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大山里走出来的“白衣天使”

作者:胡必雄 王…  来源:   时间:2006-12-28  点击:
    校友简介:田珺,1982年进入吉首大学医学院(原吉首卫校)学习,现任桑植县人民医院功能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张家界市委组织部授予“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中华医学会湖南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委员会地区委员,张家界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曾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一项、省级科研课题三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13种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借用冰心这晶莹剔透的诗句作为对校友田珺的诠释与写照是最合适不过的。他曾先后两次被桑植县委县政府授予县“拔尖人才”荣誉称号,1998年被张家界市委组织部授予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迄今为止,他已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13种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一项、省级科研课题三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心血管网》和《医心网》网络中心专家库成员。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吉大学子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只要我们回眸他的奋斗历程,答案便不解自明。

                                一

    苦难是那个年代的标志,而苦难就是田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5、6岁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父亲。对于失去了顶梁柱的农村家庭来说,不啻为一个晴天霹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再往后一点,小小年纪的田珺便毅然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因为家里有三个小孩,他是老大,所以必须担负起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每天天不亮,他就要出去割猪草,出门前还要把饭做好。放学之后,还得放牛,每次都天黑才牵着牛回家。他的小学和初中几乎都是在牛背上“驮”过来的。家里的事情太多,弟弟妹妹又小,看着母亲大热天的还要挖锄头,小田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懂事的他就早早的把饭煮好,送到母亲的地里。而读书的时间,大部分都是零打碎敲挤出来的。
    那时能上中专对于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个福音,因为读中专不要什么钱,而且毕业了马上就可以去工作。可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不凑巧的是,刚好田珺初中毕业的那年,原本只要成绩好就可以直接升中专的政策现在却改了。迫不得已,他去读了高中。将近高考时,又一只“拦路虎”出现了:要加试英语。这令他苦不堪言,可现实容不得他有半点犹豫,他坚信“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凭这顽强的毅力,从来没学过外语的他却以最好的成绩进了吉首卫校医疗专业学习。
    他那时读书不用交学费,只收取一点点书费而已。由于田珺学习用功,成绩优异,除了能领到每月15.5元的津贴外,还领到了优秀贫困生补助金,加起来每月有20多元。他每次回家都要用这笔钱做路费,有时还带些小礼物回家。
    从学校毕业后,田珺被分配到桑植县凉水口区人民医院工作。还不到一年,因工作业绩突出,他被调到了桑植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与内科门诊工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田珺坚信,只有博览群书,扎实打好基础,精通临床医疗技术,找出研究的空白点进行突破才有可能出成果。根据临床医疗需要,他认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传统医学知识,重点研读了《实用内科学》、《心脏病学》、《现代心脏内科学》等权威专著,还长期自费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杂志,并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心血管网》、《医心网》、《好医生》等网站上了解最新医学动态。
    1998年11月,他带着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费到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成归来后,他将这些现代医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医疗技术更加精湛,临床实战能力大大加强……

                               二

    近9年来,田珺在对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脏早搏、心动过缓等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把传统的医学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在掌握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或分子免疫学机制后,尤其重视中医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他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发挥中医辩证施治、整体诊疗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并着重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着手。他认为疾病属轻、中病情的,用中医中药便可治愈或明显缓解症状;即使重、危患者,增用中医中药,亦可减少使用西药的种类、剂量和毒副作用,且能提高疗效。
    在门诊随访治疗中,他碰到了一例“急性前间壁并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他告知患者要住院,但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不愿住院,经用临床心电生理等方法评估其猝死的可能性较小后,他对病人展开了全面的治疗,病人迅速康复且花费极低。随后,他又碰到了一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该患者曾在怀化人民医院治疗一周,其病情有增无减,后来找到田珺,他使用中西医结合的独特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一回,田珺发现了一个7岁的小孩患有一种罕见的病——“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症”,这个患儿曾因“室速、室颤”反复发作2年先后4次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阿——斯综合症”反复发作,药物不能控制,并且花去了大量医疗费用。田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以极大的心力投入对病情的研究与诊断,以“挖掘”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经过他的科学诊治,“阿——斯综合症”于次日得到控制,这个患儿在第3天就康复出院了。田珺以药物对这个患儿进行周期性的防治,随访至今,当初这个小毛头现在已进入高中学习,从未因“阿——斯综合症”发作而再住院。
    此外,田珺还在“甲状腺功能减低并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或及伴心脏早搏”、“血压低值低下有症状但各项检查没发现器质性病变”、“机体免疫力低下反复不愈的‘感冒’而西医治疗无明显疗效”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常深入浅出地向病人普及医疗常识,引导病人自我监测病情。对伴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他还予以心理咨询治疗,使无数患者不仅从身体而且从心理上恢复了健康,并为病人节约了大量医疗费用。这种融“医”、“教”、“研”为一体的医疗风格赢得了患者的高度赞扬和同行的尊敬。


