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志宵教授展示他的译著 胡建文摄
学术译著《人类大家庭:长期失去联系的表亲——对灵长类学历史的透视》刚一出版,就被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12家权威媒体推荐、评审,入选全国“2015年度值得期待的30种图书”,还被“百道网”列为“中国好书榜?新知类”20本图书之一。该著译者就是我校资环学院刘志霄教授。喜讯传来,当大家表示祝贺时,刘教授笑着说:“早先我也是偶然从网上看到了这则消息。”
年轻多作为,莫愧老来时
2007年下半年,42岁的刘志霄院长卸掉了学院的管理事务,潜心于教学与学术研究。“现在我还年轻,还可以多做些事,以后想做可能也做不了了,想趁年轻的时候抓紧时间多学一些新东西,做一些不曾做过 的 新 鲜事。”刘志霄博士说。至此,他迈出了译书的第一步。
2009年刘教授获得了国家留学 基 金 项目。2010年上半年,被派往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一年后,被公派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师从国际著名的哺乳动物学家科林•格罗夫斯 (Colin Groves)教授,主修人类进化、灵长类学史和哺乳动物学。导师科林平和而高尚的优秀品质及独特精湛的学术造诣深刻地影响着刘教授的思维空间,刘教授的心扉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贪婪”地吮吸着新知识的营养。
“受国家公派访学,作为吉首大学的一名教师出国进修,就要对得起国家,为国家为学校做点像样的事。”刘教授在心里暗自下决心。
刘教授将自己的著作《中国麝科动物》赠给科林教授的同时,科林教授也回赠给他一本著作。捧读着科林教授的著作,“你不仅能通晓灵长类动物学的曲折历程,而且能够品尝到欧洲生物学史的基本韵味,字里行间闪烁着真知灼见。”
如此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应该让更多的国人学习、理解和领会。在我国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内正需要这种雅俗共赏的国外优秀学术著作。据刘教授介绍,这本书公正客观,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对我校重点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译书的念头就这样在刘教授的脑海中萌发,在征得科林教授的同意后,他开始译写该著。
甘愿苦与累,似渴求真知
译书期间,刘教授每天早晨6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吃饭时间也在思考,有时为了一句话的准确表达彻夜难眠,夜起静敲。长久的伏案写作,他的痔疮越来严重,严重时痔疮血流不止,无法坐在凳子上,只能蹲在地上译写,蹲地译书的痛苦只能通过不时地转换蹲姿予以缓解。“只要能弄出点像样的东西,我可以一直蹲下去!”刘教授意志坚韧,虽身蹲于地却志在霄汉。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他还须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为刘教授试图保持原著之原汁原味,拟象原著那样留给读者浮想联翩的广阔空间,同时还必须符合汉语的表态习惯,展现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韵味,但原著中古今地名、人名、生物学专业词汇很多,古英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卢安果语等词汇还不时地点缀其间,翻译工作确实给刘教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刘教授不得不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及网络逐一细心核查,反复推敲,有时为了弄清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确切涵义及其中文表达的最佳方式琢磨几个小时甚或几天,还经常向导师请教“没有把握”或“不好理解之处”。
六个月的辛勤耕耘,180个日日夜夜,书的初稿终于出炉。但是,刘教授并没有放松译书的后续工作,他开始修改书稿,第二稿、第三稿……,回国后还像以前一样,遇到译稿中的不妥之处就向导师请教。无法再面对面地与导师讨论,只得不断地发邮件,而每每发出去的邮件都能够得到老师的即速回复,有时一天的邮件要来回好几次,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谋求最佳解决方案,尽可能地用最合适的中文表述凸显原著之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笔调。
勤勉终不负,术海乐为天
2012年9月底,刘教授将书稿送到北京,打算由我国顶尖的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起初,接待人员对于刘教授的书稿并不怎么在意,但同意将书稿留下以供审查。
约半个月后,刘教授再与出版社联系。得到的回复是“书的内容很好,新颖独特,译写质量高,读后受益匪浅,可以作为重点精品图书安排出版。”
得到出版肯定后,接下来的是一道道严审大关。出版社多次安排不同的编辑和专家反复通读书稿,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反馈给刘教授。刘教授根据编辑或专家的意见或建议仔细琢磨、反复修改,直到一致满意。
一天,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刘教授反复讨论译著中的一些表述问题,前后两次竟然打了4个多小时的电话,甚至将原著参考文献中原来弄错的页码或不妥不当之处都一一指了出来,如原著中 “古代印度实际上是古代欧洲的一部分”这个细节问题,经反复讨论斟酌,最后一致同意将原文译写为 “印度在人种和文化方面与古西方有密切的渊源”,这样的中文表述显然比原著更为严谨科学。“以前觉得翻译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现在看来要做好真不容易,而要出版高水平的译著更难更累更苦,但的确苦中有乐,一旦你找到了满意的表述,心里是甜滋滋的。”刘教授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前后4年多的努力拼搏,2015年1月刘教授的译著终于正式出版,并且很快受到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被推选列入我国 “2015年度值得期待的30种图书”及“中国好书榜”。
在采访的最后,刘教授还勉励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吉首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有自信心,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虚度年华,一定要有好的心态,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认真细致地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不断地积累经验,为将来的作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译书的过程繁琐而枯燥,它需要译者格外“较真”,但其中收获的知识和经验是常人难以拥享的乐趣。在做学问的道路上,刘教授带着纯粹、快乐与宁静,忘却辛劳、疲倦和喧哗,一直前行,并默默地引导着我们前进!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