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8日《贵州都市报》载:记者日前从我省首次召开的‘含钒石煤矿提钒工艺技术研讨会’上获悉,我省25家涉钒企业因环保不合格被叫停。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贵州义信矿业有限公司在吉首大学邹晓勇教授指导下对现行的钙化提钒技术进行的重大改进,符合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河南、新疆、四川等地的生产实践证明,该项技术用于生产后,综合回收达65%以上,“三废”经处理后可以达到环保标准排放,使我省的提钒工艺跨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这则消息中提到的邹晓勇在我校鲜为人知,他是谁?为什么在贵州省众多钒工业企业被关闭的情况下,采用他的技术后却能符合环保需要,并得到众多专家一致的好评?
邹晓勇很平凡,他就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的一位普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邹晓勇又不平凡,他不仅是一位教师,他还是一家科技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全国知名钒冶金专家,他的“含钒石煤矿提钒工艺技术”为我国的钒工业环保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开创了国内湿法炼锌离子交换法除氟氯技术的先河。他研发的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10多个省30余家企业。聊起他产学研的成功实践,沉默少言的他只淡淡说了一句,“我只是做了几件小事”。
“只是做了几件小事”,这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谦逊的态度,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
课堂教学,他孜孜不倦育人有方
总理楼教室。化学化工学院2007级化工系的学生们正在认真的听讲《化工原理》,同学们神情专注,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述。课堂上,不时还有阵阵轻松会意的笑声。在此上课的,正是邹晓勇副教授。
“他学识渊博,上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这是学生们印象中的邹老师。同学们说,上邹老师的课,所有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都会变得生动有趣。因为讲述每一项技术,老师都会列举很多案例,这些案例,都来源于他亲身经历的一线科研、校企合作实践。这样的课,邹老师每个星期都会上8节,而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内容主要是《化工原理》、《化工厂设计》等专业课程。
邹老师的大学教师生涯开始于1994年,1990年从湘潭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家乡工作,在吉首化工厂从事技术工作。1994年,他幸运的被选入我校化工学院担任一名教师。“我一直觉得,在大学时,老师的指导和影响,对一个学生未来的人生至关重要。我有幸成为大学教师,我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到更多的学生”,回忆起这十几年的教学经历,邹老师说。
邹老师很喜欢学生,对于学生们的请求,他总是来者不拒。细致、耐心、不厌其烦的帮助学生,邹老师乐在其中。这种关怀,即使对于毕业很久的学生亦如是。只要学生有需求,即便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哪怕是一个短信,邹老师就会按照学生的请求,上学校图书馆为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学生在外地查阅资料不便的问题。
科学研究,他瞄准了企业的需要
科研实验室。邹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正加班加点、通宵达旦的研制湿法炼锌除氟氯技术,这是一项国内当时仍处于空白的技术,一项瞄准了电解锌加工企业高效除氟氯的瓶颈技术,因为湘西有不少中小型化工企业为此 “瓶颈”所困扰。这项技术在当时的一些专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2007年11月,这项技术的研发工作正式开始。或许这是最简陋的实验室,五六十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成为全体研究人员近三个月辛勤耕耘的简易据点。24小时轮流值班、不眠不休的精心研究,终于培育出了让人欣喜不已的湿法炼锌离子交换法除氟氯技术。
“企业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邹老师做科研最注重的是瞄准企业的需要,做应用型的科研。“高校的科研,尤其是应用型科研有需要也有必要走向社会、走向应用,只有真正可以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的应用型科研才是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于一体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邹老师如是说。他还表示,他做科研并不太看重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而是看重怎么让应用型的研究更好的工业化、市场化,真正造福于社会。湿法炼锌离子交换法除氟氯技术,正是针对锌生产行业用次氧化锌作为原料而开发的新技术。次氧化锌原料中含有氟氯杂质,致使在生产过程中暴露的突出技术问题是液体中氟氯离子超高、腐蚀性强、电解极板腐蚀严重。而湿法炼锌离子交换法除氟氯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能使企业提高产量,而且还能降低加工成本。此外,邹老师作为国内知名的钒专家,自1997年以来研发了石煤提钒系列新技术,而这全都是基于国内钒生产企业的需求。
