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一位跋涉在湘西新闻沃土上的耕者

作者:彭绍菊  来源:   时间:2006-11-05  点击:
  校友简介:胡德利,男,保靖县人,我校74级校友,团结报社社委委员、副社长。曾担任过《团结报》总编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政文部主任、经济部主任、晚报部主任等职。曾获全州“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其新闻作品先后获得过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奖、湖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全州好新闻奖等各种奖项。
                             
    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从他略显浑浊却仍犀利的眼神中,刻满风霜却仍显铿锵干练的脸上可以读到他的坚毅、果敢和勤奋;面对这样一位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三十年的湘西新闻界名人时,我这后生晚辈还真的有点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是当我说明采访来意时,他热情而充满赞许地对我说:“后生可畏啊!”此刻,我又读到了这位湘西新闻界名人的和善、谦逊和仁爱;当了解到他主动放弃了几次改行从政谋取一官半职的机遇,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作嫁衣,辛勤耕耘在湘西新闻的沃土上,一干就是三十年时,我又读到了他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和笔耕新闻战线的无怨无悔……他就是我校74级校友、团结报社社委委员、副社长胡德利,犹如一本大书,在他身上可以阅尽一位湘西新闻人的酸甜苦辣,可以阅尽他笔耕在湘西新闻沃土上的累累硕果,可以阅尽这位耕者跋涉在新闻路途上的人世铅华……

                             偶然机遇,却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胡德利是保靖县比耳镇水坝村人,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家中有一个姐姐、两个兄弟,由于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所以更希望家中能够出一个会读书的人。胡德利凭借着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韧劲,从小就成绩优异,成为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班上曾担任过学习委员、副班长、班长等职务。高中毕业后胡德利参军锻炼了两年,在从军的两年时间里,胡德利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那时候,部队的领导、战友对他这样走“白专”道路,充满了不屑和鄙夷,可是为了心中的“大学梦”,他顶着压力毅然坚持下来了。时至今日,胡德利还对那段枯涩的军旅岁月记忆犹新。1974年,胡德利复员后回到地方,这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被录用为国家行政干部,一个是被保送到吉首大学中文系学习。这其实是他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去当国家行政干部,马上就可以就业,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当国家干部去读大学,就还要再“艰苦”两年。胡德利为了心中的那个“大学梦”,毅然选择了去吉首大学中文系学习。
     正是他对吉首大学的选择,才给了他在湘西新闻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的机会。谈起在吉首大学的日子,现在仍然历历在目。正是当时一位在我校中文系任教的名叫林谟尤的资深教师,领着而后一头就扎进新闻战线的胡德利跨进了新闻的第一道门槛。林谟尤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在国家外交部工作过。得益于恩师的教诲和自己勤奋刻苦的学习劲头,胡德利的学业很快就有了长足地进步,写作能力也迅速提高,成为班级的优秀生,并先后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副班长职务。
    命运之神仿佛早就选定了他这个埋头苦干、勤于思考的农村人走上新闻的道路,并一步一步地铺就着他的新闻道路。在胡德利大学毕业还差半年的时候,那位林谟尤老师被调到了《团结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976年,胡德利大学毕业,在这位老师的推荐下,他被分配到《团结报》从事新闻记者、编辑工作。此刻,他便真正地一头扎进了湘西的新闻战线,与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加工作后,由于有着踏实肯干的精神和善于观察的新闻敏锐感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胡德利很快就练就了一番过硬的本领。多次受到领导的重视,其中有几次改行从政的机会,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胡德利作为州委组织部掌握的第三梯队被派往保靖县大妥乡挂职担任一年半的乡党委书记,尔后,虽然组织上找他谈话要他作好去永顺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的准备,可他丝毫没有动摇立足新闻沃土,笔耕新闻事业的决心。之后,州编委、州纪委、州委宣传部等单位也曾有意调他去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用他的话说:“自己是玩惯了笔杆子,做其它的事情总觉得别扭”。
    三十年来,他一直在湘西新闻的沃土上默默耕耘着,他的脚步跋涉在土寨苗乡,用汗水书写着湘西新闻事业,用脚步丈量着湘西的山山水水,用新闻人的笔记录着湘西的发展与辉煌。得益于新闻界前辈的谆谆教诲和自己地不懈奋斗,胡德利在新闻园地中不断成长进步。1983年他在湘西州首批获得新闻中级职称,五年以后,获得主任编辑职称,其后又担任了湘西州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的组长。从业以来,他获得过全州“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所采写新闻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奖、湖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全州好新闻奖等各种奖项。自1982年起,又先后担任了总编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政文部主任、经济部主任、晚报部主任等职。几十年来,经他亲手编辑的稿件不下1000万字,采写稿件不少于50万字。
    面对着这一堆令人羡慕的荣誉和头衔的时候,胡德利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其实,在这些荣誉当中,我最看中的还是州‘十佳’记者的称号,那对于我来说就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褒奖!”

