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彭世贵的人生片断

作者:尤婧  来源:   时间:2006-11-13  点击:
    校友简介:彭世贵,湖南龙山人,土家族,1965年生,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我校政法学院。毕业后在古丈县司法局从业律师四年,1992年应聘团结报社工作,先后担任晚报部、综合部、政文部主任。国家二级作家,湘西州“十佳记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州政协委员,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眼前向我走来的彭世贵个子不高,微胖,穿一件橙色T恤,低着头走路,步子却不快,若有所思的样子。指间夹一支香烟,抬头吸烟时能看见他方脸,戴一副宽大的眼镜。
    “彭老师好!”我迎上前去。
    因为头一天在电话里联系过,彭世贵知道有人来采访,他抬头看我一眼,猛吸了口烟:“嗯,是你要采访我是吧?我出去吃个早饭,这是我办公室的钥匙,你上去等我吧。”
    初次见面便是如此的信任。
   其实接到采访彭世贵的任务时,心里很是忐忑,我一个还没走出校门的学生记者去采访一个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被评为州十佳记者、国家二级作家的大记者,我能行吗?在收发室等彭世贵时,和那里的人聊天,也谈到了自己的忐忑。他们告诉我,彭世贵人很随和的,采访他不用紧张。

                             师兄彭世贵
    我们的采访从彭世贵的大学生活开始。“我是1984年考入吉首大学政治系。现在还有政治系吗?”他问。同是一个大学的学生,这个身份让彭世贵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很随意的聊了起来。
    84年高考,彭世贵是龙山县文科第二名,英语成绩尤其出色。二十出头,正是心比天高的年纪,填报志愿时他就只报了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的英语专业。参加完专业加试他就回了家,只等那通知书来,带他走出大山。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毕竟教学水平有限,彭世贵在专业成绩和总成绩都相当不错的情况下却在听力和口语上卡了壳。当年他报的两所大学都是提前批录取的,如果未被录取还可以再选择,但落选的消息被闭塞的交通通讯阻挡在了大山外,年轻气盛的他又不相信自己考不上,因此也未留意,最终错过了补选的机会,阴错阳差到了吉首大学。看到许多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考到了一些名牌重点的学校,加上录取他的专业是政治系,更非他所好,彭世贵心里很是失落。但他没有放弃,未来的路怎样,彭世贵不知道,但他下了决心要做出个样子来。自己,本来就不比别人差。
    要怎么做出个样子来呢?他的专业成绩是全班第一名,班主任也很是器重他,希望他能够读研究生。就这样吗?彭世贵不想,他有着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彭世贵爱的是文学。大学里有了空闲时间,他把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所见所感付诸笔端,渐渐的也就有了文章变成铅字,在校内校外大大小小的媒体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彭世贵喜欢把发表在1986年第九期《青海湖》以及《湖南文学》上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处女作,那是他自己第一次也是校内第一次有学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从此彭世贵便更坚定了走文学创作的路。让他如此坚定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稿费。当年他曾经得过一篇稿子一百元的稿费,这在当时几乎可以用做一个学期的生活费。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每有文章发表总多少会有些进账。大学四年,他就是自己用稿费养活自己,没有给那个不富裕的家增加一丝负担。
    八十年代,正是文学热的时候,虽不是跟风,但学校里不断出现的文学性社团还是让本来就热爱文学的他心里痒痒的。那时他已经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散文和诗歌写作在同学中已小有名气。我们办个文学社吧。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商量,几个年轻人想到一起去了。
    那是大一下学期,还有些青涩,还有些幼稚,又是课业较多的一年。顾不上了,所有的人都被办个文学社的想法激励着,什么困难都不存在了。他们给自己的社团取名叫《武陵》,接着就是写文章,征稿、找赞助,出杂志……这时候才知道,办一个社团出来要做那么多的事。虽然难,但真的也坚持了下来,并不断的壮大起来。彭世贵大三时,他们的社团已走上了正轨。当时的一点一滴都还历历在目,何旭、向飞卿、杨昆山……彭世贵回忆着这些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兄弟们。当时学校里还有很多文学社团,最后通过学校的整合,只剩了两个,一个是他们的《武陵》,另一个是文学院学生主办的《边城》。当时两个社团互相竞争,较着劲,谁也不服输。“我们是学政治的,他们是学文学的,就是干这个的。跟他们比,不容易呢,可是我们的文章大多数比他们的发表级别高”,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说起这些,彭世贵还是很骄傲,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大学时代,眼里漾着笑意。
    当时还有一件事是彭世贵引以为荣的,一次他和复旦大学的陈先发在同一本杂志上发表诗作,“吉首大学 彭世贵”的文章在前,“复旦大学 陈先发”的文章在后。也许现在看来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了,但当时彭世贵着实高兴了几天,“这是给吉首大学争了口气啊”。
    写文章,办文学社,花费了他很多的时间。彭世贵离班主任给他设计的路越来越远了。班主任经常私下里跟他交流,苦口婆心的跟他讲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美好前景,甚至会时不时的打击他的作品,始终希望他按自己的想法发展。但彭世贵的坚持最终让班主任让了步,由他去发展了。
    文学是彭世贵自己选择的路,因此也就走的格外用心。取得了成绩的彭世贵心里是骄傲的,他不比那些名牌大学的同学们差,他在班主任面前证明了自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了一口气。现在彭世贵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要给它的学生提供一种理念,提供一个可供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只要有了这些就是好的大学,这和它是不是名牌重点没关系。
    爱情,也是彭世贵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好奇的问起他大学期间的感情经历。彭世贵没有多谈,但也知道了他的爱人就是他当年的同班同学,现在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儿子,在读初中。采访期间彭世贵还几次给儿子打电话,催他去读补习班,知道孩子身体不舒服,还给孩子的任课老师打了电话请假。平平淡淡的幸福。仅这些,也羡煞那些不知未来在哪里的学生情侣了。
    师兄彭世贵是亲切的,他也和我们一样,在大学里度过了他最美好的四年时光。有激情,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只一门心思的按自己的意志去做,有过失落,做过荒唐事,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或许,他比我们多了份坚持,这坚持成就了他今天的一切。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子也要走上工作岗位了——

