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今年暑假,在阔别学校数十载后,我校部分校友再次投入母校温暖的怀抱。时过境迁,昔日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而今均已身居中年之列。他们有的扎根基层、承袭教育薪火,在另一方土地继续谱写着我校艰苦奋斗的石碾精神,有的位居高位、指点江山,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毅然担起“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使命;他们有的漂洋过海、旅居海外,有的留守湘西、根植家乡……但不论身在何处,一份深埋内心挥之不去的母校情怀促使他们在这个暑期踏上同一条路———“回家省亲”。
离校几十载,从层峦迭嶂的武陵山区、从沈从文笔下唯美边城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现在的生活怎样?从一所用板车推出来、从被朱镕基总理誉为“湖南的骄傲”的吉首大学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身上又有哪些故事?儿行千里,此次回家触景生情,定是感慨良多,他们对母校有什么话要说?对学弟学妹们又有什么建议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我校暑期返校的部分杰出校友进行了采访。
谷歌工程师彭先图———“蜗牛也能攀上金字塔”
对于78级校友彭先图来说,这是他毕业后首次与同学一起回到母校,这个四十多岁自认还算坚强的男人,一踏上这块土地,就忍不住开始掉眼泪。
从偏远的湘西小县城到现在旅居大洋彼岸的美国,从昔日一个平凡至极的小伙子到现在担任谷歌公司工程师,毕业29年,彭先图的人生经历几乎是一部传奇。
彭先图个头儿不算高,身材微胖。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起初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谈及自己不凡的人生,彭先图都是轻描淡写,哪怕回想起自己仅怀揣50美元,便只身远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读博的经历,他也认为不足为奇。这个脸上时时保持着孩童般微笑的男人总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为了提高自己,他甘愿放弃留母校任教的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始研究生生涯。后来,基于同样的原因,他再次放弃国内令人艳羡的工作,只身前往美国深造。
他不喜欢记者用“成功者”来将他定义,他更喜欢“攀登者”这个词汇。“就拿我现在的编程工作来说吧,一个程序的编写有时需要改动几次,多的时候甚至有五六次,但我比别人舍得花时间,别人做一次,我做两次,别人做两次,我做四次。”彭先图从来都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放弃者而没有失败者。这个倔强的男人一直坚信自己不是雄鹰,而是一只小小的蜗牛,他也始终深信,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蜗牛,只要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同样可以攀上属于自己人生的金字塔。
对于母校,彭先图除了怀念便是感激,在同学联谊会上,这个稍显羞涩的男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扑通一下站了起来,动情地说道,“记得那时候,我英语成绩不及格,是彭先成老师耐心地给我做工作,给我辅导……正是在母校这人生极其关键的三年,我的人生价值观得以确立,也恰恰是在母校,我养成了奋斗攀登的性格。”
此次返校,看到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彭先图“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尽管身在国外,他依旧非常关注国内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每次看到现在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报道,我就感到痛心,大学是如此美好,有那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的学生应该好好珍惜”,彭先图语重心长地说。结合自身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他建议大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下,应广泛参加社会服务及社交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华师大首席博导谢民育———“兴趣和综合能力最重要”
很多人小时候都梦想当上科学家,可是迈过岁月长河,真正能坚持下来并实现这个理想的又有几个?待到功成名就,依然能远离喧嚣,沉下心来潜心科研的人恐怕就更加凤毛麟角,而我校77级校友,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首席博士生导师、中国均匀设计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北省统计学会副理事长谢民育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他约摸一米六几,瘦削的个头,鼻梁上架着一副很大的近视眼镜。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尽管现在供职于华中师范大学,但谢民育依旧心系母校,牵挂母校的发展。毕业后,他曾两度返校,一是为庆祝母校50周年华诞,一是将自己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安排到母校召开。前段时间,谢民育还参与了母院相关项目的申报工作,尽管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乐观地表示,母院这几年硬件、软件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渐渐成长起来,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值得期待与欣慰。
谢民育小时候算是“乖孩子”的代表,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在他看来,学习是不会累的,反而是个很快乐、很享受的过程。“当时我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崇拜歌星、影星一样,认为科学家是个神圣的职业,直到现在我依然保留着这份情怀。”因为一份热忱,从本科生到博士,从教员到博导,这个不怎么爱说话的男人,走的潇洒而自在。“爱迪生不是说过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一行爱一行,在现在这个分工越来越明确的社会,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份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来干,就显得尤为重要。”接受采访时,谢民育对专业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甚至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解起了统计学,那些艰涩而高深的理论让记者至今仍如丈二和尚般摸不着头脑。
