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周教授系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教学三十余载,其人对待学术孜孜不倦,教导学生润物无声,待人接物谦谦君子,深受文学院学子的尊敬与爱戴。在参加了第二期“立人”读书沙龙之后,笔者有幸对主讲嘉宾唐生周教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如今“大学生职业化的现象”严重,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唐教授:我认为同学们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读书才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使命,不该为了赚钱而减少读书的时间,除非真的家境贫寒。我认为同学们如果想要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有些能力完全可以从书本中获得。有许多能力都是相通,比如是非判断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我所带的一位研究生,读研期间非常认真,一心学习,三年期间写了七篇论文,六篇发表在权威杂志上。她发表的这六篇论文就成为她就业的重要砝码,而且帮助她很快在工作单位站稳脚跟。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怎么赚钱,而是要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是什么时候都适用的。经典的就是基础的!就像《论语》,它是所有儒家著作的基础。我们只有学好基础,才能在工作时有更多的选择,走得更远。
记者:我很赞同您的观点,也深信读书是大学生重要的使命。那接下来,请您谈一下“读书”。
唐教授:关于读书,我有三句话送给同学们。第一句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亲身经历,另一种是从书本获得。我们不可能事事亲历,通过书本,我们可以遇到不能遇见的人,到达到不了的地方,获得更多的知识。第二句是“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只是熟记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对知识进行思考,为我所用。第三句是“让创新成为读书的自然结果”,在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要创新。只有在阅读了大量的书之后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创新,创新什么。同时,创新也能成为我们读书的动力,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努力的追求知识。
记者:我相信您的三句话一定能引起很多同学的思考并且启发很多人。我在读《论语》时遇到了很多不懂的地方,可是我又不想直接在网络上搜索答案,这样获得的知识不够深刻,我如何才能提升学习的能力呢?
唐教授:想要提升学习的能力就要大量阅读、多方借鉴。比如,你想读懂《论语》,首先要选择权威的译本,然后看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最后加上自己的思考。只有在借鉴的基础上,才能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记者:您刚才谈到想要读懂一本书就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想要读什么书时,如何选择读什么书呢?是该按兴趣读书,还是应该系统化地读书?
唐教授:首先,我是不赞同“按兴趣读书”这个观点,按兴趣读书得有三个前提,第一,有足够的书供读书者选择,这对很多乡下的小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只适用于城市里家境较好的孩子。第二,读书者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判断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该读。第三,要有足够的时间让读书者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些人也许读几本书就找到自己的兴趣,但有些人也许读了很久的书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除此之外,如果兴趣太过广泛,什么书都涉猎,就不会有所专长。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基础和兴趣相结合,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时就读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书。
记者:那在读书时,我们应该心存敬畏还是去掉敬畏之心呢?
唐教授:有学者提出读书要去掉敬畏之心,我对这个观点并不完全赞同。如果一开始读书就去掉了敬畏之心,那就不能很好的吸取书本的精华,学习作者的长处。不过,读书时需要有批判精神,但是我们不能消除敬畏之心。
记者:我觉得与敬畏心相似的还有些谦卑的心。我对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上个学期您给我们班监考,我给您交试卷,您向我鞠躬并说“谢谢”,您对每一位同学都是如此。我感到很震撼,您是我们的老师而且德高望重,为什么对待我们也如此的谦虚呢?
唐教授: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位学生都有比我厉害我的地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既然值得我学习,我就没有理由不谦虚对待,是不是?我们既不要看高自己,也不能看轻别人。心存感恩,多为他人着想,也就没有太多应不应该了。
还有许多问题想要向唐教授请教,可是看着唐教授满头的银发,再看看时间,发现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想起唐教授的学生在得知我要采访他后,特地找到我,对我说:“你如果能采访快点,就请你尽量快一点,因为他总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不注意休息,我们都想让他多休息一会儿。”
我又想起看到唐教授批改过后“万里江山一片红”的作业本,确也实在不忍心多占用唐教授的时间,便起身,告诉他采访到此结束并感谢他接受我的采访。他也站起来,跟我握手,笑着说:“也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