                           辛勤耕耘,播撒出记者生涯的五味人生

    “勤于思、敏于学”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胡德利的真实写照,大学时他所学专业是中文,求学期间,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同时,略显稚气的他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缺乏敏锐的思考和有穿透力的观察问题的方式。来到团结报后,他感到自己在这个领域就是一张“白纸”,完全要从头学起,才不至于被抛在后面,才能尽快进入新闻人的角色。于是胡德利就凭着一股来自农村的吃苦耐劳的“憨劲”和大学里练就的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开始了他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新闻工作。
    通过学习新闻业务方面的书籍,他很快就体会到“记者虽不能成为专家,但一定要成为杂家”的永恒道理。于是他便开始广泛涉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地理、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的书籍,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阅读了《湘西州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湘西实地调查报告》、《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区域知识,学习《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学习导报》、《湖南宣传》、《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并虚心汲取新闻界前辈、同仁在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并坚持下到基层,在新闻第一线摸爬滚打,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素质。就是这样,从稿子一次次被编辑“枪毙”到采写出一篇篇反响强烈、有震撼力的稿件,从一次次向老记者们虚心请教到自己也成为年轻记者们请教的“老”记者,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一名专业素质过硬的新闻工作者……一路汗水一路辛勤,他就这样走过来了。
    有时候,一个好的新闻记者要采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而性格倔强的胡德利为了采到更好、更真实的素材,往往会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湘西州有的农村生产队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责任制,这种家庭联产责任制在全国还尚处在萌芽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下接受不了,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善于思考的胡德利很快就发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切入点,如果写好了或许可以推动整个自治州的改革和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胡德利立刻深入到农村一线进行了历时半个月的采访。80年代的湘西交通极不方便,一些偏远山区的山路更是沟壑重生、荆棘遍布。对于胡德利来说,靠着双脚去爬山涉水下到某些偏远的农村只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为了得到第一手真实的农民自发实施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新闻素材,胡德利深入到保靖县水田河苗区进行采访,到苗区要走10多里的山路,他和政府办的一名同志顶风冒雨,跋涉在偏僻的农村山路上,中途又遇上下暴雨,在过河的时候险些被暴涨的河水冲走,幸好一位水性好的农民救了他一命。
    听说原属于湘西的桑植县八大中山一个大队打破“吃大锅饭”的常规,偷偷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大增长,农民都能够吃饱饭了。“这不正是一条鲜活的新闻素材吗?”捡回了一条命的胡德利又再一次以身涉险,深夜下到原始次森林包围的桑植县八大中山抓典型,却又不幸被蛇咬伤。谈到这里,胡德利打趣地笑着说道:“幸运的是,当时咬我的不是毒蛇,要不你就采访不到现在的我了。”正是凭着这样一骨子敢于吃苦的精神,胡德利经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以《冲破“左”的思想束缚 大胆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为题,写了一篇长篇调查报告,以一个整版的篇幅见报。文章以详实的素材、鲜明的观点提出了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姓“社”不姓“资”,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文章见报以后反响很大也很好,各县市将此作为重要文章组织学习,州委召开座谈会要文章作者胡德利谈写作体会。此文为湘西自治州推动农村改革、建立家庭联产责任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其实要写出好的新闻,首先就是要有敏感的新闻观察能力和具有穿透力的思维方式。”胡德利如是说。是的,胡德利正是以他敏感的新闻捕捉能力和具有穿透力的思维方式,采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闻。在一次全州椪柑开发会议上,胡德利了解到保靖县比耳村以往不种柑橘,然而近几年却热火朝天地开垦荒山,开发椪柑千余亩,贫困的群众走向小康。于是他抓住这一新闻,改进会议报道,主动下到比耳村进行实地采访,提炼出椪柑开发产业作为湘西四大支柱产业的科学设想,以《燃烧的火焰——比耳村椪柑开发纪实》为题进行了报道,州领导和有关专家评价很高,群众也喜欢看,记得牢。此报道获全国州、市、盟报好新闻一等奖、全省报纸好新闻二等奖。


