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

作者:张维红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5-03-13  点击:


(吉首大学 武陵山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大学转型的本质是深层次、全方位的大学改革,是大学模式的重建,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新型的大学-社会关系。不断增强适切性是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与重要切入点。吉首大学通过:立足学校的实际,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增强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立足学生的实际,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适切性,促进转型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


    大学转型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2012年召开的巴塞罗那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来之世界各国的大学管理者、学者一致认为大学转型是目前甚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界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进行了探讨[1]。那么究竟何谓大学转型?大学转型的目的何在?大学转型的实质是什么?大学,特别是民族地区大学如何才能实现顺利转型?……这是我们民族地区地方大学管理者亟需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关于大学转型的认识与思考
    1、何谓大学转型
大学转型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来把握。如有学者把从中世纪大学、近代大学、现代大学和后现代大学这一大学发展过程称之为大学转型,有学者把从单一性大学(如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等)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称之为大学转型,有学者把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称之为大学转型……。一般而言,大学转型是大学组织的质变过程,是大学结构形态、运行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制度建设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
    大学转型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新型的大学-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大学转型的本质是深层次、全方位的大学改革,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是大学模式的重建,其内容涉及大学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科学研究、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制度重建等大学活动以及与大学利益相关方和环境的关系等方方面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将之称为“重建大学,甚至是彻底改造大学”[2]。
    2、大学转型的特征
    历史地看,大学转型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每一次大学转型都与社会、政治、经济转型密切相连,紧密相关,而且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都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有关。如洪堡新柏林大学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鲁士王国在1807年的普法战争中遭遇惨败,割地赔款,把包括哈勒大学的7所大学全部割让给法国,国家陷于全面危机,当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和内阁大臣等都主张“国家应以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主张重建大学,这样才有了后来成为全世界典范的柏林大学的诞生。二是每一次大学转型都与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开明、具有先进理念的大学校长有关。如迈尔克•夏托克认为成功的大学管理应该拥有强有力的引领核心,成功的大学管理“不是自上而下的硬性管理,而是由校级核心领导和各运作单位持续不断地对话的结果,再加上现实实施的技能和追求成功的动力”[3]。开明、睿智、具有先进理念的大学校长对大学转型十分重要,因为“校长不仅需要领导整个过程,主持教务委员会和核心筹委会,知道行政机构,还需要让学校了解自己的执政意图,并从众多提案中选出值得支持的项目,支持和督促这些项目顺利完成”[3];伯顿•克拉克在研究了欧洲五所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历程后,总结出其成功转型的五个要素,即: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4],“驾驭核心的成员不仅谋求补助新的活动,而且试图提高学术心脏地带的老的有价值的专业”[4]。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转型与吉尔曼、芝加哥大学转型与哈钦斯、加州大学转型与克拉克•克尔、北京大学转型与蔡元培、华中科技大学转型与朱九思、湖南师范大学的转型与张楚廷先生等的领导密不可分。三是每一次大学转型都充满艰辛性。任何大学都是环境与遗传的产物。大学转型都不是对大学历史与传统的全部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有选择的扬弃,即在尊重传统、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组织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结果。大学的固执与保守决定了大学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早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代人、甚至数代人长期的、持续的努力才能完成。如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闻名世界,但其课程改革的历程却充满了艰辛,历经埃利奥特、洛厄尔和科南特三任校长的努力才基本定型。


