岁月钩沉,长歌慷慨,五十年筚路蓝缕,半世纪风雨兼程。校庆大典在即,我校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怎样?这是眼下每一个关心学校五十大庆的吉大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在十月六日这一天对与庆祝活动相关的五个方面工作进行了“探班”。要“探”这样一个庞大的“班底”,当然首先得访一访这次校庆大典各种活动的“总设计师、总策划师”张建永副校长。于是,在张副校长充溢着浓浓文化气息的家中,记者同他一起走进校庆活动诗意般的行进之旅。
作为50周年校庆总设计和总策划,张建永力图营造一个既有大学精神,又有文化气息的校庆氛围。谈到我校的50周年生日,张建永饱含深情地说:“50年奋斗,我校从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发展成一所拥有硕士点并即将申博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喝彩,为自己欢呼。”
50年来,学校立足民族贫困山区,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为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走出了一条“平民大学”发展道路。学校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这些理念。校友会、校庆画册、校史馆、专题片、庆典与晚会这五大手笔正是这些理念的最佳写照。
一个校友会:桃李天下遍地开,校友有会情长在
“如果说是谁在传扬我们吉大的精神,那就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吉大校友,”张建永动情地说。正是校友们用自己的行动在支撑着、实践着、传承着母校的办学理念。近半年来,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了全国8个省份,40余县市的校友,行程达万余公里,会见了万余名校友,在全国各地包括北美洲建立了五十多个校友会和校友分会。不仅盘清了我校毕业生达86000多人的家底,更在情感上同校友们建立了温情的纽带。
据校友总会会长张建永介绍,建立校友会,并不是简单的叙旧和聚会,更重要的是让校友体会到吉大不是一所孤立的学术象牙塔,而是一所社会型、平民型、开放型的大学。校友会多次开展座谈、联系等活动,提炼出“吉首大学的学生在哪里,学校的围墙就在哪里,学校的服务就在哪里,学校的贡献就在哪里!”的宗旨。通过这次大规模、集中的走访校友,进一步构建了母校与校友、校友之间共享的资源信息平台。
暑假以来,校庆办的工作异常繁忙,庞大的校友录在他们的认真细致的整理下如期链接到了校庆网。校友们的情和谊也通过校友会绵绵不断地传递开来。各校友分会积极筹备捐款,怀化校友会现已向母校捐款12万,广州一位校友个人捐款3万,广东一位校友捐20万元,来自北美校友会的校友也纷纷慷慨解囊。目前,学校已发出2万多份邀请函,届时,来自天南海北的校友将齐聚吉大,共襄盛举。
一本画册:一本画册读来易,多少故事在其中
校庆画册是我校5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旨在高度概括和总结学校50年历程。张建永副校长在策划之初就反复参阅了许多其他高校画册,要求编辑人员确立全新的编辑理念,所编辑出的画册既要具有其他高校的共同特点,又不能落于俗套。宣传部牵头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最终形成了画册方案,以怀念、展示、使命为逻辑理念,内容包括理念与精神、关怀与寄望、历史与沿革、教学与科研、风光与文化、合作与交流等六个篇章。
画册资料的搜集是一项复杂而又烦琐的工程。有些珍贵资料因年代久远或遗失或毁坏,有些资料繁杂而又难觅,让搜集过程变得漫长而又艰辛。工作人员一次次地走进档案馆、图书馆,多方打听一些摄影爱好者,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搜集到大批资料。画册编辑委员会于今年6月份开始筛选照片。这不是个轻松的活。历史照片由于年代久远不够清晰,拍摄角度不够完美,具有代表性,平衡性和质量较好的照片很少。编委会特意安排几个专业摄影师下到各学院、各校区有目的地补拍。终于,3000多张图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一轮又一轮的修改,大浪淘沙,脱颖而出。
如果画册是一座高峰,那么编印画册的过程就是向着高峰行进的艰辛过程。从画册开始运作的第一天,张建永和编辑人员就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概念。画册至少要准备上千幅图片,数万字文字说明,尤其是图片还要根据一定的先后顺序编排,这些都被精益求精的工作人员反复讨论和论证。作为校庆活动的总策划,张建永更是不放过对每一个细节的把关,他还亲自对画册每个篇章的开篇词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此外,他还和校工会主席田国祥、宣传部副部长申绪湘先后奔赴画册出版公司郑州田野文化产业机构,对每一篇章的文字和图片仔细把关。在工作人员反复增删修改十余次之后,一本版式设计新颖、画面精美的画册《凤飞千仞》终于出炉了。
一座校史馆:历史的浓缩、文化的结晶
校史馆是宣传学校、展示成就的重要窗口,是进行爱校教育、营造奋发向上育人环境的有效载体。我校校史馆建设是校庆办最早为校友们准备的一份礼物,从去年十月开始,校庆办就开始积极筹划校史馆的建设。今年三月,校史馆工作小组正式成立,校组织部肖廷飞部长负责校史馆的内容设计;图书馆正副馆长刘咏洁、刘洪负责资料收集;美术学院副院长田鲁老师负责布展工程;叶立东老师则坚守在河南负责协助河南田野文化产业机构方面的工作。
