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文学现场,共寻文脉薪火 ——文学与新媒体学院从文班浦市调研纪实
本网讯(陈媛)“地方像一本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过去。”沈从文曾这样看待湘西的土地。而浦市,无疑是他反复摩挲、眉批复杂的一页。10月18日一早,文学与新媒体学院从文班30名学子,在院长瞿建慧教授、班导刘泰然教授、何小平教授、陈文敏教授及浦市文化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溪山行基地整装出发,踏上了为期两天的“寻访沈从文笔下的浦市光影”文学调研之旅。此次活动以“聚焦式”调研为方法,以沈从文文学足迹为主线,融合建筑、非遗、历史等多维视角,在新文科理念的引领下,实现文学与现场、文本与现实的深度对话。
当天上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穿梭于青石巷弄之间。作为湘西古镇之首,浦市古镇在鼎盛时期,有3条商贸街、12座城门、13省会馆、20多座货运码头、45条巷弄、数以百计的封火墙“窨子屋”,其余历史古迹更是高达204处。
师生们首先来到了青莲世第——这座始建于明清的老宅,以其独特的建筑样式,成为学生们理解湘西建筑美学的活态教材。
下午,在讲解员刘书腾的引领下,同学们来到了李家书院,现如今是沈从文研究基地的所在地。李家书院里,《湘行散记》的段落被再次朗读,完成了一次文学与现场的深度对话。有学生在笔记中写道:“在书院里读沈从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依然活着的现在与将来。”
吉家大院的高墙与天井,吉氏宗祠的肃穆与精致,都在讲述着浦市作为昔日商贸重镇的辉煌。在吉家大院,领队的讲解员还特意设计了一个让同学们打开古时木制防盗门闩的环节,多人尝试后无果,同学们不禁感叹古人智慧无穷。而在万寿宫,宏大的戏台与精美的木雕,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万商云集、百匠争流”的历史盛况。这座江西会馆,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是文化交融的象征。
夜晚,刘泰然教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任务,以在浦市的所见所感为基础,自由发挥作一首诗,并且当即为同学们做表率,写下《浦市即兴》。
次日,师生再访万寿宫,深度体验国家级非遗辰河高腔。在艺人的指导下,学生们学唱《枪棍》选句“盖世英雄谁能敌,自恨身来时不利”,亲身体验南北唱腔交融的独特魅力。“湘西的辰河高腔中,既有北方的豪迈,又有南方的婉转,正是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刘泰然教授听完后说道。
随后的自由采风阶段,学生们以小组形式深入街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最真实的古镇脉动。
这场为期两天的浦市之行,遵循“放弃大而全,追求小而深”的核心观念,是一次在新文科理念指引下的深度实践:文学不再只是纸上的文本,而是可触摸、可聆听、可咏唱的生活现场;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层叠着的、依然活着的现在。
对作为学院首届文科拔尖创新人才的从文班学子而言,浦市已镌刻为文学记忆中一座鲜活坐标,一个可被不断重返、持续书写的“文学现场”。此次调研正是该班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旨在贯通文学理论与文化现场,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跨学科视野、强大实践能力和炽热家国情怀的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也为如何在文科教学中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值得充分肯定和深入推广。行程虽已结束,探索仍在延续——学生们将以“一诗一文一报告”的形式,凝结此行所思所感。在古今交汇的浦市,他们不仅追寻着沈从文的光影,更在文化的浸润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文学回音。
(一审:戚攀攀 二审:苏卫平 三审:李洪雄)
最新动态
-
2025-09-20
省委第十一巡视组巡视吉首大学党委工作动员会召开
-
2025-10-18
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白酒品评技能大赛总决赛中再创佳绩
-
2025-10-18
商学院一位本科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以青春大爱为生命“续航”
-
2025-10-18
“天职杯”第十届湖南省高校MPAcc企业案例大赛在我校成功举办
-
2025-10-16
智慧校园重要引擎升级:新版统一身份认证与融合门户平台全面启用
-
2025-10-16
我校获批湖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
-
2025-10-16
“审核评估巡礼”专栏之八 吉首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2025-10-15
湖南巡视| 第九轮巡视立行立改|吉首大学:消除看得见的安全隐患,筑牢看不见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