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游俊:瞄准地方需求服务地方发展

作者:游俊  来源:   时间:2009-10-19  点击:



    吉首大学是办在湘西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湘西民族地区比其他地区更渴望高等教育的支持,更需要智力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吉首大学以服务本土为己任,积极履行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力加强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课题立项、研究成果,还是成果转化,都坚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当好智囊和参谋,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准确定位,找准社科研究价值发挥的平台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竞争的态势已经日趋加剧,每一所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明显地感到生存面临着危机。我们敏锐地感到,地方高校特别是办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地方高校将要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始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了理性思考。把“找准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突出办学优势、提升服务社会的功能”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坚持用新的办学理念引导思考学校的服务定位,明确了体现办学理念、符合自身实际、满足民族地区需要的办学服务方向和功能要求的办学定位,找准了学校功能价值发挥的平台。在办学理念上,我们提出了新的“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以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夯实基础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学科专业,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重点扶持与湖南西部及四省(市)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我们先后制定了《吉首大学加强产学研合作管理的指导意见》,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产学研管理领导机构,出台了《吉首大学技术贸易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吉首大学技术专利发明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培育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成果转化项目,取得较大成效。

    二、牢记使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多年来,我们立足湘西贫困地区办学,以服务湖南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以来,我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一直稳居湖南高校前列,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4项、国家软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特别是今年,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创历史最好水平。千百年来,生活在湘西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是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潜在的优势,及时地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吉首大学广大从事人文社科的教学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据我们统计,近10年来,我校在各级立项的人文社科课题中,85%以上的课题是研究湘西问题的。在加强湘西及周边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湘西的历史文化研究,不仅向外界推介了湘西优秀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带动了湘西文化旅游的蓬勃兴起,当前凤凰的旅游热一浪高过一浪,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我校承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利用文化制衡作用控制水土流失的可行性研究”,该项目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文化的角度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对我国政府治理水土流失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结题获得优秀。“抑制宗族势力巩固村民自治制度推行成效的实施方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湘西土家族、湖南通道侗族、贵州苗族、广西瑶族等地的村寨为田野调查点,对该地区的宗族势力和村民自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自治提供借鉴和指导。我校承担完成的省社科基金课题《凤凰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其成果被凤凰县政府采纳,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湘西土家族地区家族村社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省社科基金课题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理论指导。我校主持的湘西非物质文化研究,使湘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被国家确定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示范单位。特别是我校老教授叶德书先生的土家语与汉语接龙教学研究解决了非汉语地区使用汉语教学的难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民族学学科在湘西及周边地区建立了17个田野调查点,这些调查点在促进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同时,还起到了宣传先进文化知识,服务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作用。我校与湘西州、张家界市共同组建了“湖南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省级学术机构,挂靠我校,还与湘西州共同组建“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湘西州委书记何泽中先后三次来我校就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行调研,他先后两次主持召开湘西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我校专家献计献策,得到州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州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采纳了我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校还承担了张家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项目。可以这样说,我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几乎涵盖了湘西及周边地区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以及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强化特色,把服务地方发展与加快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什么是大学的特色?虽然许多研究专家对大学的办学特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对于各高校理解和培育特色大有裨益。从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就是该大学在自身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优良品格,是区别其他大学的显著标志,是其社会价值的充分彰显。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即该大学的三大社会功能上。大学的办学特色以社会功能为载体,离开了社会功能,就谈不上特色。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确立了“培育特色,强化功能,服务地方”的科研工作思路,把培育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与强化学校的社会功能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有机结合,实践证明,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在人文社科研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达到了以下效果:一是社科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如民族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整体实力和研究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先进行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二是社科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是龙头,科研是学科的重心,没有学科的支撑,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近几年来,我校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专业建设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获得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三是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今年,我校申报的“西部民族地区办学特色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是确立了学校在服务我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由于彰显了特色,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得到了广泛认同。潘懋元、刘献君、徐同文等著名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学术报告中,多次将吉首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作为典型案例予以肯定和推介。中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之一、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多次在学术会议和研究文章中推介吉首大学。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原四川大学校长卢铁城先生认为“吉首大学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地方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很有启发,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中国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献君教授认为“吉首大学是地方高校办学的一个典范”。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教授认为“吉首大学将办学特色的培育和学校社会功能的发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前地方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的情况下,这种探索是难能可贵的”。学校的办学特色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朱鎔基同志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曾庆红同志充分肯定“吉首大学具有特殊价值”。陈至立同志认为“吉首大学虽然办在我们国家比较贫困的地区,但办出了相当的成绩,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同志评价学校“办学成就辉煌,办学特色鲜明”。地方党委、政府认为:“湘西州的发展离不开吉首大学,吉首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湘西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评价吉首大学是武陵山区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思想文化的“高地”和地区形象的“名片”。地方老百姓评价“吉首大学是我们自己的大学”。

 (本文是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转化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