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祝方明校友答本网记者问

作者:胡必雄  来源:   时间:2007-07-12  点击:

 

    校友祝方明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书记、分工会主席。1984年-1988年在我校化学系就读;1996年获得中山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1年12月—2003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被聘为博士后和名誉副研究员。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主要从事聚烯烃优质材料与功能高分子、高性能聚烯烃基纳米复合材料、功能化聚物合成及自组装反应等研究方向。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在Macromolecules、Organometallics、Macromol. Chem. Phys.、J. Polym. Sci. Prat A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90多篇论文,其中录入SCI62篇、EI26篇;参编专著1部(英文)、译著一部;获得32项中国发明专利;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共承担1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9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月4日至7日,以中山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方明为团长的6人对口支援学术团来我校讲学。得知祝方明教授为我校化学专业84级校友,记者趁着讲演的空档对他进行了采访,以下为访谈内容实录:
    本网记者:祝教授您好!您离开母校吉首大学这么多年了,此次回到母校讲学,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校友祝方明:说实话,我刚进校门时,感觉很讶异,咱们现在的母校太漂亮了!母校的变化太大了!我们那时是在大田湾校区学习,等到1988年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才有机会到砂子坳校区这边来看一下,那时的生  化大楼正在修建,还未竣工,其它地方都是满目的黄土。
    本网记者:在母校学习期间,有没有发生过一些让您记忆非常深刻的事情?或者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结下的难以忘怀的情谊?
    校友祝方明:我是流着眼泪、失魂落魄地进入吉首大学的,这是真的。当时的母校各种条件有限,与我理想中的高等学府有很大的差距,刚开学的那段时间很消沉,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后来才慢慢地好转。我是来自湖南城步县的苗族人,学习基础并不是那么太好,但是这边的学习环境十分清静,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小。当时的我觉察出了自己很有潜力可挖,学习还算勤奋,后来成绩赶上来了,还经常能够拿到三好学生奖学金——100元高额奖学金啊!那时对我们来说可是一笔巨款了!在湘西呆久了,我逐渐发现,这里的老师敬业、同学淳朴,包括张有志校长、张永康教授、陈小原教授等在内的一大批专家和骨干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向他们这些同志致敬!
    本网记者:您在学术上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请问有什么密诀么?能否介绍一下成功的经验?
    校友祝方明:谈不上什么成功,我只不过是在这个“圈子”里在做了一些事情。我算是贫下中农出身的了,没有什么其它的天份,凭的就是“勤奋”二字。到了大学里,有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身上那种学习的冲劲、心态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了,能够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与错误并加以弥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上心。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勤奋”二字方可策马扬鞭,驱驰前行。
    本网记者:请问您近期的目标是什么?对未来是怎样规划的?
    校友祝方明:我近期的目标其实已经实现了——晋升为正教授,应该算是中山大学比较年轻的教授了。在读硕士期间,我在高分子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等到博士毕业时,我选择做了高校的教师。我一直都认为,当好一名教师是我的第一责任;第二责任则是把科研做好,我会把这两件事当做事业来做,将来也是如此。
    本网记者:对于母校吉首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在学术研究或毕业就业方面,您有什么样的一些建议或忠告?
    校友祝方明:如果是从事学术研究的话,首先要有自信。母校的本科教育是很不错的,师资、设备等在国内有优势。举个例子,中山大学一大批教师要承担很重的科研任务,那么在教学方面势必不能投入更多的心力;而母校的定位是教学型的大学,以科研促教学,学生受到知识的滋养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一个人唯有集中精力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母校老师的教学经验、敬业精神,母校的实验仪器设备等都毫不逊色于其它高校,因此我觉得你们非常地幸运,一定要好好地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把基础打牢,将来再深造。
    一个人要树大志,发展定位要高一些,读书不仅能提高自己,还能帮我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把目标定为做一个高层次的人才,找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有学术理想,就不要轻易地把自己“卖”给了社会,老想着将来就业的事情,学习的动力不会很大,我个人觉得这是比较苟且的。
    希望母校的学子能更多地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有极高的主动性,主动参与科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争取机会,争取能够展现自己的一些机会,不光是实验能做好,还要很好地用中、英文表达出来,表达得好,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学术交流能力要在平时学习中培养,要敢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母校吉首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我的表达能力得到了系统的训练,请你们记住,今后你们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表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此外,大学生个性的养成,团队精神的培养,包容心的厉练都是很重要的,有好的群众关系,才能够被集体的成员欢迎,才会有好的发展。
    本网记者:阔别了母校19年,此刻您最想对母校说的是什么?
    校友祝方明:19年是非常漫长的了,现在的校园已完全超出了我对母校所有的想象,实在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看了母校制作的专题片《使命》,深受感动和鼓舞!母校“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提得非常好,务实、精准,但我觉得这个理念应当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口号。虽然我们不说国际一流,但可以朝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努力。最后,祝愿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