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杨庭硕:潜心研修甘于奉献

作者:谭卫华  来源:   时间:2009-11-27  点击:

 

 

杨庭硕,男,1943年生,硕士。 19791982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31989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任教;19891992贵州民族学院社会学系任教;19921999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学研究,1998年获民族学研究员职称;1999至今,在我校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任职。

 

    凡熟悉杨庭硕教授的人,都对他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师、为人,他都堪称表率。自从2004年学校民族学获得硕士培养资格以来,他先后指导过硕士生13名。其它院系的青年老师和学生也都慕名来找他指导,他们无不对他严谨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留有深刻印象。

 

    杨庭硕教授勇于理论探索,注重民族学研究方法实践。十年来,他作为民族学界的资深教授,与学科团队成员共同探索,逐步地形成了学校民族学的研究框架和学术理论。他在继承老师江应梁先生的考古学、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终端验证”的多学科互证的研究方法。这套研究办法可以把复杂的研究过程简化,把不同学科研究的结论在终点上进行比较,使不同学科的同仁相互接纳与认同,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结论的科学化。

 

    杨庭硕教授在国内率先从事生态民族学研究,先后出版了《生态人类学导论》和《人类的根基》,系统地阐述了生态人类学的学科体系,提出了文化的生物性适应与社会性适应,对生物制衡与文化制衡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文化的自组织观念出发,力图探索文化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此来指导当今的生态建设与生态灾变的救治。

 

    杨庭硕教授还致力于历史人类学研究,先后主编了“百苗图研究”丛书和“历史人类学文献典籍研究”丛书。他认为留存于今的每一本历史文献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志,我们今天虽然无法重复历史,但可以通过以人类学的方法走进历史现场,通过对文化流变的探讨,不仅可以复原特定文献所载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更能为当今的文化事实找到流变的轨迹。

 

    杨庭硕教授在注重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田野调查,从1986年在国内首次组织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以来,他带领学生和青年老师先后到内蒙古、宁夏、四川、贵州、湖南、广西等省进行田野调查。他总是身体力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染了调查组的每一个人。虽然他视力不好,但他从不放弃调查的每一个细节。每到一村一寨,他都认真向乡民请教,把乡民当作自己的老师。人们说他“过耳不忘”,其实他遇到任何问题都在思考,都在聆听别人的意见,都在进行事物的内在联系深层的思考。

 

    如今,杨庭硕老师已经是民族学界的一位元老。多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高校文科文摘》全文转载、摘登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复印;撰写科研成果报告20余件;出版专著8部,主编“百苗图研究丛书”与 “历史民族志研究丛书”;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利用文化制衡作用控制水土流失的可行性研究”和美国福特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各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发掘、传承、推广及利用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曾到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进行讲学,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默默无闻,厚德载物;甘于奉献,潜心研修。杨庭硕老师就是这么一位敬业、乐业的教师。从杨庭硕老师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学校民族学的希望,更能够看到学校辉煌灿烂的明天。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