    二、适切性与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
    1、何谓适切性
    适切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在《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应遵循的三大原则之一,是指“高等教育整个体制以及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它必定涉及许多问题,如入学机会的民主化、在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就业界的联系以及高等教育对整个教育体制的责任等。同样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界应参与寻求解决人类紧迫的问题,如人口、环境、和平和国际了解、民主与人权等问题的答案”[5]。
    关于大学适切性,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来把握。就外部而言,宏观上就是大学与政府、企业等外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大学要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引领作用,构建一种和谐的大学、政府、企业、社会的新型关系,因为现代大学不再是“僧侣居住的村庄”和“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6],不再是“一块无声无息的土地,既不对外部世界产生多少直接影响,也不与那些正把美国带入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公司、银行和立法机构发生多少交往”[7],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是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大学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与交往越来越密切,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不是“of”,而是“in”,大学与社会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尽管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是大学的历史传统,也是大学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与保障。但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大学在享有这些特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即要以透明和伦理的方式,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对利益相关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发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与利益相关方合作,以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管理等活动要满足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促进、引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大学内部而言,就是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管理等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否能让学生的大学生活充满意义,是否能让学生具备能很快适应千变万化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与素质,是否能为学生成为一名高素质、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是否能让学生在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适切性在人才培养中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校园文化、学生服务等方方面面。
    2、不断增强适切性是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与重要切入点
    大学转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选准合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大学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为合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产生一种新的理念、模式、制度、文化,能悄无声息地实现大学转型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与指责之声却不绝于耳。尽管这种批评与指责有失偏颇,但这也从某个侧面折射出我们大学存在突出问题就是大学适切性不够的问题,也就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缺位、错位与失位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因为大学这种适切性的缺位、错位与失位导致了大学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导致了社会对大学信任程度的不断下降,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尽管大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但我们无法否认,尽可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引领社会发展无疑我们获得社会认可、争取社会更多投入的有效前提之一。在大学入学适龄人口逐年减少的今天,在大学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态势下,在大学危机层出不穷的今天,不断增强适切性是现代大学必须坚守的发展战略与重要原则之一,因为只有不断增强大学适切性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不断增强科研成果转化率,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社会服务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对大学的信任,才能赢得政府、社会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实现大学、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地方大学是办在民族地区、具有民族本质属性、主要服务区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它们既具有一般地方大学的普适性特征,也具有其独特性特征。民族地区大都处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新型科技产业偏少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居住地人口民族构成众多,风俗习惯各异,宗教文化信仰复杂,传统民族文化影响甚大,民主法治意识相对偏弱,教育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偏少,信息化程度相对偏低,等等。这些历史传统和现实无疑又加剧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转型发展的难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逐步缩小中西部差距的今天,不断增强适切性、提高对民族区域发展的社会贡献是当前民族地区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与重要切入点。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要立足民族地区地方的实际,紧紧围绕服务、促进、引领区域发展这个主题,始终把服务、促进、引领民族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的适切性;注重民族地区地方大学的民族性,把转型发展与促进、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大学转型发展与民族发展的适切性。


