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类型、层次、地域的高校在实施国家创新的战略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广大西部地方高校而言,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自身功能与价值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吉首大学的个案分析,认为西部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三个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建设;西部地方高校;使命;不可替代性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那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如何认识西部地方高校的地位与价值?怎样充分发挥西部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结合吉首大学的办学实际,就上述问题谈谈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一、西部地方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
从一般意义上讲,高等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创新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从愚昧走向教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创新过程,那么,高等学校就是实践人类文明创新过程的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正是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中,高等学校不断彰显出自己的重要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作用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应当说明的是,在文明生态观的视野里,人类社会是具体的历史存在,也是文明创新过程中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因而,作为人类文明创新与发展必然产物的高等学校,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具体形式也必然表现出同一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的特征,在对社会发挥基本功能的作用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于区域、类型和层次等方面的差异。譬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技能教学型大学等就体现类型、层次和功能的差异。如果说成“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大学”,就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类型的特点。每一所地方高校都是办在特定地方、居于特定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其大学功能的发挥和存在价值的彰显都必然具有区域特点。因而,服务所在区域的经济及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是地方高校与生俱来的神圣职责,尤其是办在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肩负起推进所在地区文明创新与发展的历史重任。
由于种种原因,西部不发达地区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整体创新能力弱。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能否持续实施并取得成效,形成西部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强劲的创新动力,高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推动西部不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任务更重,困难更大。从理论上讲,发达地区高校无疑可以为西部贫困地区注入创新动力。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发达地区高校在人才、科技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贡献力,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考察,仍然显得相当微弱。相反,从某种程度上看,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却形成了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优质人力资源的“掠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西部优秀教师和科技人员流向发达地区,大量的西部优秀考生在发达地区高校深造后留在发达地区工作,返回西部的微乎其微,由此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的差距。实践证明,西部地区要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社会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本土高校为其提供人才、科技及其他方面支持。所以,西部高校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就历史肩负着为西部地方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提供创新服务的特殊历史使命,其功能价值和战略地位是发达地区高校无法替代的。
二、西部地方高校推动地方创新与发展的前提是科学定位
地方高校履行大学三大职能、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前提是科学定位,而科学定位的前提是准确把握高校自身的实际和所立足区域的实际。定位是否科学,既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又影响到所在区域科技、文化、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创新程度。因此,科学定位是我们思考西部地方高校实现推动地方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实现西部地方高校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关键。
作为办在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高校,我们认为,学校科学定位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定位的系统性,包括学校类型、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回答办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二是把握定位的准确性,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内在规律、学校自身实际,使定位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要求,又符合自身实际,彰显个性,解决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问题;三是把握定位的前瞻性,既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地位、现实水平及影响学校发展的客观环境等,又着眼于学校和社会未来的需要,将客观现实与未来发展有机统一,将谋划学校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统一,体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到吉首大学来说,这是一所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处区域集两个“特殊性”于一身,一是地域的特殊性——“老少边山穷”,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各省(市)边远地区;山——大山区(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穷——深度贫困区(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地域的特殊性使学校区位劣势与基础弱势突出,建设发展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要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二是使命的特殊性,地域的特殊性使吉首大学肩负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更为突出和特殊,因为湖南西部及周边民族贫困地区高校数量少、层次低、功能弱,吉首大学是该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因此,不断满足该区域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切实帮助当地老百姓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尽快缩短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实现该区域的创新发展,是吉首大学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与生俱来的特殊使命。
基于上述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在学校发展问题上,不能盲目地模仿名牌大学,而要立足自己的办学实际和历史使命,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得出了“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的基本认识,从而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变传统意义上鹜在高远,追求尖端,成就名望的“精英学府”为贴近民众,服务地方,造福百姓的“平民大学”。沿着这种认识,我们将学校建设发展的类型定位为:教学型、地方性综合大学。发展目标定位为:建成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结构合理、效益最好、特色鲜明、以服务地方为使命的综合性大学。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正是基于这种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学校一直坚持紧紧围绕地方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提供社会服务。
三、西部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创新与发展中具有“三个不可替代性”
西部地区的创新和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科技和智力服务的支持,这就决定了直接服务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将发挥区域外高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吉首大学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环境,牢记地方大学使命,立足民族贫困山区,艰苦奋斗办学,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基层,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自身特色的西部民族地方高校的发展之路。
(一)为湖南民族贫困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综合素质低。以吉首大学所在地湘西自治州为例,据1990年统计,全州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8%。过去,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智力支边”、优惠升学等各种政策。但智力支边缺乏稳定性,依靠外地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远走高飞,返回率甚低,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本地人才短缺问题。因此,最根本的办法是依靠当地高校。