在这样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前,工作小组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做好校史馆内容和形式的整体设计,小组成员多方奔走,多次在离退休教职工、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中间开展征求意见工作,对展示内容和形式进行多次设计、修改。校史馆设计方案的最终确立一共通过了十一次大的修改,不计其数的小范围修正,到八月下旬才最终敲定。学校通过网上招标形式挑中了河南田野文化产业机构,负责校史馆设计、装修和制作展板。校史馆的资料收集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功夫,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斟别和校对则是更困难的工作,在内容设计上,他们通常为一张图片说明要花上半天的工夫,除了查相关资料,还要请老同志辨别。肖廷飞带领其他工作人员为确保校史馆能如期开馆,长期加班加点,舍小家顾大家,忘我的工作。
一个校史馆,一本好教材。走进她,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学校历史,更好地发扬求知精神,传承“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
一部纪录片:在艰难孕育中“浴火凤凰”终于诞生
一部迎国检纪录片《使命》曾经成功地将吉首大学推介出去,感动了上级领导、感动了学校来宾、感动了全校师生。为了更加宏观、更加全面地向外界展示学校五十年的办学成就,学校要求为校庆制作一部三十分钟的纪录片。任务下达以后,校电视台挑起了这份重任。
好的脚本意味着一部记录片成功的一半。经电视台诚邀,文学院胡炳章教授承担了专题片脚本的撰写任务。经过严谨细致的思考,他从宏观上对校庆记录片进行了架构。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胡教授不分白天黑夜伏案写作,他对记录片脚本精益求精,在拍摄之前三易其稿,在拍摄的过程中又三易其搞,才最终敲定文本。
然而,文本完成以后,实施拍摄方案是十分艰苦的。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而单独的照片很少带有图片说明,更糟糕的是有些重要场景既没有图像资料,又没有图片资料,这给专题片的拍摄和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于是,除了学校档案室、图书馆之外,专题片工作小组还积极寻访老摄影师,甚至远行长沙等地走访老领导、老校友,收集拍摄了大量珍贵资料。
资料收集齐了之后,专题片便进入了后期制作关键时期。那些天,吴洪波台长带着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把专题片制作室当成了家。中秋节第二天,在工作人员连续奋战了四天三夜之后,我校五十年校庆专题片《浴火凤凰》终于“浴火”诞生。
一台庆典:人文、思辨、温情的重头戏
庆典和文艺表演是校庆的重头戏,张建永副校长对此环节的策划相当重视。他通过对比其他高校庆典形式,大胆的提出以“大会、颁奖会、演出”三者融为一体的庆典方式,打破了以往高校庆典的官场化形式,极力张扬一种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热烈、欢快、哲理、思考的因子充溢校庆,并亲自撰写庆典暨晚会的文学台本。根据他写的台本,庆典大会上将没有冗长乏味的长篇大论,更多的是精美绝伦的视觉享受,整个过程将贯穿着优美动听的音乐,既生动活泼又简单明了。
为了褒扬给母校增光,为母校做出重大贡献的校友,庆典特意设置了别致的“感动母校年度人物的颁奖仪式”,在86000多名校友中遴选了14位或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或在艰苦环境中无私奉献的杰出校友代表,在这些代表中,既有在西藏支边的校友,又有民营企业、文艺界领军人物。其中有两位在西藏奋斗的校友,他们一同扎根边疆,尔后又在西藏共同组建了家庭,并将吉大的光荣传统播撒到“小吉大人”的身上。遗憾的是这对校友夫妇不能前来参加校庆,用心良苦的工作人员专程赶到西藏,冒着汶川地震余震的危险为他们拍摄了专题片,届时他们也将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现场”与校友见面。
今年年初,音乐舞蹈学院就接到学校下达的校庆演出任务,院里马上成立由院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策划组,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前期创作。从拟定第一个工作方案开始,策划组对各种工作方案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完善,期间召开了无数次碰头会,大家最后终于达成共识,晚会特色以民族与现代相结合,共分为“山之魂”、“水之韵”、“凤之舞”三个篇章,串连有舞蹈、声乐、器乐等表现形式,极力营造一种热烈、喜庆、青春、浪漫的氛围。当时院里除了校庆的任务外,还要准备省大学生才艺展演和省五项全能比赛,时间之紧迫,任务之繁重,令院领导班子如负泰山,如肩九鼎,但他们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暑假前迅速成立了由350名学生组成的庞大的文艺演出组,整整三个月时间,老师与同学们一直在积极备战,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所有人都在努力排练,为的就是在庆典当天能让自己的表演再上一个台阶,把最好的状态和精彩的节目呈现给所有的观众,为学校的五十华诞献上自己的一份厚礼。
“探班”结束了,不管校庆的各种活动将会受到人们的何种评价,记者已经深深地感到,这次校庆活动的前期准备,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这本身就在体现着吉大人的精神。有这样一种忘我奉献的精神,记者坚信,吉首大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