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男,1957年1月生于吉首县。1977年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曾任古丈县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现为州交通局局长。曾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次(记一等功),被州人民政府记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省人事厅记二等功1次,7次获得州人民政府“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全国体育总局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
从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基层干部到大胆作为、功绩显著的州交通局局长,风风雨雨三十多年,龙文辉无惧无畏地接受了每一次挑战的洗礼,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退缩”二字,生命之火不熄,他亦奋斗不止。虽然他自己总认为做得不够,但他的努力和成绩是人人都看得见的,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获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次(记一等功),被州人民政府记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省人事厅记二等功1次,7次获得州人民政府“先进工作者”称号,并曾获得“全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全国体育总局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各1次—— 他无愧于这些荣誉,因为他从走出母校的那一天起,就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挥洒在每一个属于他的人生舞台上。
宝剑锋从磨砺出
1957年1月,龙文辉出生在吉首县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年轻有为,25岁已成为吉首县税务局的主要领导人,母亲端庄秀丽,是响应组织号召,前来支边的长沙妹子。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小文辉懵懂而无忧无虑地成长着。当时,父亲的事业正如日中天,先后担任吉首县税务局局长、吉首县县长。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浩劫毫无预兆地席卷而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昔日还踌躇满志的父亲一夜之间被打倒成吉首最大的走资派,以各种名目讨伐他的大字报铺天盖地,挂牌、游街、批斗已经是家常便饭。母亲也被牵连进去,遭到“造反派”的批斗,后又被隔离审查。孩子们在这一剧变中惊恐而无助,一下子变成了“黑五类子女”,经常遭到冷眼、辱骂甚至殴打,受尽了屈辱,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他们只能靠父母低微的生活费活命,龙文辉也因此被送到父亲的老家花垣乡下读书。从未吃过苦的他在这里每天和农村孩子一起放牛、砍柴,生活的际遇使这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开始早熟、懂事。半年后回到吉首,他已经是一个小小男子汉了。
1968年,受尽折磨的父亲又被关进了监狱,家里面临着最困难的境况,龙文辉身为长子,不能不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十来岁的他不仅要当家作主,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每天放学回家都忙着做家务。星期天同龄的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他却要上山打柴。尽管如此,他的成绩仍然在班上遥遥领先。艰辛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反而让年少的他更加坚强、乐观、百折不挠。
在吉首二中(今州民中)读初中时,龙文辉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利用假期到火柴厂打工挣学费。初中两年,他不但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同时还担任班上的劳动委员兼生活委员。然而,因为受父亲的“株连”,初中一毕业,吉首县革委会就通知他下乡当知青。对龙家来说,这无疑于一个晴天雷霹,不但意味着龙文辉将终止学业,还等于抽走了家里的一根顶梁柱,怎么办?权衡再三,十几岁的龙文辉只身找到了吉首县革委会,要求留下来继续读书。也许是被这个小小少年莫大的勇气打动了,也许是着实考虑到龙家的具体情况,革委会同意了他的要求。龙文辉又可以读书了!就这样,他继续靠打工赚钱上高中,同时还负担起了两个妹妹的学费。
1974年,龙文辉高中毕业,下放到保靖县知青农场。当时所谓的“农场”不过是一片荒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环境极其恶劣。知青们一看都傻了眼: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就是农场?这哪是人呆的地方呀!然而,抱怨归抱怨,事实摆在眼前,还是要去面对。17岁的龙文辉义无返顾地担任起了生产队长的职务,带领一百多个知青肩挑手提,把砖瓦等建筑材料一一从山下运到山上,修房建屋,同时又开田垦荒,风风火火地抓起了农作物生产。经过一年多的苦干实干,房子建起来了,茶场也开辟出来了,荒山野地终于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农场!年底工分结算,知青们大都是100多块钱,最少的只有一分钱,而龙文辉却有300多块,也是全农场唯一一个超过300块的人!真的让人难以相信,一样的年纪,别人还在叫苦连天,他却不声不响地完成了差不多是一般人3倍的劳动量!
能成为知青们爱戴的领袖,龙文辉让人佩服的地方还远不止是这些。辛勤劳动之余,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办起了知青自己的刊物——场刊《战地狂欢》,这本刊物深受知青们的喜爱,常常被争相传阅。另外,龙文辉还组建了一个文艺宣传队,经常抽空到各厂矿、村镇演出,知青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在当时极为轰动,常常能博得满堂喝彩,观众总是不由自主地啧啧称赞:“这些年轻人,不简单啊!”
