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体育文化人的别样风采

作者:佚名  来源:   时间:2009-11-18  点击:

 

 

“台上的张老师神采飞扬,时快时慢的语速,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亮的眼睛放射出奇异的光芒,透出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睿智,一种令人振奋的激情。不断变换的手势,让我们更完全的沉浸在他的讲解中。”这是体育学院的学生吴龙飞对他的老师上课时所作的描述,如此细致的语言已将张老师的形象勾勒三分,而另外七分,就让笔者牵引你一道去领略吧。

 

  2000年,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此时的张天成老师正在青海师范大学任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大会上与我校体育学院与会人员结识,从老乡间的的话题延伸到学术间的讨论,最后,两人一拍即合,在向体育学院请示之后,学校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将张老师带到了吉大这片热土上,他便成为体育学院第一个硕士生老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直是张老师自我鞭策的准绳。千禧年之际,此时的吉首大学正值迅速发展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刚到我校的几年里,张老师已将自我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取得副教授资格,2005年被评为学校“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2006年被选为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被评为我校首届“十佳师德标兵”,2009年获“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一切的成绩像一座座路标一般刻录着他走过的轨迹。

 

  如何将那些好动的学生从操场吸引到课堂上,这通常是体育理论课老师颇费思量的。体育学院的领导在材料中不止一次这样提到“在课堂教学中,声音洪亮,精神饱满,语言生动,充满激情。”他就像一只超大马力的发动机,永不知疲倦。许多学生开始愿意上他的理论课,喜欢上了他的理论课。2003年至2009年张老师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共计58篇,其中15篇被评为优秀论文;2005年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体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理论知识、理论综合获全国第一名。于是,也有些同学开始用文字记录感受,就有了开头吴龙飞同学那样细致入微的描写。

 

  教学并不是他的全部工作,体育学院的同学和老师都知道,张老师在体育学院是“三栖”的,教学、科研、管理一把抓。当笔者问及他如此众多的事务,何以有这样的精力时,他意味深长地说道,“从2003年我院申报硕士点开始,我从未间断过参与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上,近5年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均在400学时以上,还要协助院领导做好管理,有时候,的确感觉到累。”说到这,笔者发现张老师未过半百,已略显沧桑,“但是,作为体育学院的一份子,应该要为其发展尽一份力,院领导如此信任你,你应该责无旁贷,尽自己所能,学院要发展,这些事总有人要做。”

 

   2002年以来,张老师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各一项。2008年获吉首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各类学术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7篇(CSSCI),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并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出版专著《西部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一书。张老师用这句话诠释这些成绩,“当然,你付出越多,回报也会越多,吉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自我能力得到了锻炼。”

 

    作为院长助理,张老师是学院的“大管家”。硕士点的申报、论证,博士点建设的申报、论证及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民族传统体育学》本科专业的申报,等等,那些工作都少不了张老师的忙碌。

 

  “三栖”的老师一定是将责任扛在肩上的老师,一定是拥有非凡毅力的老师。张老师告诉了笔者两个感悟,在教学上要有认真的态度,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科研上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因为“三栖”身份,张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可他也不乏为人夫为人父的铮骨柔情,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呆在家中陪伴妻子与儿子。张老师这样对笔者说,“在学院有着自己的责任,在家中,我也要承担起丈夫、父亲的责任。妻子身体不好,煮饭、洗菜、拖地等家务就要多做点,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为儿子辅导功课、教育他做人做事,这些都是我的责任所在。”这一番话,也深深感动了笔者。

 

    张老师用近十年的青春年华诠释了一个体育文化人的别样风采,我们愿他在吉大这片热土上更上一层楼。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