多年来,吉首大学立足湘西,为地方培养人才。在学科专业上,设置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在招生上,确保民族地区招生计划的落实完成,坚持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解决少数民族考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把时代精神、地方人文资源和学校艰苦奋斗的办学传统融入人才培养规格中,形成了吉首大学学生的独特的精神风貌与能力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够扎根基层,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的专门人才。事实证明,吉首大学的毕业生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大部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湖南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薪传文明之火,兴建富民之业。据湘西自治州2006年7月不完全统计,在湘西州工作的吉首大学毕业生有30000余人。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26937人,吉首大学毕业生16398人,占60.87%,其中中学教师占75.5%。全州医疗卫生部门医务人员7643人,吉首大学毕业生3585人,占46.9%。行政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11493人,吉首大学毕业生为5174人,占45%。全州8个县、市处级干部1082人,吉首大学毕业生597人,占45.4 % 。本届州委委员吉首大学毕业生占4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湘西州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比周边的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地区高6.1%和26.4%。
(二)为湖南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建设提供科技创新的“不可替代性”
湘西及周边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闭塞、科技落后,开发与利用程度低,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导致经济落后,百姓贫困。为此,各级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扶贫”活动,山外面高校也实施过“科技咨询”之类的“送温暖”项目,但由于这些举措难以持久,力度有限,所以它产生的实际作用是短期和有限的,无法取代本地高校的地位与作用。
多年来,吉首大学坚持以促进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价值取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地方找课题,课题研究为地方创新与发展服务。“十五”期间,学校教学科研人员获得的440余项各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自科、社科基金课题31项),绝大多数是以民族贫困山区为研究对象,几乎涵盖了湘西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以区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重点,通过地方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如沈从文研究,接待了美国、日本、瑞典、韩国等多批国外学者访问,承办了多次沈从文研究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研究基地;“土家语与汉语接龙教学”研究解决了纯土家语地区小学生跨语言教学障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凤凰历史文化研究使该县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并且带动了湘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兴产业。学校专家教授倡导和参与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使湘西州成为全国目前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单位。其他如民族学研究、民族经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等多项成果被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所采纳。
自然科学研究以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为重点,坚持创新研发,取得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成果。如学校科研人员经过近十年努力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质——“米良1号”美味猕猴桃,被评为猕猴桃“全国四强”之一,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将其作为扶贫开发推广品种向全国14个省(市)推广。猕猴桃深度开发产品——“果王素”经专家鉴定“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科技部等五部委授予“重点新产品”称号,其他如湘西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人工选育、栽培和深度开发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学校专家教授通过对湘西地区资源分布的多年深入调查和研究,提出的“三带理论”——土壤富硒带、植物群落亚麻酸、微生物发酵带,对于指导湘西农作物栽培、提高农作物经济附加值和发展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其成果正逐步应用于湘西州的经济建设中。
学校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湘西老百姓摆脱贫困。其中猕猴桃“米良1号”在湘西州栽种面积突破了10万亩,以猕猴桃研究的系列科技成果支撑的“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摸索出了“大学+公司+政府+基地”的成功模式,成为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产业化已带动10余万湘西农民脱贫致富。以矿产和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湘西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经孵化出了10家高新技术公司。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一群博士在古丈县组建“群博公司”,带领当地农民种草养羊,该项目被该县列为“十一五重点开发项目。
为使学校进一步发挥服务地方创新的作用,学校与湘西州政府共同组建的“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湘西州高新技术服务中心”设在学校,“湖南猕猴桃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湖南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湖南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也落户在学校,使学校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总之,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地方创新的不可替代性。
(三)为湖南民族贫困山区社会进步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吉首大学作为湘西人才聚集地和文化辐射中心,积极发挥在当地引领先进思想文化的作用。作为一个拥有包括近400位正副教授和近370余位博士、硕士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地,构成了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思想文化的高地。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的特聘专家、顾问,积极为地方的社会进步献计献策,主动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参与地方各项社会事业,发挥了直接的智力服务作用。吉首大学作为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知识创新和思想文化的聚散中心,对地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辐射力不断增强。因为吉首大学的存在,不仅逐渐改变了湘西在外界印象中的“匪蛮”形象,给神秘湘西增添了文明和美的色彩,提升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随着学校声誉的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外界因为了解吉首大学的变化而更为客观地认识了今日湘西。同时,学校加强了与地方的互动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围绕地方需要开展各种沙龙、讲座、培训、演出等活动,依托学科建设创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实习基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推动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学校积极探求“文化扶贫”“科技兴农”的新路子,着力构建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优秀的师生组成“三下乡”服务队深入乡镇农村,用科学文化知识直接服务农民群众,连续5年获团中央表彰;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行动计划”,选派优秀学生到村委会挂职,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直接为村寨发展献计献策,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献智出力,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事实证明,因为有了吉首大学,湘西的发展加快了;因为有了吉首大学,湘西百姓变富了。吉首大学在推动地方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
多年来,吉首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立足区域、培育特色、强化功能,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已经成为湖南西部地区思想文化的“高地”、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和城市形象的“名片”。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省和中央的新闻媒体纷纷推介吉首大学,把吉首大学誉为“办在大山里的希望大学”;当地党委和政府指出“湘西的发展离不开吉首大学,吉首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湘西州”;当地老百姓把吉首大学称为“我们自己的大学”;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视察湘西和吉首大学时经常深有感触地说:“吉首大学解决了省委、省政府的西顾之忧”、“如果不办吉首大学,湘西会更落后”。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01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曾庆红、尉建行、曾培炎、陈至立、杨汝岱、罗豪才等及教育部领导周济、周远清、张保庆、赵沁平、陈小娅等先后来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朱镕基总理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省的骄傲”,曾庆红副主席充分肯定学校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价值”。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2004年6月来我校考察后,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服务成就大加赞赏,并撰文推介。
从我校的探索和实践看,我们认为,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具有“三个不可替代性”。西部地方高校只要立足当地,科学定位,充实内涵,强化特色,面向基层,服务社会,就一定能增强自身功能,为西部地方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