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差异中寻求和谐

作者:文/刘仁贵…  来源:   时间:2009-11-09  点击:

 

 

    吉首大学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成立200412月,是直属吉首大学领导的、跨院系、跨学科组建的综合性实体研究机构,于20058月获准成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负责人为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省级学科带头人易小明教授。

 

    研究中心有三个稳定而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差异理论研究、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和谐社会的民族化实现研究。第一个方向从差异的本体论存在、差异与人的本质的生成关系、差异的社会化表现等方面对差异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提升和研究,构建一个关于差异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全国独树一帜;第二个方向着力于探讨差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第三个方向注重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探究和谐社会实现的具体化、民族化途径,特色鲜明。

 

    在近5年的建设期内,研究中心的建设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学校投入与扶持,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全面达到建设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积极承担科研项目

    研究中心非常重视科研立项工作,鼓励每一位科研成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组织讨论会对成员的项目论证进行讨论和指导;学校对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对省级以上立项项目给予11经费配套。自2005年以来,研究中心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部级项目1项,基地开放基金项目7项,其他省级科研项目30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共计246. 8万元。

 

二 产出系列科研成果

    现已出版“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丛书一套3部,其他相关专著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教学用书5部,尚有2套丛书在撰写之中;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9篇,其中1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40余篇被其它权威期刊摘录或转载,发表在CSSCI期刊102篇;三年来共获得科研奖励10项,其中部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其他奖励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三 培养出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研究中心现已培养出一支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研究团队,现有成员2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15人,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整个团队开放活泼富于生气。

 

    在建设期间,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如研究中心主任、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易小明教授近三年来致力于差异理论及差异与和谐社会建构等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等CSSCI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3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30余篇被其他权威刊物转载和摘录,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2007年成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人选,并于2008年入选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系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家,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已在哲学界具有一定名望。

 

    同时,培养出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张登巧教授对人的差异与发展、环境正义与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的研究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现已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并于2005年考取博士研究生,2006年晋升教授;龙先琼教授多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及其对民族发展的价值与影响的研究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反响,现已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3部,于2005年晋升教授,于2006年考取博士研究生;刘兴章副教授长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早期哲学研究为基础,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方法,对人的感性存在的差异性、多样性进行哲理上的探讨,以感性解放为突破口对当今社会人的存在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学界引起重视,现已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并于2008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杨安华博士近几年在从区域差异和民族差异着手,通过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危机管理的深入研究,着重探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传统管理经验的当代价值,现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于2006年考取博士研究生。

 

四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和科研是互动互补的关系,教学可以为科研奠定基础、提供动力,科研则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研究中心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一直以来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科学研究,另一方抓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要求教师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并鼓励成员根据自己的科研开设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现已有两门课程是从教师的科研中开设出来的,即易小明教授的“社会差异研究专题讲座”、刘兴章博士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专题研究”;二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研讨式教学,并每周在固定的时间举行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沙龙,积极组织学术讨论,注重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三是对学生提出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即通过三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强烈的创新意识”;四是积极推进教改,中心成员现已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到目前为止,两个硕士专业(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已招收硕士研究生91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38人。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基础扎实、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普遍能出科研成果。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已发表10多篇学术论文,如王建锋、周忠华、张青等,毕业的学生中现已有6人考上博士;有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表现突出,如2004级伦理学专业的赵静波同学在本单位和来自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同时进行教学比武时,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得到单位的重视。她自己认为,这与她在读期间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

 

五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

    由于地处相对偏远的湘西,研究中心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研究中心先后主办了全国“文化差异与价值体系”讨论会,协助湖南省哲学学会举办了省哲学年会暨发展哲学研讨会,出国参加学术研讨会2人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50多人次,邀请到国内著名学者如唐凯麟、陈瑛、李存山、王海明、孙伟平、李建华等30多人次来校交流,并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学术访问团来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

 

    研究中心建有专业资料室,拥有专业图书2万册,长期订阅专业期刊50余种。资料室采用与学校图书馆电脑联网管理,是全校唯一与图书馆联网借阅图书资料的院系资料室;与学校图书馆共享中国期刊数据网、网上数字图书馆、外文数据库等10多种数据库。建有专门网站,研究中心建设动态和学术信息定期在网上公布。

 

六 开展对外咨询服务与合作研究

    研究中心长期坚持学术研究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咨询与合作研究。

 

    一是派出专家如易小明教授、孟昭武教授、吕学芳教授等5人加入省情与对策研究中心专家库,参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与咨询。易小明教授并因此而主持省社科联委托科研项目1项。

 

    二是与湘西州政府、吉首市政府、州委宣传部、社科联、州委讲师团、州文明办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对地方政府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问题上提供咨询服务,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利用差异条件进行科学建设和发展上提供咨询服务,对湘西酒文化研究、旅游战略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维护与建设方面为地方的地济和科学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并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关于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讲学、决策咨询和社科理论的宣传普及活动,参与了对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宣讲活动,并参与、指导、合作拍摄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湘西州城市文明建设的电视节目。易小明教授、孟昭武教授、吕学芳教授等6人被聘为州情与对策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易小明教授、孟昭武教授还担任了湘西州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湘西州委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特聘专家,崔永和教授等3人被聘为湖南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郑英杰教授等4人担任了湘鄂渝黔边区综合研究会常务理事,易小明教授主持州政府合作研究项目1项。

 

    三是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地方政府和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研究中心先后与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学系、秀山县委党校等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与这些学校和机构合作先后获得2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分别是“渝东南地区生态立县战略研究(2006-JJ40)”、“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难点与对策研究(2007-ZH01)”)并派出中心成员崔永和教授、姚茂华副教授参与重庆市秀山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咨询与指导工作。

 

    本研究中心现已成为全省乃至湘鄂渝黔边区关于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学研究机构与咨询服务基地。

 

七 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在机构设置上,研究中心系实体性研究机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有专职的基地负责人,有专兼职科研队伍28人,并设有三个研究室,分别是差异理论研究室、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室、和谐社会民族化实现研究室,设有一位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三位研究室主任,并设有专门办公室和专职办公室人员。

 

    在内部管理上,研究中心为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富于创造的学术氛围,采取目标式管理,以课题招标的形式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制定研究目标并将研究任务分派到课题组成员,限期完成,课题完成则重新组织新的课题组成员,基地课题在全校范围内竞标,中标的课题基地和学校则相应地配备研究经费和相关研究条件,内部分配则按照研究中心制定的科研奖励条例以科研奖励的形式体现,按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以及完成科研目标情况进行奖励。

 

    研究中心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现已基本形成了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成员精神饱满、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成果层出不断的大好局面。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