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从记录到践行:吉首大学2008级新闻校友陈超霞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三岁男孩

作者:赵海奇 邱馨瑶 郭家民 杨其林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1-10-30  点击:

湖南卫视新闻报道



“携带您的有效证件,在任何一个献血点填写一份志愿申请同意书就可以申请成为志愿者……”这是2018年《马栏山指数》“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专题栏目的片段,面对镜头解答加入中华骨髓库途径、意义的记者正是陈超霞,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吉首大学2008级新闻专业校友。


图为陈超霞进行“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专题报道


也正是在这次节目中,她郑重地签下了志愿申请同意书,成为了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三年来,她一直默默关注着骨髓配型和捐献的相关信息,直到今年8月份,湖南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一名年仅3岁的小男孩与她十个点位配型吻合。这在非血缘关系中,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


图为陈超霞签下志愿申请同意书


谈及作出决定那一瞬间的感受,陈超霞是这样讲的:“这不需要我再作决定。填申请书的时候,我就在等这一天,这是一个幸运降临在我身上,就是我终于能帮到别人,实现了我自己的一个心愿。”


为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干细胞,陈超霞做足了准备,多方询问了相关领域的医生。身为记者,职业性质要求她二十四小时必须开机,但在准备捐献的两个月内,每晚十点她便将手机关机,进入睡眠,并严格按照医嘱,坚持锻炼身体,合理膳食。


捐献前五天的时间需要每天注射一针动员剂,以便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动员到外周血中。当我们问到陈超霞是否会有恐惧心理时,她这样回答道:“恐惧是源于未知的,足够了解,就不会惊慌失措。”因为陈超霞参与过湖南省很多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的报道,进入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后,反而有一种熟悉感。越临近捐献,她越显兴奋,心中只想着:再快一点,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就能输到孩子的体内了。


10月27日下午两点,经过近五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陈超霞作为全国第1223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出19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混悬液现已抵达北京,将为一位3岁男孩送去生命希望。


图为陈超霞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陈超霞参与创造的生命奇迹并不止这一次。在前来探望的人群中有这样一对“特殊”母女,从北京赶来,给曾经帮助过她们的陈超霞加油。


她们结识于2013年。当时,9岁的王靖雯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医生说,如果不能接受造血干细胞治疗,她的生命可能只有三个月。在中华骨髓库的帮助下,雯雯幸运地配型成功,但因为家庭贫困,父母都重病在身,家里实在凑不齐治疗费用。陈超霞作为湖南卫视的记者,跟踪报道一年半并发动爱心人士为这个困难的家庭筹集了百万余元,最终挽救了雯雯的生命。


图为王靖雯照顾陈超霞


“没有捐赠者就没有今天的我们”王妈妈眼眶湿润道,躺在病床上的陈超霞也眼泛泪光。8年前,陈超霞问雯雯:“你相信有奇迹吗?”如今,她对雯雯说:“我们一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捐髓过程中,陈超霞被同事亲切地称为“超人姐姐”,其VLOG标题也是《超人捐髓记》。对这个称呼,她解释道,“这是我大学最好朋友起的,一是我的名字有个‘超’,二可能是我本身性格也相对坚强乐观。”她说,在吉首大学读书期间获得了很多温暖,短短四年足够温暖一生,因为本身被别人温暖过,所以也想温暖别人。于是这个称呼就从大学沿用到现在,并成为了一种鼓励。



图为陈超霞(左四)毕业照


无论是在湖南卫视的报道里或是自己的VLOG中,她始终眼含笑意,努力地向大家普及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知识,呼吁大家参与进来,并尽己所能地为公众答疑解惑,消除公众的误解。


图为陈超霞在vlog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希望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告诉公众真相是什么,真实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做事情的意义之所在。”从事新闻行业多年,陈超霞已不甘心只成为一名记录者,更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践行者,用人性去体察,用真情去传播,呼吁并带动大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图为陈超霞(左)毕业照


陈超霞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新闻专业校友,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校园氛围与周围同学的影响,她积极地参与到各类公益事业中。她也是我校目前已知的第三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前两位分别是2008年湘西地区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医学院2005级临床专业学生孙人冬,2014年张家界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江泽普。


大爱无疆,让我们向这些奉献爱心的优秀校友致敬!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