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核心竞争力较弱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以竞争为主要发展和生存方式的现代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核心竞争力是在比较中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要在竞争中确立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并有意识地进行培育。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核心竞争力; 培育
“民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是我们国家不同层面的“边缘群体”,民族地区是相对偏远和落后的地区,以满足地区需要为生存根基的民族地区高校也因此而与生俱来地存在着明显的基础弱势和区位劣势,竞争能力较弱是民族地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民族地区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课题。
一、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解读
竞争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因为有竞争,才有优胜劣汰,因为有竞争,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动力无穷。竞争既是力量和实力的比拼,也是发展的动力机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组织的竞争方式已经发生了实质的变化“, 核心竞争力”也因此而成为当前出现频率较高的热门词汇。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各类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
那么,何谓核心竞争力呢? 1990 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在研究企业发展时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合作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一词引入我国高校发展研究是近几年的事。从文献检索看,2000 年, 南京理工大学的马士斌在其论文《“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首次提出高校核心竞争力。[1] 但该文并未对“核心竞争力”进行阐释。2001 年,王继华和文胜利在《中国高教研究》第四期发表了《论大学核心竞争力》一文,该文虽然未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系统阐述,但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梳理。认为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是提升一所大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者在文中明确提出:“我们在此引入‘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扬弃其原有含义,用以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最早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进行阐释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赖德胜、武向荣,他们在《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下简称赖文) 中指出:“本文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一说,试图将企业管理的新理论引入高等教育,探索大学如何识别自身的竞争潜力并在识别的基础上培养其核心竞争力。”他们从概念、特点、如何培养等方面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
虽然赖文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词试图做出比较满意的阐释,从其阐述中我们得到的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我们对此阐释仍感到有些茫然。因为实施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弄清何谓“核心”? 找准了核心,才能找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我们知道,社会评价一所大学的实力主要是看它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说,一所大学的实力体现在它的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上。因此,从现代大学竞争力的体现上看,现代大学竞争力的核心不是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在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简单地把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聚焦在一个点上。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整体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整体实力的高度聚合,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对抗、比拼中所体现出来的实力水平。因此,从词义和大学的特殊属性上理解,我们认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所大学在其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比较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亦即一所大学在整合内部和外部各种资源及应对外部各种需要与冲击时体现出来的能力。而培育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培育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绝对优势。
基于这种认识,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比较性,就是在与同类高校比较中体现出来的优势;二是具有外显性,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其结果外显在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上;三是综合性,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大功能中,如果缺其任何一项,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就不健全。
二、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行为误区
从普遍意义上看,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有共同的内涵要求,这是作为高等教育实体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但是,作为个体存在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地域、办学基础、学校功能等多方面的差异,其个体的特殊性相对而言极为明显。因此,如果我们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中仅仅将目光聚焦在普遍性上,无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殊性对自身建设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将遗患无穷。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不少民族地区高校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组合方式的片面认识
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和培育实践中的基本问题。然而目前却从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无论是具体构成要素,还是其组合方式,均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的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对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对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不管采取什么分类法,都应包含大学综合实力的全部要素,关键在于如何组合这些要素。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是任何一所大学都必须履行的基本功能,但具体到个体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社会服务的空间都有所区别,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各有侧重。而现实的实然情况却与应然情况相去甚远,当前中国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的现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民族地区高校同样没有摆脱这种潮流的冲击。另外,多数大学评价学者以及社会均以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作为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推波逐浪地使民族地区高校顺应这种潮流和趋势,而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人才需求多样化和质量观的多元化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
2、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硬”轻“软”实践行为
构成大学综合实力的要素有“软”“硬”之分,无论是大学综合实力研究者还是大学的决策者均有同感。“软”实力是指那些无形的实力要素,以精神和智力形态存在,“软实力”一般都是很难计量的。“硬”实力指有形的实力要素,以物质形态存在,一般是可以计量的。就对大学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来说“, 硬”实力是物质基础,而“软”实力则决定“硬”实力的有效发挥的效度,并且“软实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硬实力”的不足。因此“, 软实力”和“硬实力”对大学综合实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两相比较“, 软实力”的培育比“硬实力”的建设更显重要。一般说来,对“软”“硬”实力要素的界限是比较明确的。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以物质为基础的“硬实力”的建设成为前一段各高校的首选,民族地区高校在物质基础相对比较贫乏的情况下照样转入这种“硬实力”的比拼中,本身就处于弱势“软实力”的建设却退居其次,这种行为方式直接导致核心竞争力的削弱。
3、竞争平台的迷失与错位
