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山高人为峰

作者:李洪雄 刘…  来源:   时间:2006-12-28  点击:
    校友资料:武吉蓉,女,1983年毕业于吉首大学化学系,现任吉首一中校长。大学毕业后,武吉蓉先后在吉首四中、吉首二中、吉首一中任教。1998年,被调入吉首市委宣传部,先后任新闻专干兼《团结报》特约记者、分管全市新闻外宣工作的副部长。笔耕不辍的她,先后有400多篇文章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被授予全州“十佳记者”、全市“十佳领导干部”称号。2002年4月底,武吉蓉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调任吉首一中校长。短短四年里,吉首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师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学质量正在提升。一中还被评为州、市文明单位,并通过了创省示范性高中初检,这些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武吉蓉本人也因此获得“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被评为湘西自治州首届“十大优秀女性”,在全国高中校长征文大赛获中获特等奖。

    让梦想飞过无尽的峰峦——山到高处人为峰;让生命的河流激荡——海至尽头天是岸。心中的远方,就从脚下启航……
                                       ——题记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次又一次选择。而如何在每一次选择中,演绎出个人的魅力和风采、创造出新的希望和收获,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执着、坚韧、拼搏、博爱的心……1983年毕业于吉首大学化学系、现任吉首一中校长的武吉蓉,便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她一路心血汗水,攀越一个个高峰,最终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乐章。

                                   选择一中:无怨无悔
    2002年3月,《团结报》上一则面向全州公开招考吉首一中校长的公告吸引住了武吉蓉的目光。时任吉首市委宣传副部长的她,思绪万千。
    二十几年前,正值豆蔻华年的武吉蓉在吉首一中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光,跨入了吉大校门。大学毕业后,武吉蓉先后在吉首四中、吉首二中任教。1991年,调入吉首一中,一干就是7年。期间,当班主任,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任课老师,她是教学骨干;当校团委书记,她是团员青年的领头雁。1998年,武吉蓉被调入吉首市委宣传部,先后任新闻专干兼《团结报》特约记者、分管全市新闻外宣工作的副部长。笔耕不辍的她,先后有400多篇文章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被授予全州“十佳记者”、全市“十佳领导干部”称号。
    一头是如日中天的事业,一头是牵肠挂肚的母校情怀,对武吉蓉来说,哪一头都难以割舍,都是挥之不去的眷恋和热爱——武吉蓉开始面临新的选择。
    倔强、干练、好强的她,最终选择了应聘一中校长。因为无论是读书时,还是育人时,即使是调到了市委宣传部,一中都凝结着她太多的情思,她的脑中一直都有一副美丽的图画:晨曦初上时,在美丽而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里,即将开始一天学习的少男少女们,活跃在运动场上,舒展着筋骨,静下心来仿佛能听到他们青春拔节的声音,金色的晨辉挥洒在他们以及校园里那棵与一中同龄的银杏树身上,给人以梦幻般的希望和信心。这里的课堂是孩子们思考的舞台,校园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天堂……她喜欢教育,她想做出一番事业,她相信自己能做好。
    武吉蓉是当时应聘者中唯一的女性。经过严格的选拔,她成为吉首一中第五任校长,也是全州第一位公开招考的校长。 
    选择吉首一中,武吉蓉无怨无悔。吉首一中,成为她施展抱负的新天地。
                                

