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创办于1994年,是湖南省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示范单位,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9年获评湖南省教育援藏援疆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获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从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并接受新疆“协作计划”的培养任务。目前拥有来自吉首大学以及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7所院校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974名。
办学29年来,学院为各院校本科专业输送了近2万名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民族及边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与创新,逐渐形成以“五情”共育为基本内容的预科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助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发展。
“情暖边疆 家校共育”暑期家访
坚持思想引领,固本铸魂,增进“五个认同”,厚植各族学生家国情。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带团建,强化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共建共育,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为载体,不断强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剧本编演大赛、“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特殊节点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课、主题班会,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 “主渠道”作用。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思想品德》等思政课程,同时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引擎”作用。充分利用湘西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如走进贺龙故居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革命圣地与红色遗址,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心;每晚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充分利用中央媒体宣传资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时政要闻,强化使命担当,厚植“爱我中华”家国情。
坚持“三混合”,促进 “三交”,增进各民族学生手足情。一是混合编班。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成绩功底参差不齐,学习较困难,坚持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混合编排班级,积极倡导开展朋辈辅导,在各班建立学习上的“一对一”志愿帮扶机制,2023年上半年全院与新疆籍学生结对帮扶91对,发挥了良好作用。二是混合住寝。宿舍是学生除教室之外交流最多的场所,也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缩影,学生通过混合住寝,相互接触,了解差异,相互学习,让各族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和包容,有利于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混合开展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艺术文化活动,鼓励各族学生共同参与,各族艺术文化同台共舞,汇聚成一台中华民族文化盛宴,进一步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学生手足情。
各民族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坚持严管厚爱,实现教学相长,构筑浓厚师生情。一是依托因材施教开展教育教学。结合学生学业水平、特色差异和兴趣方向,免费举办英语、数学等课程强化班、第二外语班,开设《中华诗词之美》《法律与社会》等素质选修课,开通个性化选课渠道,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样化需求。二是立足知行合一规范日常管理。制定出台《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学籍管理规定》《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学生请假制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关于自习课管理制度的规定(试行)》等制度,严格执行考勤、请销假、早晚自习无手机课堂、严格晚上住宿检查、晚上11点熄灯等纪律,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有力推动学校学风建设。三是探索学生评价机制实施精准服务。出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测评办法》,从“德智体美劳”各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科学生结业转录分流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各个方面综合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促进全面发展。
吉首大学第三届民族文化艺术节
坚持多措并举,实行全面帮扶,培育各族学生感恩情。一是持续推进资助育人。围绕“奖、助、贷、免、补”五位一体资助体系,实现应奖则奖、应助尽助,面向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实现国家助学金与助学贷款资助全覆盖。2022年,助学金、奖学金共发放156万元。二是明确重点帮扶学生。采取学生申报、电话调查、查阅档案等多渠道,并通过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学院领导三级谈心谈话制度,深入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经济上、学习上各个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建立困难帮扶机制。针对重点帮扶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围绕困难学生成长服务需求,结合学生学业学习、社会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情况,精准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合力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业上帮扶、成长上关怀、发展上关切。四是教育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传递爱心,回馈社会,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多方联动,全员参与,扛牢民族预科教育使命情。一是校内联动。形成以院党总支领导指导、学工办主导和协调、班主任引导和教育的三级思想政治教育纵向联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与学校党委统战部、团委、学工部、保卫处等校内各职能部门横向联动,实现协同育人。二是校地联动。与市州统战、民族宗教、教育部门等长期保持紧密联系,与生源地上级相关部门保持联动。如邀请教育部民族司宣讲团、新疆驻湘工作组专家来校宣讲民族团结、国家法律等政策。三是校警联动。加强与地方公安部门案件查处、矛盾纠纷调处联动,巡逻巡查、安全防范联动,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整改联动,消防、交通、暂住人口等治安管理联动以及重大活动安全保卫联动。四是校家联动。通过落实家访制度,定期给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积极发挥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动,开展合作育人。2023年暑期,学院全体教师深入四川、甘肃、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家访活动,坚持访问困难学生家庭,了解实际困难,实时更新与完善在籍学生的生源地和家庭相关信息,切实搭建起“学校—生源地—家庭”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平台,构筑家校协同合力育人桥梁。多年来,学院通过建立多方联动机制,逐渐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不断扛牢民族教育的使命情怀。
(审核责任人:石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