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构建西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作者:张彦 徐冬…  来源:   时间:2006-09-29  点击:

 

    我校历来重视“德育为先”的立校方针,多年来致力于构建务实严谨的德育教育体系,培养出数万名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实用型毕业生,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优个性”的专业对口人才。学校在德育教育一线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和老师默默奉献下,在德育建设道路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近几年来,我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团结进步做出了贡献,200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早在2001年4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我校时,就对学校学生德育素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你们很热情,也很守纪律。我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中国一定会富强!中华民族一定会屹立于全世界!”上至校领导躬亲垂范,下至学生自觉地遵纪守法,保持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奋斗、求真、和谐、关爱”的校园道德,在三湘四水广为流传。

      立足宏观:学校党委建构科学严谨的
   德育教育体系

    在校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学校建立了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战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战略格局。为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2004年7月,在学校第三轮机构改革中,将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从原政法学院独立出来,设立为学校的二级教学机构,专门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了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与学院的长远发展,2005年5月,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游俊亲自分管该院工作,亲自参加和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孟昭武担任该院学科带头人,亲自深入课堂,深入该院指导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教务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的领导多次参与该院的教学和教研活动。此外,在校党委“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号召下,各职能部门互通信息相互协作:学校政策研究室从政策上提供决策依据,党委组织部则积极发展品学兼优、思想政治素质好的学生入党,并出台对口帮扶教育活动的新举措,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党委宣传部大力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在校园内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学工部校团委则以做好学生教育和服务工作为目的,领导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进行校园学生工作,开展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在这科学严谨的德育教育体系的支撑下,学校学生德育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1年——2005年,学校连续五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马克思
   主义学院开创德育教育新局面

    途径一 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实践课堂,开拓德育教育基地。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道路,经过数年的实践摸索教师们发现让学生步入社会将课堂带入社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经过与校内外各单位部门的协调截至2006年3月该院按相关课程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践教学基地、怀化芷江受降纪念馆实践教学基地、桑植县贺龙纪念馆实践教学基地和保靖县堂朗乡扶贫支教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该院正在积极加强与吉首监狱、吉首林木山小康村、吉凤工业园的联系,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开拓新的空间。正是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了老师的教学热情,取得了以往教学方式所得不到的良好效果。此后,马克思主义学院上下形成了高度一致的认识,并且将这种理念贯穿各项教学工作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样,一个集“实践课堂,社会课堂和调研课堂”三维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便很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为稳定学生思想,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途径二 规范“形势与政策”课,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
    目前“形势政策”课已提前纳入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学时、考核等均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从2005级新生开始,“形势与政策”课正式排入课表;在老生和研究生中分别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列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师生的一致好评。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4月中旬,我校万余青年学生自发地集结起来,在反日宣传条幅上签名请愿,表达申讨、愤慨之情。学生油然而生的爱国热情一点即燃。针对紧急状况,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时为两课部)发挥了积极的疏导教育作用。该院教师纷纷亲赴集会现场,耐心劝说,并在此后的一周里连续在模拟法庭和学术报告厅开办“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形势政策讲座。通过讲座,学生的激愤情绪得以平息,对中日关系有了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同时大家对时事政治课的认同感也大大增强。学校党委及领导给予了正面评价,充分肯定“形式与政策”课在我校学生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途径三 建设网络德育基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网络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建立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网络德育基地,为此专门开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律在线”、“哲学园地”、“心灵之约”等栏目,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教学与交流,解答学生疑难问题。该院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推行师生互动和教学互动,巩固了课堂教学的理论成果,拓展了新知识和新信息,为大家介绍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大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地为学校学生德育建设保驾护航。
    途径四 强化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从1998年以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98”方案的文件规定进行设置,从今年秋季开始,正式启动2005年改革方案。
    饱满的教学学时,扎实的教学功底,结出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累累硕果。近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的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先后获得教育部“精彩一课”奖1项,“两课”教学实效性优秀调研报告奖1项,全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精彩一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公开课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优秀教研室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05年4月被评为吉首大学先进教学单位,哲学教研室被评为优秀教研室。该院多人次在学校教学比武、教案评比、作业批改中获奖。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该院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优秀奖3项,获省级多媒体课件二等奖1项,获学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并荣获集体组织奖。2005年,该院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我校仅有三门课程入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立项。马克思主义学院优良的教学质量,为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各院系、职能部
   门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学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学校一直把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作成为我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各教育职能部门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从解决贫困学生实际问题入手,紧紧抓住一个“实”字。
    校高等教育研究负责人指出:“德育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保障学生基本生活、学习的条件,抓好德育建设,也成了一句空话。针对我校地处老少边穷山区,信息滞后,学校贫困生比例大的情况,学校学工部校团委一直积极开源节流,引进对口‘扶贫’项目,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从物质上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学校积极落实国家贫困助学贷款,跟踪数年争取‘福特基金’。”据悉,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吉首大学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包括了“贫困生工作战略规划暨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的探索及交流推广”、“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潜能训练”、“贫困生就业指导服务”、“健强社(贫困生之家)”、“地方性大学贫困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等5项。
    校党委组织部针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渠道不畅的现状,为了能让学生的意见顺畅地反馈到学校职能部门,同时也为了加强学校与学生的联系,特此出台了教工党员联系学生班级的定期联系制度,将全校59个教工党支部的870名教职工党员按就近原则,分派到全校19个院系,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办党风教育讲座,倾听学生心声,通达上下级信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思想上的实际问题。校党委组织部刘副部长告诉笔者,学校自前年推行联系制度以来,直接参与活动的学生达3000多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责任感、荣誉感增强,自律性大大提高,主动挑起了建设班集体的担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各职能部门一点一滴地从务实的小事为学生服务的时候,我校的德育建设局面也犹如春风化雨,学生德行素质默默地提高。近几年来,在校党委组织部等部门的得力措施下,学生德育建设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学生精神风貌大为改观,学生强化了德育意识,端正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各院系党总支结合专业优势,以德育教育为载体,大力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切切实实为青年学子把好脉,各院系党总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向,与学生交流谈心,解决学生的困惑。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和宇同志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加强院系党组织的建设,注意发展优秀学生入党,对于不够条件的,我们在推优问题上是宁缺毋滥,决不含糊!不过我们会向暂时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措施,不轻易放弃每一个上进心强的学生。”