扶持企业,他让研究成果造福于社会
湖南鑫海锌品有限公司,这是邹老师家乡的一家公司,开启国内先河的湿法炼锌离子交换法除氟氯技术正是在这里首先顺利完成中试、实现工业化的。也就是在这家公司,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让吉首大学研发的工业新技术在国内有色金属工业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在这里,依托湿法炼锌除氟氯技术,邹老师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根据企业生产装置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设计了一套日处理200m3硫酸锌液体的“硫酸锌液离子交换法除氟氯装置”,成功地解决了电解锌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次氧化锌为原料造成的硫酸锌液体中氟氯离子超高的长期技术难题。
鑫海公司采用了邹老师的这项新技术后,明显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延长了极板寿命,大大提高了产量。据该企业经济核算,采用该项技术后,每吨产品降低综合成本500余元,产量从此前的日产10-12吨提高到目前的日产24吨以上,2009年产量由2008年的3000吨提高到7000吨,降低成本350万元左右。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内电解锌厂大面积停产、减产,而该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不但不停产减产,还实现了产量翻番,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校企合作带来的福荫受益的不仅仅是鑫海公司,截至目前,湘西自治州已经有5家企业受益于该项新技术。此外,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江西、四川、河南、河北等全国8个省共20多家企业先后引进了该项新技术。
此前,邹老师主持研发的含钒石煤钙化步进式焙烧低酸浸出离子交换提钒技术同样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化工企业,影响深远。
创办公司:他以科技“养活”了科研
如果上网搜索“诚技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很特别的公司网站。简约的网站设计,纯白色的背景,橙色的网头,醒目的公司名称,整个页面除了滚动的信息栏,主导内容便是一目了然的最新技术专栏。没有赘余的海量信息,而每条信息都是浓缩的精华———这就是邹老师基于 “以科技养科研”的理念而创办的科技公司的网站。
为什么要以公司的形式运作?这是记者采访邹老师之前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一个疑问。对此,邹老师介绍说,产学研实践有着很大的难度,压力很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较高的前期成本且有着很高的风险,一旦失败,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利益,还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企业对这种投资往往心怀隐忧。因此,他成立了诚技科技开发公司,实行市场商业化运作。在与企业合作前先签下合同,一旦失败,不仅退还全部费用,而且对企业的投入进行赔偿。这样一来消除了企业对投资的隐忧,他们就敢于大胆投资了。
记者有些担心地问,在研发过程中有过失败没有,邹老师略带几分自豪地告诉记者,从公司成立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过失败的案例。几年下来,他的团队研发了不少新技术,扶持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自身也有了较可观的经济效益。邹老师认为,诚技科技是他“以科技养科研”的较为成功的案例。
聊起公司的收费标准,邹老师告诉记者,对州内一些刚起步不久的企业,成功了,无论盈利多少,他们只收点成本,如果不成功,他们连成本费都要退还,对改造设备的投入还要进行赔偿。以鑫海公司为例,2006年才建厂试生产,几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况,是一家亟待扶持的企业。2009年该公司因采用了“湿法炼锌离子交换法除氟氯技术”之后不仅扭亏,还盈利2000余万元,而邹老师的公司仅收他们设备改造施工和技术服务费十几万元。
公司的所有员工全部是专业技术人员,有志同道合的同行,也有从化工学院毕业后来到公司深造和就业的大学生。现在,公司在锌和钒的技术领域大有名气,经常会有企业找上门来,请求技术援助和合作。公司的成功运营,不仅解决了科研中的经费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在贵州召开的那次“含钒石煤矿提钒工艺技术研讨会”上,邹晓勇老师作完主题报告之后,一位出席会议的贵州省相关领导感叹道:“我省也有这么多大学,怎么这项技术就只有吉首大学搞出来了呢?”结束语聊起邹老师为校企合作所作的贡献,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做了几件小事”。2009年,邹老师的家乡泸溪县人民政府授予了他首届政府专家顾问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他科研服务家乡企业、服务家乡建设的褒奖,更是对他科研水平的最好肯定。
或许,邹老师真的只是做了几件事,但这绝对不只是几件平常的“小事”。他是在以自己的产学研实践诠释着我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同时也是在践行“以人名校”的校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