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高校法治校园建设务必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效能

作者:石维海 石紹根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5-03-19  点击:

                                     

  “智库是‘思想库’、‘脑库’、‘外脑’、‘咨询公司’、‘智囊团’组织的通称。”[1]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2]高校智库,是区别于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智库、社会智库的另一类型的特色智库。高校智库,不仅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专业的决策咨询服务,同时也发挥着对高校建设的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它将新的“理念”和新的“愿景”带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增强学校治理的能力。

    高校法治校园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而探索高校智库“接地气”的新形式又是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需要。为此,笔者认为,高校智库要有效地“接地气”,大学建设要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成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莫过于在法治校园建设中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效能。

一、法治校园的建设意义及其建设目标

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构建清明政治生态有着极强的现实及历史意义。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法治校园”建设的提出,与“法治中国”建设意义的相同点,就在于大力弘扬现代法治精神,共筑伟大的“中国梦”。法学常识告诉我们,法治以维护公民权利为宗旨,依法治校,高校师生员工的各项权利就能得到保障。法治是校园腐败的“防火墙”,校园警钟长鸣,高校的教育事业就会长盛不衰。法治是校园和谐稳定的“安全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校,高校才能长治久安。法治是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有了法治,高校才能培育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法治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什么?从一般意义上说,因为法治校园是法治国家的组成部分,因此,他必然与法治国家建设目标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除了个别要素与高校的职能不符以外,其他要素都是“法治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法制完备、主权在民、人权保障、权力制衡、法律平等、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程序正当、政党守法等。[3]

从特定意义上说,法治校园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独特的表达形式,所以,法治校园建设的目标,“一是校园法治精神的建设。主要是全体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在学校活动中所秉持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公平正义、以法维权的价值诉求和知识体系。二是校园法治规范建设。主要指体现现代法治理念和精神的学校制度、校风校纪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规范。三是校园法治行为建设。主要指在法治理念和精神指导下进行的提高防范意识、依法维权的活动以及遵纪守法,有序治校的状态。四是校园法治载体建设。主要指宣传法治理念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以及彰显法治精神的校园环境。”[4]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校园建设的方向。

二、 高校校园法治教育离不开高校智库的效能发挥

在大学校园里,法律关系主体是多元的。无论是学校法人、法人代表、行政人,还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组织和公民,校园任何一方主体法律素质不高都会直接影响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暂且以高校学生为例,透视校园法治教育的状况。大学生是法治校园建设中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信息存量最大、敏感性最强的建设主体,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法治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和法律素质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在一定期间、个别区域比较严重。据2014年教育部在京、津、沪、浙等15个省(区、市)148所高校开展的全国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调查表明,93.9%的高校学生认同“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92.1%的高校学生认为“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97.6%的高校学生认可“诚信是做人之本”,九成学生对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行动最为满意。[5]虽然,教育部的调查结果,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但是,政治和法律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律以政治为指导并沿着政治的方向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也预示着他们有良好的法律素质,这应当成为全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流。但是,近几年部分地区的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如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故意杀人案,2011年东莞理工学院敖翔强奸杀人案,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投毒致人死亡案。据2013年海南省海口市人民检察院调研发现,“海口市受理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2010年和2011年犯罪人数较为稳定,2012年和2013年案件增势明显,尤其是2012年的增幅为275%......高等院校聚集的海口市美兰区、龙华区犯罪数量高发,四年来审查起诉的在校大学生案件占全市同类案件总数的77.8%,犯罪绝对发生量与辖区高校数量呈正比。”[6]大学生违法犯罪状况的改变,必须依靠高校和社会齐抓共管,其中高校智库则是当代社会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型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效能势在必行。

高校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缓慢提升不无关联。有人提出,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中存在着“培育主体不明确、培养方式单一、培养效果不佳、参与培育的师资不强等问题。”[7]充分发挥高校智库效能,解决高校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法治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发挥高校智库的效能,助推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

   高校智库的效能,通常指高校智库专家的办事效率和工作的能力。高校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高校的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高校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的决策离不开高校智库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法治校园建设的工作推进离不开智库专家的努力,发挥高校智库的效能,助推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其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高校智库集聚了众多有识之士,有跨专业的通才,又有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政治立场坚定、善于把握前沿科学理论动态,理论功底深厚、精准掌握政策、善于联系实际的优秀人才。因而,他们具备了法治校园建设的战略研究条件。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8]2015年初,我国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9]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专家战略研究功能,我们高校的党政机关就能科学确定“固本工程”的战略地位,确立“铸魂工程”的战略策略,就会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助推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

 高校智库专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也有极其雄厚的战略知识储备。他们对国家、法律、政策有跨专业的认识,也有互联网思维的优势。高校智库专家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势必会打造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的网络升级版,形成网络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增长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有一句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你的信息,而是别人的注意力。”[10]应当承认,网络化条件下的信息铺天盖地,但是能够吸引别人“眼球”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高校智库的专家,他们有能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动发展,与学生的就业创业融为一体,与校园文化互促共进,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意高远、时代感强、学生热捧的网络文化之中,既树立了校园网络文化品牌,也占领了高校的文化阵地。他们的行为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最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高校智库专家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其结果是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法律人才的涌现,它为法治校园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也助推了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

 高校智库专家本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和优秀的导师,他们具备在开放环境、网络氛围中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舆情研判能力、话语转换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价值引领能力以及危机应对能力。他们最善于借鉴与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破解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发挥高校智库专家的舆论引导功能,必然优化法治校园建设的文化环境,助推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

 高校智库专家由于接受了严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能够运用规范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了解实情,保证调查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他们对高校法治建设的议案,其真知灼见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高校智库作为思想库,从根本上说,他们是聚集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理想的优秀研究人员和人才团队。他们能开启繁荣的思想市场,也能以全球视野为高校建言,以世界眼光为大学献策。高校智库专家的建言献策功能的发挥,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也助推法治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治应该成为一个大学的理念。”[11]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路上,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效能,建设法治校园,让法治的理念在大学校园里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1] 刘宁  智库的历史演进、基本特征及走向 重庆社会科学 [J] 20123p.103.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人民日报 [N] 2015年1月21

[3] 李步云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 20081p.78.【国家作为特定的组织形态,“法治中国”则是它的组织建设目标。因为目标指明了组织努力的方向,确定了组织应在哪些领域取得成就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国家”的建设标准,也就体现了其法治建设的目标。】

[4] 李润青 高校校园的法治环境与法治建设 南方论刊[J] 20107p.36.

[5] 教育部  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EB/0L] http://www.moe.gov.cn  2014-05-26

[6] 张旭光 大学生犯罪“非贫困化”原因分析 和谐教育研究[J] 20146p.12.

[7] 谢李侬文 论高校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中问题及对策  今日湖北[J] 20147p.107.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p.105.

[9]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0L] 中央政府网站http://www.gov.cn 2015年1月19

[10] 崔晓红:析校园法制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 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P18--19.

[11] []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M] 梁治平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版,p.78--79.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