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大学,作为思想文化的高地,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文化立校。
文化立校,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是强有力的助推剂。远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繁荣,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近有日本、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大力发展绿色GDP,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今世界,科学高度发达,经济极大繁荣,与此相对应的是,环境的极度恶化,能源的严重危机,导致竞争的进一步白热化,在此背景下,文化软实力业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国家适时地发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最强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的大学,应该高瞻远瞩,积极呼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紧跟国家前进的铿锵步伐,着眼于文化强国战略,做好“文化立校”这篇大文章。
文化立校,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家知道,当前,我校正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我们的转型发展,主要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其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文化,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就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承载思想,文化孕育精神,文化传递价值。我们要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转型发展,以文化建设凝聚大学精神,完善制度设计,美化学校环境,优化育人氛围,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我们自己的大学文化,并把这种大学文化内化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内化为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内的全校师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从而使我们的大学卓然独立于全国高教之林。
文化立校,是人才培养的强大保障。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我们的大学,不是培养“工具”的,更不是培养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批判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除了传播知识和技能,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我们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高尚的具有完全的独立人格的“人”,一个胸怀天下、拥有担当精神的“人”,其次才是“人才”。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人才培养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还能够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同样,没有我们自己的优秀的大学文化,我们的大学就立之不稳,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文化立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我们的长远目标、我们的“吉大梦”才能够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胡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