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省第三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分论坛在我校圆满落幕。此次论坛不仅属于本届研究生论坛的唯一文科论坛,更是开坛以来的第一个文科论坛。众所周知,创新论坛的承办必须经过严格的申办、评审、答辩以及专家投票等程序,我校为什么能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创新论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活动,成功举办的意义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此次论坛的学术负责人、校哲学研究所所长易小明教授。
“论坛是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省教育厅、学位办联合主办的研究生创新论坛由此应运而生。
我校哲学研究所以省重点研究基地“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为平台,以“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为主题,申报并成功获得了主办湖南省第三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分论坛的资格。本次论坛下设“文化差异与种际和谐”、“文化差异与族际和谐”、“文化差异与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差异与全球化”四个专题。在为期两天活动中,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如邀请了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组织三个分学术论坛,优秀论文获得者在分学术论坛上自由进行学术交流,有专家对与会论文做出精彩点评;还将举行系列学术报告。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来自省内外高校和我校的110余名研究生代表。
那么,举办创新论坛的意义在哪里?作为导师代表的易小明教授在创新论坛的开幕式上,曾有这样一段鲜明的论述:“创新论坛为我省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对于激发研究生钻研学术的热情、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优秀知识成果的交流,而且在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感以及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
“举办论坛我们很有底气”
省学位办有明确规定,承办创新论坛,除了组织后勤等方面务必做到有条不紊,承办单位本身具有雄厚的学科软实力是必要条件。位于湘西边远地区的我校,究竟拿什么和省内其他高校,特别是长株潭地区高校竞争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作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湖南省学科带头人,留德归来学者、湖南省首届青年社会科学家的易小明教授却一脸笑意,“我们学校其实在某些学术领域极富造诣,甚至取得全国领先地位,比如差异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所以我们举办论坛是有底气的。”
据他介绍,我校伦理学学科始建于199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哲学研究所目前建有两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一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二是湖南省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差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该所目前有教授7人,副教授5人,博士11人,近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50多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共计研究经费300多万元。曾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著名专家30余人次来校讲学,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伟平教授、李存山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等为特聘教授。
“这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地处湘西地区等系列原因,一直以来,我校哲学类研究生生源不尽如人意,“除了享受西部政策,本身就矮人一截之外,更多的还是调剂生,甚至根本就没有学术基础。”谈及所里的生源问题,易小明教授如此直言不讳。
“但是,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供职高校和政府部门,竞争力丝毫不亚于其他高校!”说到毕业的弟子,易小明教授满面春风,颇为得意地揭秘哲学研究所的特色培养方式,“我们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哲学研究所坚持每周周一晚上举行学术沙龙活动,七年来风雨无阻。在自由的学术氛围内让思想不断碰撞交流,这对于提升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所研究生毕业时思维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就业状况很好。试想想,一个有较高思维水平的研究生,又怎么会就不到业呢?”
在采访途中,路过哲学所的研究生教室,记者无意间瞥见一群研究生正和老师进行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望着室内的莘莘学子,听到此次创新论坛举办后的如潮好评,回想着易小明教授对论坛“这只是一个开始”的评价和伦理学学科明年争取上省重点学科和博士点的规划,记者想,有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研究生学子,有这样一群极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在这样一种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下,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