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院部传真 -> 正文

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武陵山片区体育非遗项目分布与传承成效”调研圆满结束

作者:谭镜江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6-08-13  点击:

  本网讯(谭镜江)8月7日至8月11日,由研究生处资助、体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组成的“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实践团在白晋湘教授指导、龙佩林教授、李兴平副教授的带领下,围绕“遗产项目分布与传承成效”这一主题,先后到湖南花垣县卧大召村、敏腊村、吉首市坪朗村,重庆秀山、酉阳,贵州松桃对苗族“赶秋”、苗族武术、打苗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考察调研。

 

  实践团成员通过与上刀梯、接龙舞、苗族武术等项目传承人交流,了解了武陵山片区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布情况和生存现状,获得了师徒传承脉系、遗产项目分布、现存古籍器材情况等方面大量珍贵资料,并对其项目传承保护提出建议。实践团成员在此次活动中,感受了武陵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领略到民俗文化魅力,拓宽了体育非遗保护思路,科研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

 

  8月8日,实践团来到花垣县董马库乡赶秋场,观看了锥牛、打八人秋、接龙舞、上刀梯等赶秋节彩排节目。随后,实践团辗转至重庆秀山县川河盖考察体育旅游资源,并与负责接待实践团的相关工作人员、部分当地居民代表一起探讨了武陵山片区体育与旅游未来融合发展的方向。

 

  8月9日,实践团赶赴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中所描述的古镇茶峒,对“边城名片”舞龙传承人张忠献老先生进行了访谈。张先生为实践团详细介绍茶峒开展扒龙舟、舞龙、苗鼓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与渊源,并讲述了他如何创新舞龙,将取“九九归一,万流归宗之意”的九十九节龙舞进北京。九十九节龙长度为199.7米,纪念1997年香港回归。后为纪念澳门回归,又将龙身增长至199.99米。下午,实践团赴磨老村对曾进京表演的九十九节龙队员的生活现状、附近传统体育项目情况、磨老村旅游开发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走访调研。

 

  8月10日上午,实践团来到重庆酉阳苗族自治县政府,咨询该县非遗保护负责单位相关信息。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来到酉阳县文化馆并对文化馆馆长李化进行访谈。李馆长介绍了酉阳县目前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对该县拥有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摆手舞、脱节龙、鸭子龙、上刀山等项目的起源、传说、流传区域、传承人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访谈结束后,实践团来到酉州城感受苗族文化。

 

  8月11日,实践团赴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进行调研,文化馆办公室副主任蒋廷会与实践团进行了交流。据蒋主任介绍,松桃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花鼓以正大乡瓦窑村为主,上刀梯等绝技主要分布在盘石镇、盘信镇、长兴镇、正大乡、世昌乡、长坪乡等乡镇,寨英滚龙则较为出名。随后还介绍了松桃县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