     传统道德兼容时代精神:学生社团
   树新风,德育之花处处开

    作为四省边区的西部高校,我校一直致力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精神的传承,大力扶持学生文化建设社团组织。近年来,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校园德育建设画卷异彩纷呈,心援社、针灸推拿协会、儒学会等社团谱写了一曲曲德育建设的“新乐章”。2005年,首届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评选中,我校心援社、针灸推拿协会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受到团省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学联的表彰。儒学会2005年《国风》的宗旨″为往圣传绝学,铸就清新朴厚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塑仁和思想;为今人立信仰,激活孝悌忠信社会因子,改观青年学子心路茫惑,再启道义新风。自2005年5月份成立以来,在吉首大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得到了校领导、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张建永副校长曾赞叹道:“儒学会是最尊重老师的。”
    鸟随鸾风凤飞腾远,在校内多个优秀学生社团的带动下,校园里“互助关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风气逐渐积淀,开出了一朵朵绚烂的德育之花。2005年5月17日,外国语学院全梅芳同学在篮球比赛中意外受伤骨折,需医疗费用5000多元,在该生因家庭贫困无法支付所需医疗费用以致治疗陷入困境之时,该院师生闻讯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并在张家界校区进行募捐,截至5月25日共捐款3622.5元,使受伤同学得到及时的救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我校音乐舞蹈学院张宝娣和外国语学院郭楠楠两位同学,在获得校最高奖学金后,又入围“省特困优秀大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报告团”,并于2005年9月13日至11月5日到省内各地高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优秀事迹巡回报告,《湖南日报》《潇湘晨报》等媒体报道后,在省内各界引发广泛关注。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自治组织围绕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宽了工作领域,丰实了工作内容,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充分展现了在校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学生会还主动加强与学校各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切实保证了学校德育秩序,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工作实践中,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涌现出大批优秀学生干部,学生自治组织像个大熔炉,锻炼了青年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扫描学校近几年来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点滴进步,无一不由始至终地贯穿了一个“实”字。正是这一个“实”字,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为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真正以学生为本,也正是在这实实在在的德育之风的熏陶下,吉首大学才能以崭新的德育风貌屹立于湘鄂川黔四省边区。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