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办学历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与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在师生知与行的统一中,要深化大学办学历史,传承大学校训,内化大学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要彰显大学办学历史,强化大学精神,形成大学品牌,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办学历史;思想教育;吉首大学
大学的办学历史内蕴着大学的精神,加强大学校史教育、弘扬大学精神,对建设优秀的、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958 年4 月,在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关注下,吉首大学诞生,成为新中国两所最早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摇篮之一,至今已有51 年的历史,经历了筚路蓝缕的艰难开创、调整分合和改革开放后的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每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与共和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吉首大学强化校史教育,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着力改善校风、学风,积极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校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在历史与现代对接中,追寻大学办学历史,架构大学校训,凝炼大学精神
办学历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与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大学历史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其内化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吉首大学办学51 年来,在艰苦的环境中,注意将学校办学历史、传统内化为大学精神,铸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凝炼为“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吉首大学精神。“凤凰”翱翔于群山之巅,志向高远、坚忍不拔、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吉首大学是武陵山区的“金凤凰”,吉首大学的学生是大山里的“金凤凰”。这种精神的提炼是对学校几十年办学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学校和学生的鞭策。同时,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确立了“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吉首大学是一所不知名的“小大学”,不像名牌大学的学生那样头上罩有母校先天性的光环,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为学校增光,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服务家乡、报效祖国。学校的传统精神和校训是教育学生的隐性教材,是广大学子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学子在校刻苦攻读,毕业后扎根基层,献身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建设。
二、在师生知与行的统一中,深化大学办学历史,传承大学校训,内化大学精神
大学办学历史在学校创建的过程中依托传统文化而产生,在学校一代代教师与一批批毕业生之间的教育活动和学校的建设活动中延续、发展,并通过学校的建筑、雕塑以及模范人物得到物化、强化。因此,大学办学历史往往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隐性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歌,另一种是显性的校园舆论、校园环境、校园风貌、校园建筑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作为一个由师生员工、校园景观等众多独立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大学办学历史在与学校师生员工及外界社会进行信息、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常常强烈地表现出调节约束、集体意识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1.提升办学理念,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学校办学的大方向。提升办学理念,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力。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华南师范大学以“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而著称,这些办学理念一直鞭策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校以其办学理念贯彻学校的大小事务,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发展、思想教育深受影响。由大学办学理念推及到办学历史,都是学校的集体意识而非个人意识。学生在特定的大学办学历史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大学办学历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调的都是大学办学历史、大学精神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功能。
2.挖掘优良传统,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强大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回顾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学校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办学特色,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教育在校的师生,动员校友关注学校的发展,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传统是历史赋予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任何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从尊重历史缘由开始。学校的传统、特色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如吉首大学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学生普遍珍惜粮食,节约水电。刚进大学的新生看到师兄师姐这样做,很自然地会学习和遵守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习惯渐渐融入新生的生活当中,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并影响和感染其师兄师妹,就这样陶冶和启示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优良传统得以传承,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外在动力,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强大动力。
3.深化办学历史,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深入开展
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在大学开设校史教育课,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从而培养学生勤俭持学、自主创业、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这对于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增强承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学习校史,领略大师们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教学相长的学术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风范,感受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和人生理想的坐标点。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教育就是通过参与大学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深具内涵的自由。实际上,“教育的本质就是‘成人’”,是要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然后才能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教育实践中,彰显大学办学历史,强化大学精神,形成大学品牌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当一所大学成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大学时,那将是整个地区,乃至社会之福。历史有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有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但历史内化成的大学精神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依托大学精神的客观表现形式,将规章制度建设、实物制作、礼仪习俗养成、语言符号表现等方式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发展沿革及学科特色相结合,就能对强化大学精神建设、形成大学品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秉承办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校与学生、社会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规范有序的大学制度文化予以保证和支撑。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大学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制度文化一经校园主体认同并为内心接受,就会成为师生自觉遵从、维护的精神要求和文化传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大学制度,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才能使所有师生员工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井井有条、关系融洽、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才能激活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不断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实行科学治校、民主治校和依法治校。这里所说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指学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工作流程。任何大学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个体特色的组织实体。通过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彰显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凸现大学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学校将校史校情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统一,增强学生对大学管理、教育方式的认同感和校园生活的自豪感,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和谐;也有利于学校通过毕业生日后的精神反哺(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促进大学精神的可持续发展)和物质反哺(校友直接捐献物资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和谐。
2.结合办学特色传承学校历史,树立典型人物,为学生成才凸显精神力量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够通过差异性的成长满足社会需要的主要途径。通过建立雕塑、制作文化走廊、营建园林景观、建设校史馆等多种形式凸现和强化学校特色,同时辅以对社会影响力大、典型性强、贡献突出的校友的大力宣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荣耀,就能在认同大学精神的过程中获得无穷的力量。吉首大学在贫困地区办出了不“贫困”的大学。她的学生知识不贫困,思想不贫困,精神不贫困。人人抱定“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在学校历届毕业生中,优秀人才辈出。如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他从土家山寨走出来,经过吉首大学的锻造,一步步成为党的高级领导。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湘西州民中特级教师米立华,立足中学讲坛,数十载耕耘,硕果累累。文化实业家刘文武出手不凡,处女作《雍正王朝》一举红遍全国,然后以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强劲势头,几年中接连推出《乾隆大帝》、《走向共和》和《军人机密》,成为中国影视界的著名制片人。通过这些优秀校友的学习、工作历程加强大学精神教育,有效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志存高远、克己奉公的信念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信心。
3.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爱校情感,锻炼学生品格
学校把热心服务于社会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探索面向社会的育人模式,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感召、凝聚学生,鼓励并帮助学生以“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为主题,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让学生在支教扫盲、环境保护、市场调查、社区援助、志愿助残、普法禁毒、技术服务、宣传演出等多种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学生参与面广达100%,收获大,反响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的三个文明建设,社会效益显著。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反复体会做人的道理,使大学的办学风格自然内化为学生品格,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差异化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多年来,吉首大学的毕业生在湘西被誉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