                          律师彭世贵
    毕业了,大学里所有的激情和美好都成为了过去,要面对生活的考验了。彭世贵被分配在古丈县司法局。因为大学时在文学方面出色的表现,司法局安排他做宣教工作。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一切都得从头学习。认定了的事就要努力做好,彭世贵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逐渐掌握了宣教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根据长时间的工作实践,加之自身良好的文字功底,他写出了大量的司法方面的论文和新闻作品。为了解除当时社会上对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存在有无必要的疑惑,他撰写了论文《浅谈乡镇法律服务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篇论文后来发表于1989年第9期《湖南法制月刊》上;反映古丈县司法工作的长篇通讯《在荣誉的背后》介绍了古丈县司法局在司法工作中的先进事迹,配图发表于湖南《法制时代》,主人公古丈县司法局局长张顺满因此获得全省普法先进个人称号,古丈县也获得了普法先进县的荣誉。
    彭世贵的宣教工作做出了成绩,但他没有满足。为了更好的适应司法工作,彭世贵试着去考律师职业资格证。平时工作很忙,他只有牺牲休息时间来复习。一年后,彭世贵参加了考试。那次考试有一百多名考生参加,最终只有四个人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彭世贵是其中之一。彭世贵开始试着接一些案子做辩护,渐渐也做出了名气,许多人慕名托他为自己辩护。
    有一份收入不错且受人尊重的工作,日子仿佛就这样稳定下来了。然而不久后的一件事打破了这种平静。
那是一个普通的案子。斗殴,一方致死,于是另一方就站在了被告席上被宣判了死刑。但事实上,并不是被告导致原告死亡的。被告托了彭世贵做他的辩护律师。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彭世贵做了大量的取证调查,仔细推敲相关法律文件,最终认为被告无罪,可以为被告做无罪辩护。为此,他写成了万余字的辩护词。审判长被他这篇有理有据的辩护词深深打动了,认可了他的观点。然而接下来的判决中,审判长仍宣判被告有罪。
    事后彭世贵才知道,在原告家人强大关系网的压力下,法庭不得不做出那样的判决。一个无辜的人就这样成了权利的牺牲品。他觉得悲哀,但却无能为力。
    这是律师彭世贵,敬业,专业水平出色,耿直,有正义感。但最终却是这耿直,让他不得不离开,于是就有了——

                          报人彭世贵
    1992年10月,《团结报》招聘记者,彭世贵凭借自己在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再一次在众多应征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团结报社,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
    新闻毕竟与文学不同,“一支笔写文学,一支笔写新闻”,彭世贵这样描述他当初的状态。毕竟是与文字有关,彭世贵很快做熟了这一行,爱上了这一行。这一做,就是13年。“没办法,就这样了”,彭世贵笑呵呵的说,那句“没办法”却一点看不出有什么遗憾。
    作为记者,彭世贵经常下基层,接触群众,深入新闻事件的一线,掌握新闻报道的第一手材料。十多年来,他采写了大量来自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新闻作品。他采写的长篇通讯《托起明天的太阳》、《相聚在茶城》、《老百姓的好兄弟——鲁开玉》等一系列稿件,在州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和别人合作采写的《凤生求学》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发表后,四面八方的人都向这位寒门学子伸出了援助的手。1996年,泸溪县遭遇特大洪灾时,彭世贵更是深入抗洪一线,在滔滔洪水中,向人民群众报道来自前线的最及时最准确的消息,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一个个珍贵的历史镜头。一次察看灾情的途中,彭世贵乘坐的冲锋舟在峒河、沅江汇合处被汹涌的洪峰冲的无法前进,顺洪流向下游漂了百来米才稳住,真的是经历了死亡的考验。“做记者嘛,危险也得上,这是职责”,彭世贵说。
    彭世贵最主要的工作是编辑。进入报社不久他就接管了副刊《兄弟河》的编辑工作。这又是他从未接触过的,彭世贵用一贯的认真精神,自学了大量报纸编辑业务,广泛吸取国内外各大报及兄弟地区的副刊编辑思路,运用于《兄弟河》的编辑中。他先后在《兄弟河》上开辟了《湘西作家》、《名家手笔》、《青年佳作》等栏目,在他的努力下,《兄弟河》有了自己的性格:活泼、有品位,平易近人。他编辑的散文《春天的语言》以及他自己的原创作品《空巢》、《遭遇红枫林》先后被《散文选刊》选载。所编辑的作品《记忆深处的那头牛》被《散文·海外版》选载,还有20多篇经他编发的稿件在全国、全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奖中获奖。他策划编辑的新闻作品《新居落成不久竟成三级危房》,获湖南新闻奖,填补了自治州的空白。
同时,彭世贵还担任了综合版《民族团结》版的编辑。这个政治气息稍浓的版面同样被他办的有声有色。既注重民族性、新闻性,又不忘文学性,使整个版面的文章不呆滞,文章内容鲜活,可读性强。他让《民族团结》真正成为了一个各民族人民欢聚的大家庭。
    报人彭世贵还是一贯的爱岗敬业,他遵守了一个记者该有的职业精神,又是个尽职尽责有思想有能力的编辑。
    但,彭世贵最擅长的还是文学创作——