                                     建设一中:殚精竭虑
     2002年4月底,武吉蓉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调任吉首一中校长。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拭目以待,有人则为她捏了一把汗。
    这时的吉首一中正处于发展的低谷,环境有待改善、管理有待规范,生源较差、升学率不理想。但这所自己曾经读书三年、教书七年的母校已融入她的生命,而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更使她上任伊始便铁定了心:就算流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放弃别人难以放弃的舒适,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也要把学校办成自己心中的理想学校——一所办学高品味、教师高水平、教学高质量、学生高素质、管理高效益的学校。为此,她提出了一个三年目标和五年目标,前三年狠抓质量,打好基础,缩小差距,在校容校貌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实现初步改观;五年内创出品牌,办成全省示范性高中。
    上任伊始,她面向全校的师生广泛地进行问卷调查。“作为您的同事,我十分想听取您对办好我们的学校的见解”,“您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满意吗?”“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怎样在生源质量比较低的情况下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你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你哪些帮助?”“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老师形象”。对于好的建议武吉蓉毫不犹豫地采纳,她觉得这样的调查对自己很有帮助。于是,每逢大事,用这种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地征求师生的意见就成了武吉蓉的习惯。
    为顺利实现目标,武吉蓉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并决定从“六抓”入手:抓内部管理、抓硬件设施、抓师资队伍、抓教学质量、抓办学特色、抓办学效益。
    武吉蓉借鉴长郡中学、师大附中等名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一中实际,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规范管理,主持制定了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招生保生制度》、《教师评价细则》、《班级管理综合评比方案》等。通过整章建制使学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了混乱、无序操作,建立了一套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用人机制,使学校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一中对教师的管理,既人性化,又很严格。2004年度大事记载道:8月,学校引进优秀教师黄德双、彭武汉;12月,我校生物教师兰英在全省教学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新教师的调进、教师们取得了教学成果、出外进修教师的学成归来等等,这些极普通的事,在武吉蓉眼里都是大事。难怪一中的教师们都那么有归属感。武校长有个创举——推门听课,一般校长听课会先打个招呼,但武吉蓉不,他随时推门就听,这样一来,老师们就必须认真地对待每堂课了,因为不知道校长会什么时候来听啊。吉首一中在吉首市是一流的学校,想进来工作的老师、想来读书的学生很多,加上这两年基础建设项目多,如果她要谋私利的话,是有很多机会的。“师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师不求我能而求我公”,武吉蓉如是说。
    四年过去了,吉首一中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投资2000多万元的综合楼、运动场、新校门等硬件设施在2004年陆续完工,1万多平方米的校园绿化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当2005年高考成绩揭晓,吉首一中的本科上线率已远远高于争创省示范性高中的要求时,嗤之以鼻、拭目以待的人,打心眼里承认武吉蓉是个非常称职的校长,为她捏了把汗的人也欣喜地松了口气。如今的一中校园,鸟语花香,设施齐全,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师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学质量正在提升。当听到吉首市民称赞一中“像个学校的样子了”以及外地、外校、同行和来校视察的各级领导称学校为“一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校”时,当听到省教育厅示范性高中专家组来一中检查后对一中发出“校园美丽是个精品”的赞誉时,是武吉蓉最感欣慰的时刻。

