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有幸成为吉首大学首届研究生,并有幸成为郑英杰教授的开门弟子。我即是他的学生,也是和他在图书馆共事近10年的同事,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领悟到了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
常言道:“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而郑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人生在世,情、意二字”。人活在世上,要重情重义。我们湘西人就是重情重义的。郑老师在他《湘西伦理文化论》一书中,谈到了湘西人具有重情重义的人文精神。从他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作为湘西人的影子。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论是他的学生,还是他的同事,不论是单位内的,还是单位外的,只要有需要他帮忙的,他都尽力相助。某位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生活困难,但他自强不息,考上了博士,因欠交学费拿不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影响博士的录取深造。老师得知这一消息后,四处奔走,最后终于有了好结果,而郑老师却从不声张。
老师谦和低调,即有道家的风范,不计名利,又具有儒家的风度,敢于担当。他时常告诉我们,文学大师沈从文是我们湘西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教育我们要向大师学习,学习沈从文先生谦和低调、为而不有的精神。
老师搞科研、做学问倡导五项原则:一是要有世界的眼光,二是要有时代的精神,三是要有民族的特色,四是要有实践的品格,五是要有历史的厚重。这五项原则很有见地,指出了做学问的真谛。
老师酷爱读书。他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读书是他人生的乐趣。老师身兼管理、教学、科研、指导硕士多项职责,一年四季都很忙。2006年,正值学校“迎国检”和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十一”开馆,作为图书馆馆长和博物馆馆长的他,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挤时间读书、做科研。这一年,他除了阅读大量的学术论文以外,还读了24本书;一年共读了1000多万字的资料,做了6大本读书笔记和7本论文资料集。只要有外出的机会,他总要到书店逛逛。他要求我们平时注意多收集资料,还常常复印论文资料给我们。从教27年,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可谓“桃李遍天下”。他乐于写书,有着如火的创作激情,现已独著、编著6本专著。他还计划写《湘西文化三部曲》、《沈从文伦理思想论》等专著。
老师治学严谨,在著述中,为了慎重起见,也曾请教过杨庭硕教授以及他的老师——伦理学界著名专家唐凯麟教授等,从而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在指导学生的学术论文和课题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宏观到微观,从选题、行文的逻辑结构到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他都一一批改把关,直到他满意为止。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在他的耐心指导下,七易其稿,在毕业答辩时,被学校伦理学硕士点评为优秀论文,并得到了唐凯麟教授的肯定。今年我主持的课题“图书馆与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又获国家社科课题立项,这都得益于郑老师的悉心指导。郑老师指导的近三届毕业的六名研究生中,已有覃元和彭东琳先后考上博士,我、覃元与苏胜平被学校评为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党员和优秀毕业生。同时,他还耐心指导图书馆同事们的科研论文。他自从调到图书馆工作以来,就狠抓科研工作,使图书馆具有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较强的学术团队,自2002年以来图书馆已获6项国家级课题立项。
为了探索真理,开拓创新,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和同事深入土家苗寨进行田野调查,几乎跑遍了湘鄂渝黔边的山山水水。他说只有进行田野调查,才能发现活态文化,才有资料的原创性,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找到解决理论问题的具体实践途径。我跟导师一起参加了沅陵七甲坪傩文化节、凤凰苗区的赶鬼、还傩愿等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深入民间不怕吃苦的那份执着精神。
在做事方面,他要求学生象邹韬奋先生在《经历》中所说的“我们做事要做得别人少不了你。”他还时常教导我们做到人生“四不怕”,即“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不怕麻烦、不怕吃亏”。尽管他已60有余,但他的一言一行,一笑一歌,都使我们感受到他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时时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