                           深入一线,捕捉到纷繁复杂的人世百态

    曾有人这样说过:“记者是个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都能够遍尝。” 其实许多时候,在每次采访过程中体验到人世的甘甜和辛酸后,都是一次灵魂的升华。胡德利也是这样,他认为做记者,要做和老百姓最贴心的记者,所以他的笔触经常伸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普通百姓,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批评性报道,捕捉到了一个个耐人寻味和深思的镜头。
    一次胡德利到龙山县里耶镇进行采访,无意中看到两个农民在街头边哭边用刀砍自己卖的背篓,七八个背篓横七竖八地倒在路边,围观的群众都义愤填膺。看到这一情形,胡德利马上深入细致地进行了采访,并了解到这两个农民自己辛辛苦苦编织了几个背篓,拿到集市上来卖,但是税务、城管、工商、卫生部门相继对他们进行收费,重复收费让这两个农民苦不堪言,算了算,即使背篓全部卖掉,也不够交上这些收费,想来想去,还不如将自己背篓砍烂以解愤,所以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经过多方了解和证实,胡德利根据此事写出了《卖背篓的两位农民为何泪洒街头?》的批评性报道,马上引起了州县领导的重视,对此问题进行了查处和整改,并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好评。这就是喉舌的作用,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工作者,胡德利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深入实际,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这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必修课;深入实际,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长期的任务,这步伐,永远不能停歇。深入实际,还能了解群众的呼声,恰到好处地见诸报端,以促进政府改进工作。早在吉首市一中校门前还是破旧的吉首大桥的时候,由于城市的发展,早年修建的吉首大桥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人车混流,堵车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成了吉首有名的“肠梗阻”,人们怨声载道。胡德利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头顶烈日现场目击“肠梗阻”情况,以《大桥上的惊险——吉首大桥“肠梗阻”面面观》为题,报道了交通混乱情况,提出了改进的办法。文章见报后,引起了吉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三天,时任市长武吉海,便率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一行10多人冒雨现场办公,制定整改方案。不到半年时间,耗资百余万元,吉首大桥得以加宽,实行人车分流,“肠梗阻”问题解决了,人们都为之叫好。
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就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增强宣传效果,这一点胡德利运用得十分到位。《赶着羊群奔富路》、《嫂子颂》、《城里下岗不要紧 广阔田地写人生——黄军承包千亩荒山创大业》、《人未到家心先醉》、《到里耶赶科技场》等一批作品都是他到火热的生活中捕捉到的“活鱼”。这些作品分别获全国地市报、全省、全州一、二、三等奖。

