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传真 首页> 院部传真

从实验室到酒坊:化学化工学院赋能杨柳乡白酒产业升级

作者:陈梦欣 申岳敏 来源:吉首大学 发布日期:2025-07-02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陈梦欣 申岳敏)杨柳乡的包谷酒产业虽具规模,却正被“小散乱”、缺乏标准化的问题所困扰,这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我校“碳氢氧”五彩缤纷社会实践团于6月29日,在杨柳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白酒产业专项培训。

杨柳乡现有35至36家白酒作坊,年产包谷酒60-70万斤,产业基础不容小觑。然而,现状却令人担忧:生产上,作坊们仍依赖祖辈传下的经验,蒸馏时烧柴烧碳,缺乏科学流程规范;在效率上,100公斤玉米仅能产出约30公斤酒,远低于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品质上,由于缺乏统一标准,酒精度数在50-70度间大幅波动,玉米品种混杂、生产流程随意,导致酒质稳定性差,消费者难以建立信任,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也因此步履维艰。

面对这些痛点,实践团特邀化学化工学院的余佶老师亲临指导。余老师没有空讲理论,而是直奔主题,聚焦白酒国家标准,从闻起来什么味到测出多少度,从怎么取样到必须遵守的检测规矩,都结合杨柳乡的实际情况,讲得明明白白。他还点破了现在流行的7天短发酵“不耐用”,手把手教大家15-21天低温长发酵的“真功夫”,让酒变得更醇厚、更稳定。

图为实践人员参加培训

余佶老师指出,专业标准化是杨柳乡包谷酒产业破局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通过规范生产流程、优化厂区布局、严格执行检测标准,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引导作坊向规范化方向改进,杨柳乡包谷酒产业完全有望摆脱“小散乱”的困境,迈向“精而强”的新阶段,真正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这次培训,是化学化工学院“三下乡”结出的又一朵“服务花”。学院会继续关注杨柳乡的包谷酒,带来更多知识和技术的“甘霖”,让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长得更高、更壮、更甜。

(一审:戚攀攀 二审:苏卫平 三审:李洪雄)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