“其实大学最重要的是对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死读书和读死书是毫无用处的,综合能力的锻炼才是关键。”提及大学学习,谢民育的见解颇为独到,“我们当中许多同学现在学习的专业并不代表他以后就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市场经济下的竞争的确很激烈,但换个角度思考,其间蕴藏的机遇也很多,在大学期间,怎样打好基础、迎接未来挑战?怎样更好地积淀自己、培养综合能力?这是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星辰在线总经理潘显宏———“无思想不生存”
从一个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到弃理从文、转战记者行业,再到后来多次斩获省级优秀新闻奖,名噪一时。两年前的他临危受命,刚一出任长沙晚报集团星辰在线总经理、总编辑一职,便力挽狂澜,让该网站实现了自创建以来的首次盈利,经济社会效益连年递增。毕业后的20年间,我校86级校友潘显宏干过辅导员、上过清华北大,几乎每到一处都创下骄人的成绩,原因何在?从他的口头禅“无思想不生存”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出生在邵阳一普通农户家庭的潘显宏,生活从来都是浸满了苦难,温饱问题常常让这个男孩焦头烂额。但正如顾城所写的———“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天性乐观的潘显宏始终坚信“希望从来都不抛弃弱者,因为希望就是我们自己”。“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我们不能左右,年轻人穷点没关系,怕就怕他失去了改变生活的斗志,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喜欢怨天尤人,喜欢用自己的出身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谈及自己儿时的玩伴,看到他们中不少人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潘显宏一脸无奈。
此次返校参加同学聚会,让他激动了好一阵子,母校四年,用潘显宏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永远不会忘记”。担任数学系学生会主席的他首开校园十大歌手海选先河,他还创造性地将经营理念植入其中,不仅解决了当年学生会整年的经费开销,“流动歌厅”更是成为当年几届学子的共同语言;在留校担任辅导员期间,他甚至还绘就了我校的首份校园地图,“尽管最终的结果不太理想,但这至少代表了一种新的思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创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成功与否。”
聊起当下大学生,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潘显宏颇有感触,“一方面,现在80、90后,大多数家庭充裕,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下许多学生荒废学业、不思进取的现象值得警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异彩纷呈,许多大学生经不起诱惑,耐不住寂寞,难以真正沉淀下来,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极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没有对过去的铭记与感念,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一个不懂得反思的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在这个社会很难生存。”访问结束后,潘显宏深情地拍着记者的肩膀如是说道。
上海市曙光学者邱格屏———“成功=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恬淡心态”
毕业仅仅20年,我校87级校友由一个上课常常不听讲的英语系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备受瞩目的上海市曙光学者,不仅如此,她甚至还完成了跨学科式跳跃,现在的身份是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此华丽的转身,在引起一阵惊叹与艳羡之余,我们不仅要问———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是怎样做到的?在她身上又有怎样特别的故事?风雨湖畔,邱格屏给了记者答案。
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拜金主义的余浪严重波及到象牙塔,“分数不在高,及格就行”等口头禅风靡各大校园,“读书无用论”盛极一时,邱格屏也很自然地被卷入进去。“当时我每天就躲在寝室看小说,为应付考试,期末的时候才搬出教材看一下”提起这段在 “这些年变化得都快让人认不出来”的母校的经历时,邱格屏面露愧色,“等到自己工作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实在太少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学荒废的三年给我后面的生活徒增了许多烦恼,我除了要正常的工作外,常常不得不在深夜补习自己大学时代丢下的课程,昔日表面看似风光的翘课,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大学毕业后,邱格屏没有直接找工作,而是选择了考研,“母校三年的英文基础帮了很大的忙”,在金榜题名后,她又有了考博的冲动,“尽管大学年代我不怎么听话,但是母校那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肯吃苦、能吃苦、吃得下苦”,为此她再次如愿以偿;之后的工作生涯更是顺风顺水,邱格屏仅用三年时间便奇迹般地完成了从讲师到博导的飞跃。
当记者问她为何能缔造这样一份人生传奇时,平常性格开朗活泼的邱格屏此刻却显得格外平静,伴着风雨湖畔的习习微风,她对成功做了另一番阐述。“常人一般认为,成功者一定是那些高智商的人,其实不然,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人组成的,一个只知道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却不懂得与人相处和合作的人,就算智商再高,也是徒劳,正所谓一拳难敌四手,在现在这个强调合作的社会里,这种人注定会被无情地淘汰。我甚至可以毫不怀疑地这样说,情商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在这情商里面,真诚待人、踏实做事和恬淡心态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大学期间,我们的同学除了打好自己的专业基础以外,学会怎样与人和谐相处同样不可忽视。”
后记: 当今,“眼高手低”、、“浮躁功利”、“不懂感恩”等用来形容大学生的字眼频繁见诸于报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彭先图、谢民育、潘显宏、邱格屏们的人生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他们就读于一所并不知名的大学,他们的智力与常人无异,他们当中有的出生贫寒,有的逃过课、挂过科。但是他们不曾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奋斗,以积极乐观地态度面对人生。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的校友用生命诠释了它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