    三、吉首大学转型发展案例研究
    吉首大学是办在民族地区——湘西自治州的省属地方综合大学。湘西自治州是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地区和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2006年末,湘西自治州有少数民族人口20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3%,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分别占41.56%和33.15%。吉首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众多,占学生总数的1/4;少数民族学生涵盖面广,有41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来源广泛,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其典型性和示范性极强。
自2010年以来,吉首大学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准确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吉首大学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地方综合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行动,不断增强适切性,取得了显著成效。
    1、立足学校实际,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
    尽管吉首大学是目前武陵山区办学层次最高、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社会声誉最好、办学特色最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尽管吉首大学这些年来不断地加大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地推进产学研的实质性融合,不断地与区域及周边政府、企业等签订战略伙伴协议,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为武陵山区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智库,但在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吉首大学所处地理位置的劣势、高端优秀人才引进、留住困难、行政管理主宰学术研究、教师与外界交流机会不多,学生学习体验的多元化不够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国际化的程度就成了吉首大学的当务之急。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首先就是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倡包容,提倡“和而不同”,提倡“求同存异”,允许、支持、鼓励不同的思想观点存在,并为其提供交流、碰撞的平台,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容忍科学研究的失败,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支持、容忍教学中的改革创新试点,坚决摒弃因循守旧、亘古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用人上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在管理中尽可能杜绝官僚衙门气息,改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坚决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核心主体,服务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服务、引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致力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致力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开放”办学,即:坚持办学理念的开放,不断加强、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发展;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一大批校内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习水平;坚持学术交流的开放,打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妥善处理引进与培养的关系,按照实际水平确定人才的待遇。
    2、立足武陵山区实际,增强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
    武陵山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区建设试点区域,《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吉首大学借此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武陵山区发展的能力。一是成立了武陵山区民族发展研究院,下设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民族文化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扶贫开发研究所、沅水、澧水流域研究所、项目策划与咨询部、信息交流和资料收集室等7个研究所(部、室),具体负责吉首大学与武陵山区发展的协调、统筹、联络工作,每年组织“武陵山发展论坛”,对武陵山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研讨,每年编辑出版连片特困区蓝皮书,揭示连片特困区发展中普适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为其他连片特困区提供参考。二是进一步增强专业建设改革与武陵山区的适切性。组织力量完成了2011-2020年武陵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研究,形成了《武陵山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切性研究》的专题研究报告,从就业的视角完成了吉首大学2008年-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专业设置适切性的深度研究报告,根据武陵山区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制订了《吉首大学2010-2020专业学位硕士发展规划》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重点支持和优先建设的服务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的城乡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与特色产品加工、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5大专业领域,启动了服务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5大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三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武陵山区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进一步明确了主要培养服务武陵山区的“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务实作风和国际视野高级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武陵山区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如吉首大学毕业生就占湘西州各类教师总数的60.8%,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45%,占科级干部总数的45.4%。四是坚持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进一步增强科学研究服务、引领武陵山区的适切性。吉首大学科研选题都紧扣武陵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都直面武陵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成果的应用上,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让科学研究惠及武陵山区,让武陵山区的所有老百姓都从我们的科学研究中获益。如猕猴桃系列科研成果转化带动湘西2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历史文化及旅游研究助力湘西旅游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大了与武陵山区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力度,积极主动服务、引领武陵山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凤凰、永顺、泸溪、洪江、秀山、酒鬼集团等签订了全面合作伙伴协议,成功组织协调了永顺老司城遗址和凤凰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
    3、立足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
    针对吉首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众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入学动机多样化等的现状,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多元尊重包容理念 坚持鼓励个性化发展,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砺炼——自我塑造”四位一体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学生既是大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大学活动的对象,还是大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学的未来。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服务人员更多关注学生的诉求,重视和维护学生的权力,保护学生权力,引导、鼓励学生维护、彰显自己的权力[8],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差异化教学,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允许学生“试错”,对学生所反应出来的不足与问题,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坚持做过细的工作,坚持疏通与引导,并为其提供改正的机会。二是坚持多元理解尊重包容理念,在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族群、语言、宗教、性别等开展针对性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多渠道多层次为各民族大学生搭建各种交流、沟通活动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构建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育人氛围,促进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与创新。三是广泛、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专门开设大学生社会责任课程,该课程通过经典案例、现实问题的讨论、辩论,让学生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系统思考、辩证思考的习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恋爱观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为广大学生提供、创造大量有关社会责任实践的环境与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锤炼。每年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都立足武陵山区民族地区和大学生的实际,2014年的就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武陵山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实施“立人”教育和“读名著,赏佳片”双百工程,引导学生多读“无用”之书,引导学生多做“无用”之事,不断夯实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把学生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为有教养的现代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现在的社会是风险的社会,未来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关于未来的大学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无法具体描绘出其具体形状,也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是“前瞻性大学”,也许是詹姆斯•杜德斯达所说的“新模式”大学,也许是伯顿•克拉克所说的“创业型大学”……;也许仅仅是只具有这些描述中的某些特征的“复合体大学”,但我们坚信:未来的大学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未来的大学一定是大学、人、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大学,未来的大学一定是特色鲜明、个性凸显的文化大学。尽管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大学转型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但历史并不能代替未来,未来也不是历史的简单重现;同时,由于每所大学的校情不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模仿、套用现成的经验,我们只能在 “大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个大方向、大目标的指引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校正、不断明确转型发展的具体目标;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坚持社会责任的理念,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也只能是以摸着石头过河、敢为人先的勇气,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勇气,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学与社会的适切性,把吉首大学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地方综合大学。

 

【参考文献】
[1] Global University Network for Innovation (ed).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4 (Higher education’s commitment to sustainability  from understanding to action).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2012:191-308.
[2][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 [M].刘彤主译.王定华审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21.
[3][英]迈尔克•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2、197.
[4][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1、169.
[5]王晓辉主编.全球教育治理:国际教育改革文献汇编[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6][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26.
   [7][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3.
[8]张维红.大学三种权力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164-168.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case studi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y in the Ethnic Areas
Zhang weihong
(Research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Wuling Mountain Areas,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Abstract: The nature of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is the deep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mode,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society, which aim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of Social Services, to improve the university's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build a harmonious, the new university-social relations. It is the key and important entry poi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y in the Ethnic Areas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university relevance. Jishou University has been achieving it by Insisting the opening educational ideal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reg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servic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the Local University; the Ethnic Area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胡建文  本栏目投稿邮箱368804478@qq.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