找准竞争平台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发展来说,不仅是战术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来说,找准竞争平台就是找准与谁竞争的问题。但是在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之际,非理性的发展行为往往主宰着高校决策者的行为方式,一时的“繁荣”使大多数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过高地估价自身的实际。同时,竞争的压力也使我们的思维呈现出单一性的痼疾,尤其是将层次的提升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办学思路上“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现象较为普遍。[3]“在办学类型上,普通高校都想办成综合性、多科性、学术性大学;在办学层次上, 都想办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4] 许多民族地区高校同样陷入这种发展思维的泥潭中,在发展定位上无疑将自身置于不平等的竞争平台上,直接将强者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形成弱者与强者的竞争,结果不言而喻。
三、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逻辑路径
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较弱是不争的事实,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民族地区高校面前的现实课题。如何培育和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科学定位,找准竞争平台
当前,我国高校竞争呈现出明显的无序性特征,具体表现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想在同一竞争平台上一较高下,或者希望通过努力去和高水平的高校同台竞技,而往往忽视了什么竞争平台适合自己。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平台应当成为所有高校的理性行为,这实际上涉及学校的发展战略定位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来说首先是科学定位。科学的自我定位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它既是办学理念问题,也是办学实践问题。只有科学定位,才能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平台,民族地区高校科学定位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定位的内涵,包括学校类型、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回答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找准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坐标;二是把握定位的依据,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普遍性要求和学校自身实际,使自身定位既符合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又符合自身实际,彰显个性,解决共性与个性结合的问题,找准自身的优势所在;三是把握定位的发展性,即定位既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地位、现实水平及影响学校发展的客观环境等,又着眼于学校和社会未来的需要,将现实性与未来发展性有机统一,使学校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统一,体现与时俱进,找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四是把握定位各要素的内在统一性,即学校类型、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向等要素的内在统一,实现内部结构的协调性。五是把握自身定位与环境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宏观环境的协调,包括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等,其二是个体高校与自身办学环境的协调,主要包括办学地域、服务面向等,体现自身的价值。
2、创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对于中国大学,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创新办学理念尤为重要,缺乏具有个性的办学理念是大多数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这是办学模式趋同的根源。办学理念就是一所大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一所大学未来发展走向的基本架构,办学理念的机械借鉴或模仿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行为。刘献君先生认为,独到的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如果说已形成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还不多,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5] 创新办学理念就是要在发展战略谋划上推陈出新,只有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理念,才能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否则,就只能寄生在其他大学的阴影里。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应根据本校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及需要等,来明确在什么领域、层次、地域可能会形成竞争的比较优势,并着力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3、寻找优势差异,培育竞争优势
差异普遍存在,差异既有差距,也有差距中的优势。高校间差异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视差异和人为地去缩小差异。面对差异,正确的选择就是正视差异存在,充分利用差异,在差异中寻找优势差异,这就会使不同的高校都能为自己找到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客观上,每一所高校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在办学实践中将这种合理性发挥到最大限度,那么就能充分彰显自身的特殊价值。张岱年先生在分析事物的价值后认为:“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亦即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价值的基本的含义是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能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6] 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其价值的两重性在“功能价值”方面,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都应满足相应层次的社会需求,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内在价值”在遵循高等教育类属性要求的前提下,每一所作为个体存在的高校都潜藏着“优质的特性”,应当充分彰显这种“内在价值”,体现其存在的不可替代性。把握这两种价值,就能从差异之中找到办学的优势。民族地区高校客观上同样存在着许多其他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差异,这种优势差异就体现在她所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及这种环境所提供的资源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培育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的功能特色。我们不能否认大学间的“同质竞争”的长期存在,这是作为大学属性的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但在遵循现代大学普遍规律的前提下,走“异质竞争”之路,才是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之举。
4、强化学科意识, 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聚集效应
学科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说,只有具有学科的比较优势,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是学科实力较弱,学科实力不强直接带来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研水平不高和社会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首先必须强化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是龙头,抓住了学科,就抓住了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牛鼻子”。民族地区高校强化学科意识、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学科与专业的关系,避免学科与专业的“两张皮”现象,必须形成学科对专业的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科建设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学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学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确立学校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三是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人才队伍建设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根本,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参考文献]
[1] 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 ] . 学海,2000 , (5) .
[2] 赖德胜,武向荣. 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 ] . 教育研究,2002 , (7) .
[3] 肖海涛. 论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与教育现代化[J ] . 高等教育研究. 2007 , (2) .
[4] 解飞厚. 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 ] .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 (3) :48.
[5] 储召生. 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N] . 中国教育报,2003 - 07 - 27.
[6] 张岱年. 论价值与价值观[J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1996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