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作者:于倩 陶燕…  来源:   时间:2009-06-28  点击: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高校育人为旨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品牌学生”、“品牌文化”、“品牌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并在几十年的办学积淀中,形成了具有吉大特色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园文化。

 

培养品牌学生 自强不息树新风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建永在学校建校50周年时说到,“吉大特色的‘精魂’就是吉大人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三个不可替代性’,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不可替代,研究开发地方资源的不可替代,为当地社会服务的不可替代。学校的三个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湘西,服务湘西,为湘西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

 

正如张副校长所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育人工作,积极利用“典型教育”的方法,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通过校报、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宣传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以进行引导教育,引起学生的共鸣。

 

目标虽明确,执行起来却非易事。怎样培养品牌学生?制定怎样的方案?应该具备怎样的硬软件?一个个问题如波涛般向学生工作者们袭来。在一团乱麻之中,学校学生工作明确了“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工作思路。

 

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抓活动、抓实践、抓社团、抓骨干、抓网络”,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有效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八心”(“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品牌工程。具体实施中,充分发挥校报、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坚持办好党校、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和各种学生刊物;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大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并结合新形势和新特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同时,学校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组建一支专业化、全面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团队,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开办“成长训练营”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创办《心理教育报》,心援社创办心理学社刊《简单》,这都是专门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办的报刊。

 

“在学校的大力宣传和教育下,学生具备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学生仅具备这些素质是不够的,我们要全面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校团委副书记欧阳大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的西部,座落在大山深处,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滞后,80%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面达到43%。面对先天的不利条件,学校唯有立足实际、抓住特色、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才是明智的选择。50年艰苦奋斗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精神,也凝炼出了“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励志校训。在学校精神和励志校训的激励下,部分学生把平时所学的扎实的专业知识运用于科研或创业,在PHE贫困生研究和创业基金的支持下,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先进大学生典型呈现“喷发式涌现”,涌现出了“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30强张宝娣,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邓涛、200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柳菲等优秀“品牌学生”。

 

张宝娣是一个家庭贫困的穷孩子到部队里的文艺女兵再到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杰出大学生。为了圆大学梦,她用自己的双手帮助家里卖豆芽赚取学费。她的人格魅力,就是吉大人的精神的很好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610月—12月,张宝娣不仅在全省高校做巡回报告,而且作为湖南省高校中唯一一个应教育部、党中央等邀请的“幸运儿”,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多所高等学校作巡回演讲。和张宝娣一样,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2004级园艺学专业的柳菲同学也是很好的典型,她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张家界植物游》的研究工作,在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她还以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求学精神,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这些都是让学校引以为荣的“品牌”学生。

 

打造品牌文化 彰显文化底蕴

 

一所高校能否被认可、是否具有发展的潜质,关键在于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校内外影响广泛的“品牌文化”,如现已连续举办7年的“‘重阳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文化人”计划等。

 

传承中华文明精髓,提升传统文化品位,是每一位大学生追求的文化境界,也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学校从2001年以来,坚持主办“重阳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

 

“重阳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月为期一个月,内容丰富、持续时间久,包括:各类主题的演讲和辩论比赛,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网评活动,“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传统苦乐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 振奋民族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传统美德大家谈”主题班会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生之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学子们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

 

通过讲座、辩论赛、抢答赛等活动,在青年学生中掀起积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学生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以学校发展为己任,以国家腾飞为己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为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还聘请一直不遗余力关怀青少年成长成材的资深专家,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著名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学术大师前来讲学,以激励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团委副书记高昆介绍说,“重阳杯”传统文化教育月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活动中常常选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尊老爱幼、做人做事的小事情等,讲述一个深刻的大道理,以一个小小的点进而深入到面,全面提高文化的品味。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含蓄、深沉、朴实、勤恳的传统文化氛围逐步深入校园,对学生的高尚情操、优良思想品质的培养起着重大的塑造作用。

 

为全面打造“品牌”文化,各学院也联系实际,承办属于本学院自身发展的活动,促进学院文化内涵的提高,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1999年,我校副校长、省跨世纪体育学科学术带头人白晋湘,为了扭转人们长期对体育工作者、体育系学生存在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提出了争做“体育文化人”的理念,以鼓励和鞭策体育系的学生,加强文化素养的提高,做到学习文化和体育两不误。

 

白晋湘副校长表示:“‘体育文化人’,涵盖了两层含义,具有双重身份,是体育+文化的复合体。它脱离了传统意义上脑、体、教研的分离,并且具有广博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体育教育者。”“体育文化人”理念的提出,在校内刮起了谈论“体育文化人”的热潮。特别是2004年我校举办的“体育文化人”有奖征文活动的通知,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各省市,引起了文学和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和积极响应。弘扬体育文化精神之风便随之兴起,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让“体育文化人”的理念走出了校园,面向全国发光发热。

 

在学校热议“体育文化人”的热潮高涨的时候,200471718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主办,我校承办的全面体育社会科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推动了热议“体育文化人”的第二个高潮。时任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阎平说:“做‘体育文化人’!我觉得这个口号提的非常好,应该把这个口号在全国体育界里面叫响。”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及体育各界人士对“体育文化人”理念提出的肯定,增加了我校体育学院继续推进和弘扬“体育文化人”的决心。体育学院院长刘少英,一直鼓励体育系学生多看书、多参加校内举办的各类活动,部分学生在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体育学院近几年,举办了如大学生读书专题报告、科技论坛等活动,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参加。这也促使该院学生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体育文化人,做一个合乎新世纪要求的体育工作者。

 

 

[1] [2] 下一页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