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琴房,一架钢琴便构成了于国良日常的教学空间。在小小的琴房里,他怀着对音乐的热忱和专业的态度,带领无数学子去往更大的舞台。
从2011年进入吉首大学的那一刻,于国良便下定决心要用心教好每一位学生。教学十年,于国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以教学为己任,扎根武陵大地,潜心钻研演唱和教学。在教学方面,他指导的学生荣获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4次、三等奖1次;国家级声乐比赛铜奖2次(第四名);在专业技能方面,近年来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各大音乐厅、高等院校学术音乐会。2018年入选罗马尼亚达克立国际音乐节,2019年被乌克兰授予“现代音乐家”荣誉勋章。多次担任“中国好声音”湖南省、海南省总决赛评委;2020年受邀担任乌克兰巴拉马琳科国际声乐比赛评委;2020年12月受聘美国纽约歌剧学会理事。此外他还投身于社会服务,将音乐带到乡镇。崇德尚艺,用歌声回报祖国。
教学路上的“开拓者”
于国良,1985年1月出生,哈尔滨人,湖南师范大学声乐演唱硕士,中共党员。现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声乐教师、硕导,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湘西自治州音乐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省委组织部(文化旅游方向)科技特派员,文化旅游部艺术人才库专家,美国纽约歌剧学会理事。
作为一个北方人,在远离家乡的湘西吉首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是十年的潜心教学与扎根。起初,年轻的于国良由于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有些力不从心。但一向秉持着教学相长观念的于国良认为:“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就要更大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师,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要不断提高,才会引导学生向一个更科学,更专业,视野更开阔的方向发展。为更好地教好学生,于国良时常奔赴各地进修学习,还经常带学生一起在外地学习和比赛。
于国良说:“如果当时靠我个人,不一定能把学生教得那么好,正是因为我在学习时,他们在看着我学习并且自我学习,这才成就了我,也成就了他们。”至此,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在于国良的教导下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拿下各种比赛大奖。
如今,于国良仍然坚持在音乐的道路上深耕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比赛。
琴房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学生如果只在琴房学习,便无法展现自己,更得不到其他专业老师的指导。这是学院学生的普遍现象,于国良发现后,积极思索声乐课堂的创新——开展声乐沙龙。
所谓的“声乐沙龙”就是一个小型的音乐交流会,同学之间轮流上台演唱,并邀请一些专家老师现场指导。“声乐沙龙”的举办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并且学生们能及时地听到各种专家以及同学的建议。声乐沙龙这样独特的声乐课堂,使学生的演唱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于国良的线下授课方式不得不改为线上授课。起初,于国良使用腾讯课堂进行线上授课,但对声乐课堂来说,这个软件显然不合适,因为软件本身自带“降噪”功能。当学生演唱高音时,“降噪”功能降低了高音的效果,这对于国良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次偶然,于国良在抖音上欣赏音乐作品时,发现许多同行老师在抖音进行直播教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于国良上了一次抖音直播授课。一堂课下来,抖音的声音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这让于国良十分欣喜。于是,于国良将抖音直播教学作为了自己的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除此之外,于国良将线下对学生的声乐指导现场搬到了线上,记录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时刻。
现在,于国良的抖音帐号已有1.7万的粉丝,不仅仅是他的学生观看直播音乐课,越来越多的人被其专业性所吸引加入到他的课堂。
亦师亦友的“于师傅”
《礼记》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也深深印入于国良心中。
“师亦生来生亦师。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身份是不断转换的,在相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互相成就。”于国良认真地说,“有时,我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老师,吸收学生身上的新思想,新观点。”正是这种平等看待师生关系,积极从学生身上学习的思想和心态,造就了如今在学生心中亦师亦友的于国良。
在音乐舞蹈学院,于国良和他的学生被全院师生称为“于家班”。“于家班”又由何而来呢?“当初学生想组织班会,谈谈最近的学习生活状况,好让我对他们有详细的了解,也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但一开始有学生不能全部到会的情况,于是学生就单独建立了一个群,取名‘于家班’,并都称我为‘师傅’。”后来随着于国良和他的学生获奖情况的增多,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名号就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也跟着一起称于国良和他的学生为“于家班”。
2021年寒假期间,个别河北籍学生因当地暴发新冠疫情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于国良便主动邀请他们住到家里同他祖孙三代一起过节,还给两个学生下厨。但细心的于国良发现,学生毕竟第一次与他家人接触,有些拘谨。他便邀请他们一起包饺子,洗菜,甚至主动打趣学生:“我就给你10张饺子皮哦,包的太丑了,你就吃自己包的10个丑饺子,刚好一碗,不多不少哈。”玩笑的话语让学生们不再拘谨,逐渐融入过节的氛围之中,一起辞旧岁,迎新年,祈愿疫情早日过去。
“于老师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待工作和生活认真负责,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很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的成长,我们和老师更多的像是朋友一样,说实话我很幸运能够遇到于老师。”2019级研究生王雨婷说。没有架子,幽默风趣的于国良其实对学生的教学十分严苛,他的课从来没有学生旷课。于国良说,“我的学生都很怕我发火,因为我一般不发火,发起火来我自己都害怕”。但于国良不提倡在学生面前过分严苛的说教,他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最好的状态是相互学习,相互赏识。要时刻保持空怀心态,才能源源不断的吸收外界活水,坚持刷新自己,每日精进,才能给自己安全感和幸福感!
支教路上的“引路人”
于国良秉持吉首大学“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的理念,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社会。2018—2021年连续四年担任湖南省委组织部科技特派员,参与文化扶贫工作。还积极参加音乐舞蹈学院组织的赴古丈一中、泸溪五中艺术支教,帮助有音乐梦想的山里孩子实现艺术梦、大学梦。
在县里授课不同于在大学中的专业授课,不能实现一对一的针对性教学,同时支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而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的于国良,不惧怕长途往返的奔波和劳累,也不嫌弃贫瘠的教学物质和环境,长期且定期前往支教,帮助满怀梦想的孩子提升审美意识,引导他们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在永顺支教过程中,于国良发现一个女孩颇具音乐天赋,但一年过后,奈何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也没有足够的家庭经济能力支持,女孩的声乐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惜才心切的于国良意识到女孩到了变声期,歌唱当中出现了问题,连忙回到永顺,找到了女孩的音乐老师,坚定地说:“这个孩子我来带,并且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因为于国良的善意和惜才的心情,女孩顺利跨过了声乐演唱的瓶颈期。直到现在,于国良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无报酬,挤出空余时间定期给女孩免费授课。
于国良认真的态度时时刻刻鼓舞着身边的人。如今的于国良,摆脱了当年教学的稚嫩,在他十年教学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他致力于教学,却不只拘泥于教学,他将全部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却不求回报。就是这样的坚持,成就了如今的于国良。他始终认为只有全心全意地去爱学生,爱教育,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这十年来,变的是岁月的年轮,不变的是于国良的初心。捧着一颗赤忱之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