                         作家彭世贵
    作家彭世贵让笔者有些不知如何下笔,作家不是彭世贵某阶段的职业,不是从他成为国家二级作家开始的,甚至不是从他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开始的。作家,是他终生的身份。
    我平时很少看散文,自觉不是那么心思细腻的人,因此无法同作者产生共鸣。加之很多散文都是用看似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又喜欢长吁短叹,顾影自怜,不喜欢那种风格。
    这几天为了采访彭世贵仔细阅读了他的散文集《经典湘西》。一篇一篇的看下去,逐渐发现他的文章抒情不造作,说理不枯燥,背景不冗迭,还有字里行间自然而然透出的哲学气息,一切都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很舒服。他是个绝佳的导游,带你寻古探幽,看风景,讲典故,让你觉得游遍这三湘四水也不会累;他是个贴心的朋友,向你娓娓述说那些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的事,让那些我们曾经淡忘的记忆又重新鲜活起来;他还是个哲人,向你展示深沉的哲理和深遂的思想,他能穿越时空,洞悉我们的精神世界。每一篇文章都能给人不同的感触,都会让人掩卷沉思。
    湘西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为彭世贵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管身在何处,“他的心灵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故乡是他心灵深处的根。他的每一首诗和每一篇散文,都连着故乡的山水,都染着故乡的颜色,都浸着故乡的神韵。是故乡的山水,让他的作品灵动而秀丽;是故乡的颜色,让他的作品恬静而淡雅;是故乡的神韵,让他的作品质朴而深邃”。彭学名为他的散文集所做的序言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读他的散文,仿佛在王村的青石板路上踯躅,仿佛湘西的崇山峻岭中攀行,仿佛在曲折的巷子中听花白了头发拿着水烟袋的老人讲古,仿佛在沅江边看洗衣的苗家妹子俏生生的背影。湘西人看他的文章,是在看自己,看着看着就会会心地笑,他的文章是湘西人看自己的镜子;外面的人看了,是远远的欣赏一个世外桃源,看着看着就会向往地想,他的文章是外地人看湘西的窗子。
    “我要用我的笔为湘西正名。”彭世贵是这样说的,“但凡说到湘西,便总是与神秘、恐怖这些词联系在一起,这是种误区,应该让外界知道湘西的本来面目。他除了有优美的风景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奇的历史,不比任何一个地区逊色。”接着,彭世贵便以湘西人为国家军队建设所做的贡献为例,介绍了湘西子弟从古至今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做的贡献,仿佛是家人的日常琐事般熟悉。他爱湘西,爱自己的家乡,爱这片给了自己生命和灵魂的土地。
    采访过程中,彭世贵有几篇稿子要紧急处理,他的同事,经济版主任彭业忠便与我聊起了彭世贵的文章。他与彭世贵是高中同学,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彭世贵的散文集《经典湘西》出版后,彭业忠专门为他写了书评——《自我救赎与精神硬度》。他认为,彭世贵的散文创作首先是不甘于命运安排的自我救赎,在纷繁的城市生活中,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硬度。他认为彭世贵是有着做作家的性格。彭世贵是内敛与奔放并举的人,他常常一言不发,也常常语出惊人。沉默时思考,写作,奔放时与人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于是又有了写作的灵感,这是一个作家最理想的性格。
    作家彭世贵擅长于诗歌散文,他的散文清新自然,像湘西的山水。他有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素养和性格,因而这就成了他终生的身份。作家彭世贵让我欣赏,欣赏他的才气和一手好文章,欣赏他对家乡的爱。

    这就是彭世贵人生中的四个片断,是他生活中的四种身份。他的身份岂止这四种呢,以一窥全罢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总是这样认真而执着的生活,不管以什么身份出现在人前,他总能做得出色。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