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发挥好现代大学的三大社会功能,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个现实命题。特别是对于处于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来说,找准发挥三大功能的着力点,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也是确立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的关键,本文以湖南吉首大学办学实践为例,对这一问题做一粗浅探讨。
[关键词] 地方高校;使命与作为;办学特色
现代大学作用于社会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主要方式,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的大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高校如何突破客观条件的不利影响,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彰显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价值,是摆在民族地区高校面前的现实课题。这里,结合吉首大学的办学实践,谈谈我们的认识与体会。
一、科学定位,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任何一所大学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在以竞争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手段的现代社会,这种合理性有可能会逐步丧失。如何确保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取决于对自身生存合理性的准确把握。我们认为,准确把握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前提是科学定位。科学定位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定位的内涵,包括学校类型、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回答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找准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坐标;二是把握定位的依据,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普遍性要求和学校自身实际,解决普遍性与个性结合的问题,找准自身的优势所在;三是把握定位的发展性,即定位既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现实水平及影响学校发展的客观环境等,又着眼学校和社会的未来需要,将现实性与未来发展性有机统一,将学校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统一,找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吉首大学是一所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她集两个“特殊性”于一身,一是地域的特殊性——“老少边山穷”,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各省(市)边远地区;山——大山区(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穷——深度贫困区(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地域的特殊性使学校区位劣势与基础弱势突出,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二是功能的特殊性,地域的特殊性使吉首大学肩负的使命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更为特殊,因为该区域高校数量少、层次低,而区域外高校服务功能对该区域的辐射能力有限。吉首大学是该区域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存在客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这是学校生存的客观合理性。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是学校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这是我们对学校生存发展合理性的基本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我们认为,在学校发展定位上不能盲目地模仿名牌大学,而要立足自己的实际和历史使命,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办学实践中我们就得出了“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的朴素认识。今年来,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自身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将学校办成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的“平民大学”,沿着这种认识,我们将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实践证明,这种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找准了学校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坚持科学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所大学维持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办学实力是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基础工程。只有学校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服务社会才能落到实处。
1.以扩大办学规模满足社会需求
1999年以来,我们积极配合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抢抓发展机遇。一是根据区域内经济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学科结构调整,本科专业由1999 年的11 个增加到45 个,涵盖除军事以外的11大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基本满足本区域内各类人才的需求。在校学生由1999年的4907人扩大到2489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由3054人增加到1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4000余人),新增硕士研究生近300 余人。二是加大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校园面积由1000 亩扩大到3959 亩,校舍面积由11.4 万 M2 扩大到42万M2,专任教师由334人增加到90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由 130人增加到482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2000万元增加到11335万元,图书馆藏书由46万册增加到150余万册,办学条件有效的保证了办学规模扩大的要求。
2.以提升办学实力强化服务功能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学校在高校扩招的热潮中就果断提出了要实现由规模扩张为主向内涵提升为主的战略转移,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实施人才强校、办学条件达标和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建设三大工程,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综合办学实力有了较大提升。2003 年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新突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9 个硕士点;专业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有8 个省级重点专业和4 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15 项。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50 项、省部级奖项115 项。2006 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科研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现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5 个,省级重点学科3 个,各级科研立项大幅增加,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数近五年来达到36项,居全省高校前列。
为了使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为直接的成效,“十五”以来,我们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如学校与湘西州共同组建了“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猕猴桃产业化工程研发中心”、“ 湘西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湖南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等。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决策的研究论证,使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有较为全面了解,服务地方的方向更加明确。
三、立足区域办学,形成服务特色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独特品格特征,是长期办学历史的积淀,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集中体现。多年来,我们坚持立足区域、强化功能、培育特色的办学思路,喝湘西水,做湘西文章,将学校发展融入到地方发展之中。在独特的服务空间逐渐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1.培养地方各类建设人才
湘西及周边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人口综合素质低。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湘西州人口中大学毕业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8%。过去,国家为解决这一地区高素质人才奇缺问题,采取“智力支边”、优惠升学等各种政策,但效果一直不明显,没有形成可持续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强化了学校服务地方的使命意识,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发展思路,紧密结合湘西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应用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上下功夫。
在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解决少数民族考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在学校招生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在校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仍然达30% 左右。在人才培养方面,据湘西自治州2006年统计,分布在湘西州各条战线的吉首大学毕业生30000余人,占全州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总数的50%以上,其中占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的60.87%、医务人员总数的46.9%、科级干部总数的45%和县处级干部总数的55.4 %。因为有了吉首大学,目前湘西州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吉首大学的毕业生在湘西被誉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级专门人才。
2.开发地方人文自然资源
湘西及周边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这里自然资源蕴藏极为丰富。“十五”以来,学校教学科研人员聚焦科研主攻方向,瞄准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的近500项科研课题几乎涵盖了湘西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以区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重点,通过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如本土作家沈从文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沈从文研究中心;土家语及土家语与汉语接龙教学研究解决了纯土家语地区小学生跨语言教学的障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凤凰历史文化研究使该县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并且带动了湘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型产业。学校老师倡导和开展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湘西州成为全国目前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单位。其他如民族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等被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所采纳。
自然科学研究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取得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成果,如学校科研人员经过近十年努力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种——“米良一号”美味猕猴桃,被评为猕猴桃“全国四强”之一,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将其作为扶贫开发推广品种向全国推广,目前已被14 个省(市)引种。猕猴桃深度开发产品——“果王素”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科技部等国家五部委授予“重点新产品”称号,卫生部将其列为“保健食品”。猕猴桃的产业化带动了湘西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对湘西及周边地区资源研究提出的“三带理论”——土壤富硒带、植物群落亚麻酸带、微生物发酵带,对于指导湘西农作物栽培、提高农作物经济附加值和发展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其成果正逐步应用于湘西州的经济建设中。
吉首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区域、强化功能、培育特色,在履行现代大学三大功能中确立了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地位,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朱鎔基总理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曾庆红副主席充分肯定学校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