的确,农场劳动的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知青们的乐观精神和能够苦中作乐的青春活力更令人佩服。龙文辉想出的“花招”在农场沉闷的生活中激起一串串欢快的涟漪,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伴随着知青们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知青们的笑脸和热情让他从心底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尽管为了给场刊写稿、阅稿,给宣传队编排节目,常常忙到深夜,他却依然干得津津有味。龙文辉不是超人,但却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事,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他日后怎么能完成一个又一个不是奇迹的奇迹了。
学习,一生的事业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优秀的人从来不会停止思考”,卓越的人也从来不会停止学习。对于龙文辉来说,学习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本能,年少时生活再困苦他也凭着一股韧劲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日后环境宽松了一些,他更不会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父亲已经平反,龙文辉自己也从知青农场返城到了保靖县民贸局工作。忙于工作的他得到可以报考大学的消息时,离高考已经只有1个月了。朋友都劝他来年再考,但求知若渴的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一次机会而再去等待漫长的一年?迟来的大学已经在向他招手,于是他决定放手搏一搏!
就这样,龙文辉重拾中学课本,每天晚上都要泡上一大壶浓茶,看书看到凌晨4点,然后睡两、三个小时就起来去上班。一个月下来,人都瘦了一圈。功夫不负有心人,成绩出来,他上线了!要知道当时保靖县有将近一千多人参考,上线的不过十来个啊!
他终于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天之骄子”。走进吉首大学的校园时,龙文辉不由得感慨万千,多么来之不易的大学啊!在吉大中文系,他如鱼得水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博学多才的古汉语老师、风趣幽默的现代汉语老师、富于激情的文艺理论老师……真让人如沐春风。他拼命地学,利用一切时间学。课余时间,偶尔龙文辉也发发“童心”,在看书累了的时候,他也休闲一下,打打球、甚至上树掏鸟窝……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眨眼就过去了,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尽管离开了校园,但学习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从保靖县供销社理事会理事,到湘西自治州政策研究室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研究员,甚至后来当县长、局长,他都坚持认真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工作太忙就挤时间学、钻空子学,他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阅读、剪报、摘资料、搞调研、写文章,每年要阅读政治理论和业务书籍100万字以上、剪报50万字以上、摘抄资料10万字以上、下基层调研80天以上、写两篇以上有分量的调研文章。另外,他还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系的研究生学位。正是因为不断地学习、充电,龙文辉才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把握方向,在工作上敢于创新、勇往直前,从而也更自信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古丈人民的“茶县长”
1994年,龙文辉受组织派遣到古丈县走马上任,先后担任过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等职。他近十年如一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几乎是超负荷地工作,从来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星期天。他把苦干、实干、讲实效作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在古丈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为古丈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丈县方圆不足1300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是山地。多年以来,贫穷和落后就像两团化之不开、驱之不散的乌云,沉沉地笼罩在这片土地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龙文辉调到古丈后,经过多次考察和分析,发现就是因为山多,古丈发展的“潜力在山,优势在山,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在山”。于是,他决定把古丈的发展途径全部放在山上,利用山地优势,因地制宜,“以茶兴县,以茶兴农”,把茶叶作为古丈县支柱产业和财源项目来抓,并努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着力实施茶叶产业化建设工程。这期间,龙文辉还制定了《古丈县茶叶产业化五年计划》,提出了“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的口号,在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的开辟,产业文化的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古丈的茶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2003年底,古丈县新建良种茶园8680亩,涉及全县10个乡镇54个村,2000多家农户。完成改造良种茶园1.2万亩,建成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7000亩、有机茶基地2000亩、良种母本园基地350亩。