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几乎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做贫困生。女大学生张宝娣就是我国近300万在校贫困大学生中优秀的一员。她从山东贫困农村曾经失学的一名孩子到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品学奖获得者、省特困优秀大学生、2006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前30强、全国优秀贫困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等,张宝娣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演绎和诠释着一种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光大,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和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吉大精神的熏陶与铸造,也就是当代中国贫困大学生直面人生、坚韧不拔、战胜苦难的顽强意志和优秀品格的彰显与升华。张宝娣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光大
上下五千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那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之源就是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精神。《周易》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健,就是强健,不衰竭,天道运行强健不怠,永不停息。生生不息的刚健本质昭示人们要像日月星辰一样积极向上,自信自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张宝娣就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表现出追求自身进步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永不言败、永不妥协的心理品质。尽管她一出生就身处逆境,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只能靠捡拾废品挣得学费,再加上病魔的袭击艰难困苦压得小宝娣几乎喘不过气来但她始终对生活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从不认命服输、得过且过、庸庸碌碌,她依靠自己的顽强,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失学儿童到军营女兵,再到优秀大学生,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张宝娣用积极昂扬的生活姿态,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积极开拓自己的人生新视野和新境界。
自强不息者首先就会立下雄心壮志。人生立志而后成事,立志于人意义重大,古今中外成大事者一致推崇立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志为气之帅;王勃主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轼则认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爱迪生则认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有坚强的意志。张宝娣就是用自己奋斗的经历诠释了“有志者”怎么样“事竟成”。她生于贫寒但立志读书,渴望用知识充实自己,改善环境,改变人生,读书的志向成了她顽强学习、坚韧生活的动力源。
“自强不息”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也是贫困大学生张宝娣败不馁、胜不骄、安不懈、险不惧,顽强进取、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造就了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成就了千古伟业,也激励着像张宝娣一样的千万个寒门学子,他们虽身处逆境却能励志自强,为理想刻苦学习、发奋成才。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样是我们当今大学校园里莘莘学子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文化主流和灵魂。
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和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吉首大学精神的熏陶与铸造
今天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们也不能依赖等待,也不能企求别人的救济与施舍,而要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尤其是肩负民族复兴、国家强盛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要以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为荣,为民族的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明确地对我们时代精神的内涵作了新的概括:“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张宝娣、洪战辉、高云鹏这样千百万普通的大学生,张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推动我们的社会日益进步。因而,知难而进、奋勇争先的优秀大学生是我们民族永不屈服的坚强脊梁。
另一方面,教育和培养了张宝娣的吉首大学,49年来坚持在经济文化贫穷落后的湘西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学校从诞生起就注定必须以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来战胜各种厄运和艰难,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兴衰、国家繁荣紧密相连,培养教育学生不以位卑而忘忧国,不以穷困而自毁弃,要以振兴民族、富强国家为己任。吉首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以“凤飞千仞、薪传八方”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同时,吉首大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发展历程,湘楚本土文化中坚韧、倔强、敢为人先的特质,以张宝娣为典型代表的吉大学子百折不挠、排除困难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知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努力向上、完善自我的开拓精神和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为贫困大学生挑战贫困、立志成才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可能。
“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精神让这所1958年创办时只有189名学生、23名老师,用木板车桐油灯办起来的大学,始终坚持办学以人为本,对于学校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的贫困大学生倾注了特别的关爱,组织实施了关爱贫困大学生的“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的“八心。”
工程,使吉首大学涌现出一批优秀贫困大学生,他们中有中央电视台“知识改变命运”公益片的主人公肖燕云同学,也有情动三湘、感动了清华、南开学子的张宝娣。
直面人生、坚韧不拔、战胜苦难的顽强意志和优秀品格的彰显与升华
张宝娣人生的第一课就是苦难。从呱呱坠地时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存之难,到长大过程中挑战疾病重新站立起来的生命之苦,再到继续求学的发展之困,很多时候,她挣扎在“我要生存”与“我要发展”的两难之中,要活下去就要外出抡铁锤砸石头、卖豆芽,要上学读书就必须夜以继日刻苦学习(也许会衣食无着落)。但是,苦难未能熄灭她心中的渴望,坎坷未能消沉她奋斗的雄心。张宝娣在种种苦难面前展现出了当代优秀大学生所具有的人格尊严,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激情,强健的生存意志和乐观的生存态度。她满怀希望,磨炼意志,驾驭人生。苦难——这人生的第一部教科书磨练了张宝娣顽强抗争的意志和毅力。
苦难,对于我们今天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也许是陌生的。我们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幼年、少年时代,他们较多地得到家庭的呵护、长辈的关心、学校社会的照顾,很少需要自己独自面对各种困难,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可意、浪漫而舒适的。但生活毕竟不是单调的平面,尤其是对于刚刚离开家门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大学校园不是毫无矛盾和困难的“桃花源”,不可能只有光明,没有阴暗;只有鲜花,没有严冬;只有坦途、没有坎坷;也许由于我们各自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的差异,困难有大有小,但是来自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难,每个大学生都会有的。生活是由光明和阴暗构成的统一体,成功与失败相随,苦难与幸福相伴,欢乐与忧伤共存。家庭的贫困,理想的破灭,爱情的失意,学习的挫折,身体的伤病,世态炎凉,人情的冷暖……。这些曲折和困境都可能成为我们生命的压力、前进的阻力,这时我们就要像张宝娣同学那样,在困难中不失希望,在阴暗中追求光明,在荆棘中看到鲜花,在苦涩困境中品尝搏击奋斗的甘美。而不是一旦遇到风浪、遭受挫折、面临困难,就因缺乏思想准备而震惊、不解,进而苦闷、忧郁、怨天尤人,或从此一蹶不振,消沉懒惰,甚至看破红尘,“告别”人生;或因而心怀不满,仇视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就是在充满风暴的大海上飞翔,只有迎风翱翔,才能将翅膀锤炼得刚强坚韧,而躲避,往往无法带来真正安全。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生存行为而言,搏击与抗争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是比逃避更勇敢明智的行为。在张宝娣的身上,正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点古今中外不乏例证,司马迁就写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同样地,苦难不仅是张宝娣人生的教科书,她从中获得启发,孕育理想,明确了人生的奋斗方向;苦难还是她成功的磨金石,砥砺她的意志,增长她的才干。就是在苦难接踵而来的惊涛骇浪中,张宝娣驾驭着人生航船激流勇进,并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了千万个同时代的大学生。
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让张宝娣产生了战胜苦难的巨大勇气,也孕育了她坚持到底的“韧”的精神。张宝娣一路走来,最让人感叹的就是她身上的那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力量。应该说,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大部分人还是曾经立下过志向的,但在生活中,或者因为遭遇挫折和磨难,或者因为害怕失败的打击,或者就是因为自己贪图眼前的安逸怕苦怕累怕负责,很多人半途而废以致前功尽弃,因而也就无法尽享成功的甘甜之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的力量就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顽强之力意志之力生命之力。
人类的进步常常是与苦难相伴的,人类社会也是在优秀分子对苦难自觉的担当中,穿越重重黑暗,奔向光明的。正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修炼品德的青年学生,一定可以从张宝娣、洪战辉这些身边的先进模范身上学到更多,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当代大学生光辉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