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千校一面的现象日益严重, 许多大学的校名、校训及办学模式等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这导致大学的社会形象难以确立。塑造大学形象, 首先应创新大学文化, 培育大学文化个性。
关键词: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个性; 大学形象
一、大学文化是大学形象的精髓
虽然人们关于文化表述的话语不尽相同, 但对文化的内涵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 如果我们用较为简练的话语表述的话, 可以将文化作如下定义: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集合。那么, 什么又是大学文化呢? 以此类推, 大学文化就是大学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集合。假若我们就此理解大学文化, 仍然无法把握大学文化的要旨, 无助于大学文化建设。要真正促进大学文化建设, 还必须弄清何谓大学文化个性。大学文化个性是大学在一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和自身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文化特性, 可以从两方面去认识, 一是作为社会组织实体存在的大学其文化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实体的本质特征就是大学文化的个性, 如大学具有“学术自由”的文化传统; 二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学与其它大学相比较所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品格特征及不同层次、类型大学的文化特征。从理论上讲,文化的差异性是与生俱来的和客观存在的, 不同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学校类型、办学地域、服务区域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为每一所大学培育个性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 人们深感我国大学文化的缺失, 这并不是说大学文化功能的缺失, 而是指个体存在的大学其文化个性的缺失, 表现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上就是“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精英教育机构和大众化的教育机构不能准确定位, 各司其职, 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学术型的路上挤, ‘千校一面’的雷同现象不但没有缓解, 反而愈演愈烈。”[1]再以大学校训为例, 韩延明在《大学理念论纲》一书的附录中列举了国内外一些大学的校训,其中中国大陆的大学104 所,学院68 所。在104 所大学中,校训里面有“团结”二字的有41所, 占40%; 在68 所学院中, 校训里面有“团结”二字的有38 所, 比例高达56%。[2]这些学校校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从一个层面说明我国大学文化的单一性和趋同性。
因此,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培育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是塑造大学形象的关键。针对当前大学文化缺失的现象, 赵沁平同志认为: “应当鼓励大学建设和发展具有特色的个性文化, 这样, 从整个国家来说, 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不同大学之间互补的、和谐的整体大学文化。”[3]
二、创新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内在机理
文化以一种内在的无形的力量规范、控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作为由某一特定人群组成的社会组织, 其文化还有较强的价值导向性。许多学者从哲学层面、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模式去解释文化的价值功能。文化的价值功能的一个突出特征就在于对一定范围内人群的价值导向性, 因为文化“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因此, 文化对于个体的存在往往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或强制性, ”“它像血脉一样, 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 以及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 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4]大学靠什么凝聚力量、聚焦目标、推动发展? 靠的就是大学文化。所以, 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学必须着力培育自身文化, 以创新大学文化引导学校发展。没有自身文化的大学, 永远只是一所寄生在其他大学阴影下的“影子”大学。只有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形成办学的特色, 也才能树立自身的社会形象。
如果说文化是大学的血脉, 那么, 大学文化的个性就是大学的心脏。因此, 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不仅是该校获得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更是一所大学发展的起搏器和内在精神动力, 影响一所大学的长远发展。王翼生认为, 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具体体现在大学文化对大学的建设发展具有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上。[5]
纵观世界知名大学, 推动其前行, 确立其声望的均为其独特的大学文化。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的著名学者E•阿什比曾生动地描绘了大学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他说: “大学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6]作为大学个体的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大学初创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地域文化和教育思潮, 而且在后天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不断演变。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衡量大学文化创新的标准在于个性化的大学文化是否与时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同步, 是否符合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文化和科技发展需求, 是否成为推动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否能引导大学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模式。大学文化的创新是推动大学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源。
三、创新大学文化的主要内容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类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自我, 从而向更高的文明程度发展。当前, 中国高校已经到了非创新不可的地步, 创新大学文化是实现高校创新发展的前提。创新大学文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一) 理念文化的创新
创新大学文化包括很多方面, 但首先必须是理念文化的创新。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理念文化的创新居于大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和统帅地位, 没有理念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大学的创新发展。一所大学是否具有与其他大学相比较为显著的形象标识, 取决于其理念文化的个性。在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不同类型、层次、地域和服务不同行业、区域的大学必须正视自己的历史、现状和肩负的使命, 在办学理念上说“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形成个性化的理念文化, 从而在办学实践中指导学校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形成办学特色。当前, 外部环境为我们创新大学的理念文化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这里就需要我们自己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勇气。
( 二) 制度文化的创新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在大学理念指导下并服务于大学理念和大学实践的行为规范, 强制性地要求师生员工在一种有序的规范内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学习和生活。制度文化创新是实现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制度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以人为本, 使制度的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变成为内生性自我约束, 将制度文化内化为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规范, 使制度文化内化为师生员工内在的动力源, 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 将制度文化转化为共同的行为文化, 形成学校创新发展的合力。
( 三) 精神文化的创新
大学的精神文化来源于大学实践, 客观地说,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都会形成自身的精神文化,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其凝练升华。“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中, 要体现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7]第一,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二, 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必须着力发掘和弘扬校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 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创新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创新是促进大学发展的先导工程, 探索大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塑造大学的社会形象, 必须从创新大学文化入手。只有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大学文化, 才能推动大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 1] 肖海涛.论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与教育现代化[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 ∶42- 43.
[ 2] 张楚廷.论大学校名[ J] .现代大学教育, 2007( 5) ∶54.
[ 3] 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9) ∶20.
[ 4] 依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7- 19.
[ 5] 王翼生.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J] .评价与管理, 2006( 4) : 11- 13.
[ 6] [ 英] E•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7.
[ 7] 胡显章.素质为本, 实践为用, 面向主流, 培养高手[ J] .新闻战线, 200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