                               学校家庭:两大支柱
    吉首一中的整个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武吉蓉认为政策的制定在于团结人、调动人,环境的建设在于美化人、净化人,宣传的开展在于鼓舞人、鞭策人,教育的过程在于提高人、完善人。爱,使她的工作方法充满了人性美;“情感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的同时,武吉蓉还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创造条件,她倡导成立了教职工读书会,致力于把一中打造成为书香校园。对刚分配来的教师,她组织开展一对一签师徒协议的拜师学艺活动。
    在武吉蓉看来,素质教育和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她着眼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着眼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她希望学生离开一中时,带走的不仅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综合素质。对每周星期一“国旗下的讲话”,她都要作精心准备,写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讲话材料,使其成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为帮助家贫志坚的寒门学子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武吉蓉积极和边城集团联系每年出资8万元,为50名“边城希望之星”解决学费,并联系到金石集团在学校设立每年3万元的“金石奖学金”,奖励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勉励学生“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学校通过各种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牢牢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开设了英语口语、女生形体、艺术欣赏、文学欣赏、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校本课程,举办了外教班、艺体特长班、奥赛培训指导班和天文、文学、科技、英语俱乐部等各种兴趣小组。学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塑造,培植了学生管乐团、合唱团、舞蹈队,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节,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校还充分发挥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综合楼外墙上光彩醒目的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镀金巨幅题词,给人以报效祖国、发愤读书的力量。楼梯间、走廊、过道,甚至食堂、宿舍都设立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和警句格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武吉蓉十分重视每周升旗仪式上“国旗下的讲话”的作用,“国旗下的讲话”结合学校当前工作和青少年学生特点,每次确定一个专题,使讲话既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又蕴含文化气息,成为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传输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自2002年来,共邀请20多位有影响的校友和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来校讲学,如留美博士后、中科院博士生导师、校友胡中波,湖南师大副校长蒋洪新,美国微软总部电脑工程师陈启瑞,吉首大学副校长张建永等。大部分“国旗下的讲话”都是武吉蓉自己讲的。
     当校长的人是几乎不能睡一个安稳觉的。记得三年前寒冬的一个夜晚,一位教师家里着火,凌晨一点多钟接到电话她立即起床冒着寒风赶到学校,组织救火、查看火灾现场、去医院看望伤者,待处理完这一切已是清晨。遇到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时,她肯定会冲在最前面并且镇定地处理。四年来,武吉蓉从不敢懈怠,多少次夜不能寐,多少次食不甘味,只因为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使她必须鼓足马力,快马加鞭地往前行。长期的夜以继日的工作,确实让人倍感疲惫劳累。但在这个过程中,武吉蓉却感到了快乐和幸福。工作,给她带来了充实;家庭,则是最温暖的停泊港湾。她把家庭和事业当成人生的两大支柱,她认为,牺牲家庭幸福干事业,不是完美的人生。她丈夫也是吉大毕业的,现在自治州商务局任副局长,身体不太好,工作又比较忙,因而大部分家务活都由她承担。每天无论多忙她都要为儿子准备晚餐,辅导功课;还要尽量照顾好丈夫的生活。“不怕你笑话,老公的皮鞋经常都是我给擦的。我非常反感媒体上宣传的那些,为了工作而置家人的生老病死不顾的典型。”她将做家务看成是对工作的一种调节。
    打开吉首一中网站校长主页的首页,一幅简洁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大约是秋冬季节,三五棵不是很大的树在风雨中摇曳,一个骑自行车的剪影呈现着奋力向前的姿势,没有秋冬的萧杀和落寞,色彩是一种很温馨的黄色,像一幅年代久远但保存得很好的旧照片,穿越历史的时空,给人以淡泊、悠远、宁静的感觉。武吉蓉的校长生活就这般累并快乐着。

                                   母校吉大:情深似海
    对母校吉首大学,武吉蓉有着无限的深情。在一篇题为《感谢您 母校吉大》的文章中,她曾写到这样的细节:每当有人问起“你是哪儿毕业的”,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吉大毕业的”。母校留下了她刻苦攻读的足迹,在那儿她度过了最为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
    武吉蓉读的是化学专业,当时的吉大化学系引进了一批治学严谨、水平较高的教师。武吉蓉记忆最深刻的,便是从湖南大学调来的张永康教授。张老师当时任武吉蓉的班主任,同时又教她的《分析化学》。张老师对学生关心备至,他了解到武吉蓉爱好文学,喜欢写文章,就把班里宣传方面的工作交给她,有时还亲自为她修改稿件。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武吉蓉的一首诗歌在《作文周刊》大学版上发表。当收到5.6元稿费时,武吉蓉着实激动了好久,这可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到中学当老师时,武吉蓉扎实的教学功底常得到同行赞誉,她是一个公认的好老师。武吉蓉自己认为,这些主要得益于吉大的培养。那时,张永康老师经常进实验室指导她们做实验,严格的训练使她受益匪浅,在后来的教学中一一得到体现。
    武吉蓉对母校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她组织班级同学聚会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尽可能地为师弟师妹们提供教育实习的机会,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武吉蓉身上,我们看到了信心和力量。当她和她的恩师张永康教授同时获得“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时,当她被评为湘西自治州首届“十大优秀女性”时,当她在全国高中校长征文大赛获特等奖时,当一中被评为州、市文明单位时,当一中创省示范性高中初检通过时,她都来不及细品成功的喜悦,却早已把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她正带领吉首一中,为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让每一位教师都成功、让师生的每一天都有进步”而不懈努力,为把一中办成湖南省示范性高中而奋力拼搏。

上一篇:“帅才”周帅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