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凤飞文苑 -> 正文

与诗度日,静悟生活

作者:蒲炫桦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7-10-20  点击:

  真正的阅读,是化灵魂为渡船在茫茫书海中寻找停靠的港湾,如同孤独的人在川流的人群中邂逅灵魂的伴侣。庆幸的是,我终于寻获,而得以结束某种意义的漂泊。八年前,一个暴雨滂沱的午后,我赖在客厅的摇椅上看书,读的是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心灵深处的对话.舒婷诗集》,在书的序言里,舒婷写了这么一段话,大致是:“读他们的诗,于我而言是历经一场十七级飓风。”而当时的自己并不知道,这个女人无声地开启了我的诗歌之门。我生命的一场剧烈暴动已悄然发生。阅读诗歌,让我开始重新理解世界,渐渐相信某些世人眼里的疯狂和荒诞是可接受的。反之,我将长久地保守而沉默,在人群中规矩地活着。

 

  从最初接触朦胧诗歌到后来阅读外国诗歌,这些作品不断丰富着我看待生活的眼光。在每一本诗集里,我都做了一回孩子。被悄悄告知:“理想因痛苦而光辉”;“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只有玫瑰才能为玫瑰,别的不能”……这些不同的声音,风格迥异的诗句包容着我稚嫩单薄的一切。读诗于我而言,最大的改变应当是开始学着耐心对待自身的笨拙;勇敢而坚定地表达内心的声音,尊重生命本有的节奏以及所有命运的独立性,不在生活里做一个拔苗助长的人。近些年,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有一位波兰女诗人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众所周知,古今中外,享誉文坛的女性诗人屈指可数,而辛波斯卡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

 

  1996年,辛波斯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她的诗歌在我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传播。直到前些年,《万物静默如谜》和《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这两本诗集发行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初读这两本诗集,可用惊艳二字形容:一是来自译者出色的翻译表达;二是辛波斯卡的独特诗歌写作。诗人打破世俗寻常眼光,以细腻的视野探寻生活本质。她偏爱选择生活中细微的事物切入,再由此拓展成完整的形象,所用意象都具有广阔的空间性和想象性,并滋生出哲理。借用唐湜先生的话来说是:实现了“从音乐到雕塑,从流动到凝练的转变。”辛波斯卡的每一首诗都是值得多角度品鉴的“艺术品”。

 

  谈论起辛波斯卡诗歌的独特,我想其中一点就在于写作视角和意象的选择。这两者是诗歌写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诗歌的意象是诗人与读者心灵通达的桥梁,而写作的切入视角决定着诗歌的境界大小。通常有两种写作方式:一是微观写作,即采撷生活常见之物,寻常中造境界,化腐朽为神奇;另一是宏观写作,寄情于宇宙、天地等,营造宏伟宽阔的意境,给人荡气回肠之感。但大多数诗人多用宏观事物作为诗歌创作的切入点,以表现庞大的主题。如展现时间主题时,常用“九月”、“秋”、“春”具有宏观内涵的意象。如此写作虽不碍主题的表达,但令读者在阅读中,失去了惊喜之感。辛波斯卡偏爱用微观视角观察事物,将诗歌落脚在平常事物中,且意蕴丰富。在这首流传度很高的《在一颗小星星下》中便可体察这一特点。

 

  “真理,请不要太在意我。

 

  尊严请对我大度些。”

 

  “灵魂,请别指责我偶尔才拥有你。”

 

  “我知道,只要我活着,就不能变得公正,因为,我是我自己的障碍。

 

  言语,不要怪罪我借用了庄严的词句,又竭尽全力让它们变得轻盈。”

 

  诗歌借助微小的意象创造出开阔的境界,营造出丰富的内涵。闪烁的一颗星星,在浩瀚的夜空里,渺若尘埃,并不起眼。但诗人将它视为宇宙万物的凝聚,她聚焦于这无数中的其中一颗。我想起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境界大小之分。同理,意象的大小并不能决定诗歌境界的大小。诗中,诗人通过“一颗星星”自省,由自我延伸到人的普遍心理。我们于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星星一般渺小,对于万物的认知有限,对很多事情亦是无能为力。诗人透过细微的事物观察世界,在其中挖掘最本质的东西。

 

  辛波斯卡式的微观写作,可视为一种双重探索。一是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留心生活,以陌生化眼光揭示寻常之物;二是表现在人的自我精神层面,也就是价值观念上的自我审视:在关注浩瀚世界的同时,观照自己,关注每一个渺小的存在。她的谦卑源于内心对自身存活的世界怀有敬畏,一草一木,一粒沙,一颗星……所有的生命,她都给予尊敬,并捍卫它们的权利。

 

  此外,辛波斯卡在写作中对情感的处理,打破了女性作者的感性写作。记得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艺术创作,尤其是诗,依赖的并非只是情感,更多的是经验。”在辛波斯卡的作品中,鲜有直接而热烈的抒情,更多是冷静克制地描写。哪怕是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也没有过于浪漫的气息。你难以感受到作者内心起伏波动的情感,词句间总透露着一种平实,描绘的画面也与生活日常贴近,在不动声色中进行着对人性的探索,力求表现生活的真实。例如在她的诗歌《金婚纪念日》中:

 

  “他们一定有过不同点,水和火,一定有过巨大的差异,一定曾互相偷取并赠予情欲,攻击彼此的差异。

 

  紧紧搂着,他们且用对方 如此之久”

 

  “渐渐地,凝望有了孪生兄弟。

 

  熟稔是最好的母亲———不偏袒任何一个孩子几乎分不清谁是谁。

 

  在金婚纪念日,这个庄严的日子,他们两人看到一只鸽子飞到窗口歇脚。”

 

  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静观察了这对走过半生的老夫妇。开篇将两人比作对立的“水”、“火”,“相互攻击”彼此的差异再到人性的“情欲”渐渐走近,“窃用”、“剥夺”对方实质上是一种融合,到最终默契地如同一体。最后,诗人描述他们一同看鸽子的场景,足以体现两人之间产生的平和宁静之美。全诗未提及一个“爱”字。只通过写爱人的相处,描述了一种长久幸福的爱情,没有昂扬的抒情。在平静的陈述中,同样令人感悟到爱的含义。如此不露声色可称为一种成熟的写作。

 

  读完辛波斯卡的这两本诗集,我所感叹的是:这位伟大的女诗人始终怀以一颗谦卑之心反思自我。面对神秘莫测的偌大世界,她理性且客观地揭示着、质疑着、嘲讽着。在诗中呈现出最真实的生活,不借词句粉饰。在辛波斯卡平实的语言中透露着一种智慧的力量。或许在当下,诗歌常被视为一种小众化的阅读,是纯粹而遥远的理想国。事实上,诗人与诗始终蛰伏于最寻常的生活,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诗歌是我们凝视世界的一扇别致的窗,更是不可或缺的。与诗度日,是件奢侈的事,度日如诗又是何其幸福。(此文获第二届“立人杯”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