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谭谈称誉为“刚近而立之年一出手就这般脱颖不俗,这般自由飘逸”的青年作家罗建辉,迄今所发表的近2000篇独具个性气质与色彩的作品,如他英气逼人的外表一样被一种美的精神所浸润、所溶铸、所照亮,他的创作清晰地留下了一位美的歌者的心灵轨迹。
小罗高考语文成绩是全市第一,这为他在大学充分展示其文学风采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学生时代的作品主要是散文与诗歌,如《大湘西》、《夏夜》、《卖花女》、《八月桂》等,像一曲曲新时代的劳动之歌、田园之歌,反映了湘西地区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美好愿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也是他在吉首大学担任校办文学刊物《西湘风》文学社社长如鱼得水的主因。这其间他抒写澧水的散文《澧水咏叹》获全国大学生“屈原”杯文学大赛一等奖,为万千青年学子所传诵。
走上工作岗位后,罗建辉先后被各级作家协会组织吸纳为会员,作品以一种更趋成熟的文风面世。他每每在自己所经历和体验的人生境遇中吹进一缕煦煦的春风,注进一股融融的暖流,投进一片亮亮的光彩。这一切显示和强化着作者热切真挚的审美愿望:愿人性更美好,愿人生更美好。但是,生活中的美不是孤立的存在,现实生活的严酷与学生时代的单纯迥异,对丑恶东西与阴暗的无情揭露,通过鞭挞丑来歌颂美,通过揭露丑来突出美,通过解剖丑来创造美,是罗建辉灵泉奔涌的主流,他创作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眷恋》、《誓言》等作品,并获国家级文学奖多次。在这些作品里,作者已不只是用一颗无邪的学子之心去仰视明丽的天空,他以更深邃的目光透视生活中的逆折和矛盾,发掘出深沉厚重的生活底蕴。 作为一位积极乐观的美的歌者,罗建辉通过美与丑的相反相成,相辅相生,把美带给人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文学价值取向仅仅局限和停留在“纯美”这样一个层面上。在他看来,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写一些体现生活的精品文献给读者,那应该是很自然、很必要、很有价值的事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罗建辉对他的创作审美领域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努力扩大艺术反映对象的社会视域和生活含量,用他自己的话说,“企图培养一种读者健康完善的情感意识和心理意识”。应该说,这既是这位美的歌者坦诚心灵的吐露,也是他在艺术上的一种热心的追求。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反映在作品中就是贴近生活去写的乡土意识和乡土风韵。近几年来,他先后创作了如《牛祭》、《古沉船》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标志着罗建辉文学创作的成熟与老练。
罗建辉在文学上除了奋斗,还善于创新,受罗长江等前辈人物的指点,小罗又在文学批评领域一枝独秀。文学批评是一项艰苦的创作性劳动,对此并非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别的更艰巨的方面暂不去说,仅就阅读量而言,评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仅要看完他全部的被评作品,还有他其它的著述,以及有关资料,这就需要占去许多时间,倘若要评论许多的作家作品,他该看多少东西啊。对此罗建辉有他自己的理解: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人做不成的事。”这也是他文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近几年来,罗建辉在文学批评领域下了苦功,先后发篇了百余篇文学批评论文,对当今活跃在文坛的实力派作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检阅。小罗的文章不是那种呆板的鉴定,也不是简单的判断,而是注重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注重审美,注重内在艺术规律的把握。在文学批评的舞台上小罗能有如此美好的歌吟,我们不能不敬佩他的文学天赋与勤奋,正是这二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小罗这个饱满的文学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是一般青年人所不愿涉猎的,小罗恰恰相反,他在这一园地下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苦功,发表了几百首古典诗词,文学理论研究论文《论诗眼》还在全国获奖。他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传承着祖国古典文学的美好精粹,也在光大着中国历代文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唯美主义的理想与追求。我们期待着这位文学领域里美的歌者唱出更动听的歌,成为一名不被历史遗忘的人物。
罗建辉在走自己的路,对于他来说,亦如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龙长呤所说:“路正长,好光景应在后头呢。美的精神、信念与理想是作家‘心上的太阳’,愿这轮太阳照亮他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