通过实施茶叶产业化工程建设,古丈县茶叶总面积由1998年的1.2万亩发展到现如今2.1万亩,采摘面积达1.7万亩,其中新开采摘面积5000亩,茶叶年总产量达300多吨(不含夏秋茶),茶叶总产值约1200万元。古丈县全县从事茶叶生产和加工的农户约7000户,占农业总户数的25%,比1998年增加1000多户,茶农户均收入约1600元。通过茶叶产业化建设,古丈县已初步建成了茶叶专业村40个,扶持和培育了一批茶叶生产、加工和营销大户。在大力推行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同时,茶叶产业化机械也相应的进入了茶叶生产大户的门,加大了古丈县茶叶生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茶叶产量,也提高了茶叶的质量,目前古丈县共配置各种茶叶加工机械152台,机械分布在古丈县古阳镇,双溪乡等20来个茶叶专业村,对提高古丈县茶叶深加工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也历历可数——他们才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难怪古丈人民都亲切的称龙文辉为“茶县长”了。
然而,龙文辉可远不只是“茶”县长。在任期间,他牢牢地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以强烈的现代产业意识、不凡的战略发展眼光狠抓苦干,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铁路建设、城市开发建设、生态工业发展、财税增收、特色竞技体育、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县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及依法治县等方面都成效显著,促使古丈县在社会、经济发展上都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龙文辉不像其他有些搞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急功近利、忙于“政绩”,而是从战略上入手,突出科学发展观。为了抓好大发展,他常常不厌其烦地向专家、学者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一丝不苟地做好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注重在规划下编制好项目,用以指导具体工作。在他的主持和参与下,先后完成了《古丈县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古丈县城市改造和污水处理五年规划》、《古丈县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古丈县生态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并重,建设与管理同步”的有序发展思路。在他离开古丈时,已为古丈县经济发展建立了县乡两级项目库,储备项目120余个,总投资60多亿元,并且还建立了实施项目按月调度制,可以高效、有序地指导、管理工作。
现在的古丈,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一扫当初荒凉、贫苦的落后面貌,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进入了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这一切都像一个奇迹,却又不是奇迹——龙文辉鬓角的斑斑白发便是无声的证明。那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无怨无悔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才是换来这一切的全部筹码啊!
倾情“大交通”,做好“交通人”
鸟瞰湘西,1548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岭如潮来,峰若浪涌,浩浩汤汤,无边无垠。外面的人神往这里奇伟、诡异、旖旎的山水风光,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却渴望走出大山、走出闭塞和贫困,走向文明和富裕。“水有险滩、陆有峻板、运输滞后、工商难振”,这便是过去湘西交通闭塞状况的真实写照。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仍有1124个行政村,近百万人,靠着肩挑背负,在这山陡水险的地方行走。山里的人走不出去,山外的人也走不进来。2003年,湘西州召开外商座谈会。外商对湘西州的投资环境赞不绝口,却对交通条件望而却步。一名外商开诚布公地说:“在湘西实地考察,累得腰酸背疼,等路修好了,我再来投资。”
断路,断的是财路,丢的是市场,失的是机遇。一方丰美瑰丽的山水,却种下了贫穷落后的种子,令人困惑、叹息而又无可奈何。路,成为湘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湘西人一个欲解不能的心结。路在何方?通路何年?
2003年3月,龙文辉调任湘西州交通局局长兼党组副书记。正年富力强,组织、领导、管理、协调等各方面素质都已经成熟的他下决心当好湘西交通人,抢抓时代赐予湘西发展的大好机遇,上大交通、跑大项目、搞大建设、争大政策,力争出大成果,为湘西的交通建设干一番事业,为湘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造好环境、搭好平台。
然而,他所面临的现状又是异常严峻的:一方面,湘西自治州的公路大多数是20世纪30到70年代依山而建、依势而走的公路,建设标准等级低,既没有铺装底基层,又没有铺装基层,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全州公路总里程9000多公里,水泥路60.68公里,柏油路882.18公里,砂石路面661.75公里,没有路面的公路达5400多公里!另一方面,省公路局给湘西州公路拨付的养护资金十分有限,公路部门只能“寅吃卯粮”,负债运作,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1年以前州内油路很少进行过大修,油路超期服役是普遍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重车和超重车剧增,给公路和桥梁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毁,2003年春普查,全州900多公里省道竟然没有一公里完好的路面!
为了寻找破解这一“瓶颈”的出路,缓解交通压力,龙文辉常常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为了勉励自己,他特意买了一个“愚公移山”的雕像摆在办公桌上——他就是要像愚公一样憋着一股“蛮”劲,披荆斩棘、排除万难,把这个“老大难”拿下!