                            甘为人梯,用责任和爱心编辑出好版面

    要做好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责任感,当编辑亦然。党报编辑,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他要经常关心和敏锐地觉察时政的变化以及读者关心的问题,并适时组织撰写一些有份量的稿件,以引导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时刻注意报纸在读者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它所产生的影响是与党的事业紧密相关的。离开了这些,新闻工作者就会迷失方向。
    可以说,胡德利自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那一天起,就清醒地坚持着政治家办报的方向,行使着政治家办报的使命,一刻也没有放松政治学习,做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确保业务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在多年从事地方要闻采编工作中,他努力做到党报姓“党”,服从和服务于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组织宣传报道,对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工作决策,做到及时、准确地宣传,对于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这些重大决策的行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及时进行报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先后参与、策划和组织了在团结报一版、二版开辟的“扶贫传真”、“百场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抗洪自救重建家园”、“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重大宣传报道行动,为湘西自治州的三个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实,新闻是个常做常新的活儿,所以你会一直沿着新闻的路探索下去,永远也不会疲倦”,胡德利在谈到自己做编辑的感受时对笔者说道。做编辑,特别是做党报的编辑,尤其要把报纸定位成“人民的报纸”。报纸办得好,群众爱看,才会拥有广泛的“读者市场”,才能获得最佳的“宣传效益”。事实上,在宣传改革开放的同时,报纸本身也面临着改革求发展的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胡德利不断地探索,为了从各个层面反映生活,他经常编发来自基层的反映各族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稿件;重视有鲜活气息的“活鱼稿件”;改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机关工作报道公式化、概念化、冗长等缺点,多报道群众需要了解的内容;下大功夫提高采编水平,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和语言吸引读者。
    同时,党报贯彻的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离开了群众这张报纸是办不好的,群众中的“作者群”从某种意义上是报社派往基层的“特派员”,因此,胡德利深知,党报的编辑人员尤其要爱护通讯员,和他们一道把报纸办好。
    80年代初期,胡德利采访到保靖县水田河苗区农民通讯员谭永凯家里,目睹他的写作劲头后,胡德利深深地被震撼了。谭永凯已成家立业,有了两个小孩,妻子身体不好,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仍坚持给报社写稿不止。乡下的夏夜蚊虫多,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他用木盆盛满水,将双脚浸泡在水中写作。目睹此情此景,胡德利的双眼湿润了,他感动地说:“基层通讯员的每一份来稿,都是对报社工作的支持,每一份来稿,都包含着他们的心血,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爱护他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他们辛勤的劳动。”所以对待通讯员来稿时,他都慎重处理,不放过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也不随便“枪毙”来稿,能编发的及时编发,不能编发的则以当面交谈或书面的形式与作者商讨改写的办法,给作者以鼓励和提高。就这样,胡德利用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编辑出了一个又一个出彩的好版面。

                              敢为人先,以过人胆识和创新精神开拓新局面

    作为团结报社的社委委员、副社长,胡德利经常对自己的“官位”不以为然,他说:“当领导和记者编辑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岗位要求变换了而已,其实做好了也都乐在其中。作为报社的领导班子成员之一,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和自己分管的工作要考虑得更多、更全面。”所以,胡德利对待工作更是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他告诉笔者:“没有锐意进取的头脑,就不会进步,报社也就不会发展,要知道,领导实施一个正确的决定要是慢半拍的话,报社的发展就会耽误几年。”
    胡德利就是以这样的敬业精神与报社的其他领导共同为报社开拓出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工作局面。早在1999年,《团结报》扩版,由小报改为大报,胡德利时任经济部主任。经济部是报社最大的业务部室,工作任务繁重,他带领和组织本部室人员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团结报》胜利实现“小改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
    2003年团结报社整体搬迁至乾州新区,作为主管报社搬迁工作的副社长,胡德利更是顶着压力在短期内完成这项任务。团结报社在搬迁之前位于吉首市闹市区,而且占地仅七亩,部门领导下到团结报社检查工作的时候,还曾给予艰苦奋斗的评价,破烂不堪,无办公自动化等硬件设备,办报条件极差,极大地影响了报社的发展,此时,报社决定自筹5000万,在乾州新区征地30亩,将报社整体搬迁到了新区。乾州新区远离市区,报社许多员工听说要搬到新区后,无不怨声载道。作为报社负责搬迁的负责人,胡德利顾全大局,一方面认真做好整体搬迁工作,一方面耐心做员工思想工作,给员工描绘搬迁以后的前景。报社搬到新区后,办公室更宽了,每个采编人员还配备了一台电脑,到新区也有上下班车接送,员工们释然了,都赞叹道:“胡社长的话没错啊!”工作环境好了,员工的心齐了,办报水平也上去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来到团结报社视察工作的时候,都齐赞道:“在湘西居然会办起这样一份好报,真是难得。”
    作为报社的领导成员,胡德利深知应以非凡的胆识和创新的思维时时关注报纸的发展。提高办报水平就是要经常把握住报纸发展的新的契机。他认为,《团结报》作为党报,也要达到进入市场,融入百姓的目的,要时时考虑到报纸的“三贴近”原则,办出群众爱看的报纸。
    提到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展望,胡德利憨憨一笑:“对我工作的展望,就是对团结报的展望吧。对于办报人,报纸就是他们的事业。”谈到团结报的发展,胡德利更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他说,作为报社领导成员之一,一定会同报社其他领导以及全体同仁共同致力于报社的发展,致力于报社“两报一刊一中心”的建设,争取将《团结报》打造成为辐射四省市边区的大报。看着他坚毅而充满希望的目光,我想,有了他的这份果敢和勇气,报社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