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义老师的《追梦》已发我邮箱多天了,可因我清明回龙山挂青,意外受伤,在州中医院住院治疗,直到“五一”前才出院。出院后一个多星期,每天在电脑前读两三个小时,到前天才将《追梦》读过一遍。
我与陈老师是在吉首大学学报相识的,《吉首大学学报》1980年创刊,1984年获准公开发行,为社科、自科综合版。陈老师任自然版的主编。我调到学报后,任社科版编辑和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持学报日常工作。当时学校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学术建设也刚刚起步,学术队伍尚未形成,因此稿源奇缺。加之学校经费极其有限,每年2万元拨款,办6期刊物(社科版4期,自然版2期),按陈老师说法“打汤”都不够,又加之新闻出版局规定综合版学报不能办成“自科版”“社科版”两种刊物。但我们为了刊物的学科属性,也便于资料的归类查询,一直坚持“社科”“自科”分两种版式出刊。因此受到出版局多次严厉批评,每年都作检讨。后出版局点名要校长张有志作出检讨,并保证不再犯不按规定出刊的错误。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办刊条件下,陈立义老师洞察形势,认为办学报没有错,但如果学报质量上不去,那就是“要命”的事情了。他当时特别重视稿件质量,在内稿70%、外稿不能超过30%的用稿原则下,积极拓宽稿源,在学报推出了一批校内高质量的稿件,同时也采用了部分外稿,使《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很快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1990年陈老师调离吉首大学后,《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因有他当时打下的基础,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出了自己的特色。1995年,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公开发行时一举成功。这在当时湖南引起了不小的振动。《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公开发行,为吉首大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是吉首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因为在学报的相处,陈老师为人、为事,他的真知灼见,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坦荡胸怀,乐观的品格,学识水平,创造精神,以及他的立志和追求,我了解了许多,并令我敬佩。他调离吉首大学,是吉首大学的损失;但对他个人来说,找到了理想的发展高地,他对国家,将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感到欣慰。所以他离开吉首大学后的20多年间我们都常有联系。
读《追梦》,十分亲切,这源于我们几乎相同的命运。我们都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我们幼童时,国家正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之中,我们经历了战争的苦难。我们都出生农村,是贫寒农家的苦命子弟,从小放牛打柴,常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从饥寒交迫中走过来。新中国成立以后,过上了新生活,在党的关怀下,上学读书,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虽艰难,但也顺利。我们都是1963年入大学的,只不过陈老师读厦门大学,学化学,我读中南民族学院,学中文。20世纪80年代,我们在吉首大学相遇。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有人说,这是缘分!什么是缘分?迷信说法是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但我与陈老师都不迷信。不过这种生命中遇合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的,它应是心灵、情感、志趣追求的某种默契和一致,是偶然中的必然。所以冯梦龙有“有缘千里会,无缘对面遥”的词句流传至今。
《追梦》不仅是陈老师的个人历史的叙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写的是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走到今天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奋斗历史;写的是这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中国近八十年的历史变迁。
这一代知识分子一直跟随历史前进,不仅披戴着这八十年来的历史光环,更为重要的,大部分都成为这一段辉煌历史的书写者。因此,几乎每个人都带着这一时代的色彩和特征。
这一代知识分子虽然幸运,但几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这些经历锻炼了他们,使他们积累了人类社会知识,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
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汹涌澎湃席卷而来,不容许这代人有任何犹豫和徘徊,必须勇立潮头,做时代的弄潮儿。于是他们几乎在没有什么准备的条件下,不带任何个人辎重,以前所未有的忘我姿态,挺身而出,立于改革开放的潮头。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成为中国历史新航程的开拓者之一。
从这一意义上说,陈老师的《追梦》,不仅是他个人的追梦,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梦,是大时代中国精英人才的追梦。这追梦正在路上,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不过道路已经开启,正“万马战犹酣”,即使会遇狂风暴雨,但朝阳已升起!
正因为陈立义老师心中有梦,所以他永远追梦不止,这表现在他心胸博大,立意高远,视野开阔,目标方向明确:无论教育学生,还是从事科研或必须做的行政事务工作,他都能小中有大,近中有远,粗中有细,繁中有简,俗事显崇高,平凡见精神,庸常展气度,低调潜伟力,所以他矢志要做的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闯不过的难关。在学术上,他攻坚克难,获取了一项项国际突破性的成果;工作中,他可以建立一个系,协助领导办好一所大学,也可以团结一班人,指导办好一个公司;在人情关系上,他关心与他相处,有事求他的每一个同事、同乡,并竭尽全力把事情办到最圆满的程度。正因为心中有梦,陈老师可以说是生命不息,追梦不止。他除了追梦,心无旁骛。在他那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志气、朝气、锐气、硬气、骨气集于一身。所谓志气,就是理想、抱负;所谓朝气,就是蓬勃向上的高扬的乐观主义精神;所谓锐气,就是勇于创新,争创第一流成绩的斗志;所谓硬气,就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所谓骨气,就是中国人那种不服输的作风和气概。这种气质气魄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成为当代社会的强者!只有成为这样的强者,才会在追梦的征程中勇往直前!所以陈老师,精力是充沛的,他的身上始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前行的欲望,即使到了今天,陈老师已近杖朝的年龄,但仍如一头威风凛凛的雄狮,卧居高丘,蓄势待发……
作者简介:向成国,吉首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沈从文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