龙文辉深知,通村公路是湘西州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是农民兄弟走出山门的开放路、吸收外界文明的信息路、摆脱贫困的致富路。抓工作就是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做几件好事。为了给通村公路争取资金,他经常连夜赴省交通厅汇报,细心陈诉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情况,争取省厅更大力度的支持。在通村公路资金投入上,除在交通部每年安排每个村20万补助资金基础上,他从省厅争取到了每年900万资金的投入,解决了通村公路资金的燃眉之急。“毛细血管”开始慢慢畅通、活跃起来,刻不容缓的是还要打通动脉网络,处理省道、国道、高速等一系列项目工程的问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龙文辉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冷静、科学地分析了当时的交通现状,首先突出统筹发展观,力求在操作层面上处理好五个发展关系:
一是统筹协调好加快发展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交通处于基础和领导性地位,不加快发展就会出现“瓶颈”制约,但不科学统筹,不切合实际,不量力而行,盲目加快,就会顾此失彼,“欲速则不达”,影响战略推进。2003年,龙文辉根据湘西州国道实际情况,结合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和国家、省厅对西部交通建设下的任务,争取计委等部门的支持配合,超常运作,举债搞建设,开始了535公里县际和通县油路的改造,当年完工305公里,完成投资2.6亿元,是过去交通道路养护改造工程量的10倍、投资量的20倍!为湘西州经济发展、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为政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在实施过程中,他特别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计划和建设相结合、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相结合,促进项目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好大通道建设和农村路网改造的关系。坚持突出解决“大通道”和主动脉的问题,破解湘西州发展的“瓶颈”,积极推进常吉高速、吉茶高速、吉怀高速、花张高速以及凤大、张罗高等级公路和县际公路的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同时又积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着手解决“三农”中的“公路通达、通畅”问题,2003年至2005年通村工程投资达5000多万元,新通村178个,通村率达93.5%;
三是统筹协调好建设速度与建设质量的关系。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讲质量就是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质量是速度的前提和基础,超常规的发展和建设,超常规的投入和运作,没有立足于质量这张底牌,将会对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龙文辉在工程建设上,逢会必讲质量,下工地必讲要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为了突出质量,不垮工程,不倒干部,在他的要求和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工程质量标准体系和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建设速度加快,尤其是300多公里的县际公路改造,工期只有5个月,不加快就会贻误战机,就会完不成任务,只有科学的组织人力、物力,科学地调动机械设备,科学地安排好生产中的每个细小环节,才能达到目的。因此,龙文辉组织相关人员把任务按月排到县市,实施了标段三天报告制,县市十天报告制,州按月分析调度制。由于措施得当,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2003年出色地完成了州委州政府下达的交通任务,交通局受到了政府的嘉奖,2003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八件实事先进单位”;
四是统筹协调好加快发展与加强管理和养护的关系。建设是发展,管理和养护也是发展。交通事业的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对此龙文辉特别注意在公路的“建、管、养”上注重协调发展,突出“管养”制度的落实,突出“管养”素质的提高,2005年在州人大和州政府的支持下,在全省率先实行村级公路州、县两级政府管养,将一万多公里的乡村公路纳入州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每年投入600万。他还一边积极推进交通各单位的制度建设,落实办事公开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进行行风监督和评审,针对路产路权失之管理、国有资产损失严重的问题,策划了州、县、乡三级政府与交通部门联手治理的“风暴”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教育了干部,又使交通路政行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五是统筹协调好交通部门与其他部门和环境的关系。交通部门由于位重、权大、钱多,历来是很少求人的部门,养成了高高在上的坏毛病。龙文辉来了之后,首先提出要想干大事,就必须树立“大交通”的理念,这种“大交通”是全方位、全社会的,不是关起门来干交通,不是凭一家之力办交通,而是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为交通事业发展所用,对上要讲政治、讲原则,自觉服从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当好参谋、干好事业;对兄弟部门,要讲团结、讲协作,互相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干一番大事业;对下要讲民本、讲感情,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交通才有希望。现在交通部门能够放下架子,主动向州委、人大、政府、政协汇报;主动上门向各部门征求意见,寻求相互合作与支持;主动贴近群众、贴近基层,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与批评。作风变、气象新,过去让人们认为是“老麻”的交通部,现在人情味浓了、亲和力也强了。
奋斗无止境,发展无穷期。现在州委、州政府已经决定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州“三大建设”(基础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的重点来抓,把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了湘西州交通建设“四纵六横”的战略发展目标,计划建设总里程1362公里、总投资300多亿元,通过10—20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州府吉首与省会长沙高速公路对接,州府与县及县与县之间实现高速公路或二级公路连接,县与乡镇三级公路连接,乡镇与村四级公里连接的目标。
龙文辉的压力更大,也更忙了。来日方长,我们坚信他依然英雄不减当年,会拿出自己的豪迈与气势,化沟堑为通途,把湘西人民的文明之路、致富之路拓得更宽、铺得更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