                              三

    看病难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有很多人由于支付不起药价而错过了治病的时机导致病情恶化。而病人到了田珺这里,就如同到了自己家一般,感受到的只有医生对患者耐心细致、臻至完美的治疗。
    田珺当然懂得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病人随时都可能也可以变成医生手中任意宰割的“羔羊”。但在他的心中,赚取足够多的钱并不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身为一名医生,他把医德看得比什么都重。
    令田珺记忆深刻的有三个病例:一个6岁的小孩患“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症”,两次住先后院花费了七、八千都没治好。这个小孩一旦晕厥过去就有猝死的可能。病人的家长十分慌张,找到田珺,二话没说,夫妻俩双双跪在他面前泣不成声,一个劲地要求他救救这根独苗。田珺当时心想:不管怎样,也一定要把小孩从阎罗王门口给拉回来,人命关天啊!经过一番认真细心的研究与诊测,田珺找出了病因所在,通过科学的施治,最后小孩完全康复。
    第二个病例是个大孩子,在高考前一个月被其他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这个孩子知道自己的病情后,高考课程也不复习了,天天翻书、上网查阅心肌炎的有关资料。眼看孩子一天比一天瘦下去,孩子的父母找到田珺,经过再次诊断,田珺确定只不过是“高考综合症”,虽然问题不大,关键还是要孩子克服心理障碍。于是,他对孩子进行了心理治疗。他把自己医治的病例和盘托出,并拿出了自己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一系列研究成果“打包票”:告诉孩子他的病没事,很快就可以治好。他又抽出时间来坚持和孩子谈心,用心理疗法逐步打消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并鼓励其以最佳的状态迎考。最后这个孩子很快痊愈,还考上了大学!整个治疗的全程医药费只花费了300元钱,让孩子一家人感激涕零。
    这第三个,是他们本院护士的小孩,患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跳每分钟220多次,够吓人的。田珺三下五除二就帮她诊断清楚。后来,这位护士的丈夫送来200元钱,他坚拒不收。他们在感谢时随口提了一句:“田珺你诊断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把治疗研究得深入一些?”这句话对他的触动很大。他知道西医只能治到哪一步,治不好了,中医才可以解决问题。在医疗诊断方面做到得心应手之后,田珺又把脚步转向临床治疗这座高峰继续攀登……

                               四

    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田珺遭遇了人生之中最大的不幸。那是暮春三月,他们一家人从吉首保靖坐客车返回桑植,不料,途中车翻了!他的岳母与爱人在这次车祸中丧生。而此时,他在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学的所有课程学分均已修满,只要他过去一趟,便可顺顺利利地申请并拿到硕士学位。
    失去亲人的打击令他痛不欲生。那段时间里,田珺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对人一切事物都失却了兴致,就连学位也不想拿了。他感觉到命运的无常、生命的渺小。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又一次历险使他恍然大悟。2004年,他去“新马泰”考察,头天晚上回到家,东南亚那边第二天就发生了海啸。惊得他在办公里呆了一天……不行!绝不能放弃人生的理想与做人的责任!就算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自己的事业。有了这个念头之后,他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入医学治疗的研究中去,他的临床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提高,不仅诊断准确,且用药与配合医疗器械辅助治疗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田珺现在在锦州医学院读本科专业临床医学,2007年元月份毕业。他说,自己实在是需要这样一个文凭,虽然本事并不差,但没有这个文凭,就跨不过那一道森严的坎,本科学历的只要一分心血就可达到的高度,没有的却需要付出千百倍的劳动和心血。他曾经到网上去应聘,浙江温岭市中医院一眼便相中了他。虽然这家医院开出的应聘条件是大专以上学历和副主任医师,但看了田珺的简历之后,他们心悦诚服,亟不可待地邀他早日去那边工作。田珺最终还是没过去,他只不过想验证自己是否具备竞争的实力。甚至还有湘雅医院、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都邀请他,他都拒绝了。他说,一是因为家人在本地,如果异地工作,势必造成很大的麻烦,而且还得考虑买房子等诸多事情;二是觉得自己的文凭低了,底气不足,今年准备晋升主任医师(正高职称),拿到本科文凭后再图深造。


                               五

    最近,田珺在网上学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韩启德说:“……希望大家摒弃浮躁,追求一流学术……”田珺对这段论述进行了一番思考:连北大医学部都是这样的现状,更何况基层医院!基层县医院在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牌杂志”上发表文章是非常难的。而他任现职前就已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4篇论文,任现职后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表了1篇论文。说起浮躁的学风,他说自己以往也曾有过。但他体会到,只有真正地钻研学问,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才能有资格在有影响的“品牌”杂志上发表文章,才能为营造干净的学术氛围略尽绵薄微力……
作为一名医生,田珺的目标是用高科技技术,花少钱治好病,为更多的患者除病解痛。在近20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他思索得最多的是能否在心血管内科的某个专业领域有所突破,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在某一领域出线的基础上,再走向全面,走向综合。他将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汲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他将以“工作、读书、科研、著书”为音符,谱写生命之歌,实现自己人生的最高价值。

上一篇:山高人为峰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