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吉首大学也充满着丰收的喜悦。继《西部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荣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吉首大学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之后,我校又有十项科研课题在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选的大浪淘沙中,熠熠放辉,顺利入选。其中社科课题8个 、自科课题2个。这不仅刷新了吉首大学获准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课题立项的历史纪录,而且位居湖南同类普通高校之前列。这一骄人的成绩表明我校科研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一样,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与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科研工作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近些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的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成绩不俗,曾连续四年呈攀升趋势:1999年1项;2000年2项;2001年4项;2002年实现历史性突破,立项达6个之多。之后两年有所回落,2003年4项、2004年3项。自科基金课题立项相对处于弱势,2005年之前,仅获两项国家级课题。面对社会科研回落、自然科研薄弱之势,吉大人毫不气馁,总结经验,锐意开拓,厚积薄发,终于在2005年,在日趋激烈的全国性的课题立项评选中,脱颖而出,尽展雄风,再续2002年国家级课题立项历史性突破之劲势,一举囊括10项国家级课题,从而刷新了吉首大学国家级课题立项年度历史纪录,特别是2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获得,对偏居湘西一隅的吉首大学说来,更是一次艰难的突破。
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丰硕的收获,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得益于学校对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科学规划是事业成功的航向。吉首大学地处湖南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论地缘,论信息,论人才物力,均赶不上通都大邑的高校,科研事业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多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吉大学人苦苦探索。我们扬长避短,立足地方,立足区域,把研究重点和视角放在区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上,以小见大,避虚就实,力图走出属于自己强势的科研之路。探索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要在分析形势、研究重大理论问题上做文章,我们确实难逞强势,但在研究地方民族经济和历史文化,发掘区域资源等方面,我们却拥有诸多的近水楼台之便。经过艰难地探索,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1999年学校确立了“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强调创新,走吉首大学自己的路”的战略思路,这是一条属于吉大人的科研思路。2000年以来,我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稳步攀升,今年更是实现了大突破,这10选题均立足现实,立足区域,多聚焦于西部大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均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实践证明:我们在地方特色上做文章的思路是正确的。
其次得益于我校科研理念的与时俱进和科研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是保证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关于环境的重要性,中科院院士杨雄里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一个高精尖人才就如同一个烧得很红的煤球,如果将其移入一个冰冷的炉膛或尚未建成的炉子里,很快就会湮灭。” 最近几年,校领导将教学与科研作为重头戏来抓,大力倡导教学与科研并举,不敢懈怠,不甘人后,着力调整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在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科研发展规律,注重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如设立配套基金,奖励优秀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创新,鼓励精品创作,改变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状况;根据时代要求、民族特点、区域优势,激活传统学科,培植重点学科,整合相关学科,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在学科建设中促进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同时,加大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年富力强、素质好的中青年科研骨干。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们有压力,有动力,有凝聚力;想奋斗,能奋斗,共同奋斗!从而促进了科研工作的繁荣。
第三得益于吉大人的同心同德,特别是学人们平时的勤奋耕耘。在吉大,有一个思路清晰,作风扎实,甘于奉献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勤于钻研,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教师队伍;有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科研骨干。每次课题申报,可谓群策群力 :校党委专题研究;主管校长亲临一线动员指导;科技处组织辅导,具体要求并全程跟踪;科研人员认真设计论证,精益求精。大学者胡适曾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只有努力工作一条窄路,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寸一尺的改善……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田,一粒粒的种,满仓满仓的收。”我深以为然。吉首大学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就是吉大人努力耕耘的结果。
在科研的路上,吉大人经过艰苦跋涉,努力奋斗,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科研之路无尽头,科研之域无涯际,要使吉大科研事业再攀高峰,再上层楼,我们还必须加倍地努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壮大科研队伍,夯实科研基础,拓展科研领域,以造就更多的科研能手,创造更多的特色成果。具体而言,在今后的科研中,要着重抓两点:
一是充分整合科研资源,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整合科研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科研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单一的学科力量不利于研究综合性的重大课题,需要整合相关学科,发挥集体智慧,鼓励申报综合性课题,从不同学科、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形成有份量、高质量的创新性成果;另一方面整合校外资源,整合校外资源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学术动态,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横向纵向联系与合作交流,实现资源整合与互补,提升科研水平,在某些领域抢占学术制高点,以获取1十1大于2的整合效应。
二是开创新的科研方向,坚持科研工作“三贴近”。理论的命题来源于实践,理论的价值在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2005年5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认真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现实课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的上述思想不仅仅是对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要求,也指引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而今,西部大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有许多现实的课题需要探讨和解决,这为我们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大展宏图的契机,我们已经在民族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伦理学等领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已经拥有了较为扎实的特色研究的基础,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科研方向,我们的科研之树就会根深叶茂,常青不衰。
作为吉首大学科研队伍中的一员,在享受着成功喜悦的同时,不禁回想起和同仁们苦乐相伴、笃实为研的日日夜夜,不禁回望着我与同仁们跋涉路上留下的坑坑洼洼的脚印,我深刻的感受到伟人论断的英明:“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愿和我的同仁们一道继续苦乐相伴,笃实为研!
我愿吉首大学的科研工作能够“极目千里,更上层楼”!
(作者系吉首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