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杜克大学的学术团队与学术研究

作者:历史与文…  来源:   时间:2012-12-04  点击:

  

    我刚到杜克大学时,去图书馆咨询如何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一位华裔(对国内的学科建设情况比较熟悉)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在美国在杜克是没有所谓的“学科”,更没有什么学科建设,只有学科门类,所需要的资料分在学科门类下面。人类学则被分到人文学科当中。在这里集聚了人类学的杂志、人类学的学术专著、人类学学会 (美国著名的学会就是北美人类学学会和北美亚洲论坛,这两个学会每年都要举行北美范围内的学者研究成果交流会,在这里可以看到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图书馆里有各个学科的资料,并有专家负责该学科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还有信息发布,通过预约接受老师和学生的咨询服务。


  至于从事学科研究,则是教授们的研究兴趣使然。在教授的引导下,他的一群助手、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就以他拟定的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如果这位教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并能够开创出新的研究领域,包括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和实践方式,积淀出丰富的成果,被学界所认同,这就有可能产生出新的学派。因为,在美国做学问,不是必须的,完全是凭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在驱动。对学问没有兴趣与爱好的人,可以去当商人、可以去当政治家,也可以去做慈善事业,还可以去旅游,等等。总之,做学问绝不一个“饭碗”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互之间,没有竞争力,更不会相互抄袭。

  但有一点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学术的传承关系,也即是师承关系也是十分讲究的。学者在举行其学术报告时,在其学术演讲的开初总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介绍自己的学术师承关系,或者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因为任何学术,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这样的介绍,不仅是感谢恩师,更在与让参加讨论的学者知晓其学术背景,以便有更多的对话基础。有时在学者的讲座一个月甚至更早以前,就需要对该学者的学术背景在广告或通知中进行介绍,让有兴趣的学者去了解演讲者的学术历程,以便在面对面的交流时,有更多的学术话语参与学术研讨。其实,这样的规范,不仅给演讲者自信,也希望在演讲中获得挑战。如果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学术背景,是得不到学界认同的。但这在国内,由于学术与权力相粘连,有时权力可以凌驾在学术之上,其学术成长历程与目前从事的研究或行当风马牛不相及,在权力的驱动下而标榜自己乃是“专家型的官员”或者“官员型的专家”。难怪,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学者太多了,也太容易了,但就是没有太多的学术思想,没有基本可以被学术界所关注的成果。


  当然,这样的师承关系介绍,并不意味着就是全盘地继承老师的学术成果,这里既有延续和拓展老师的研究领域,也有修补老师的研究领域,还有部分地否定或批评老师的研究领域,总之,就是需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重复老师或同事的成果。如果不是自己创新的成果,也不会拿去参加会议的。这里的创新,也许是一个方法,也许是一份资料,也许是一个结论。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术的追随者,都在进行这样的学术创新活动,一旦这样创新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将这一研究领域的整合出学术流派的研究范式,包括研究领域的学术话语(学术词汇)、核心理论、基本框架和实践路径。而一旦这样研究范式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并在学界得以借鉴,一个学术流派就脱颖而出了。


  独木不成林,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取。学术流派需要有导师,但绝不是导师一个光杆司令。一个导师有一群助手,包括助教、博士生、博士后,甚至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访问学者,这些助手都有明确的任务,既要参与学术讨论,还要负责导师项目的资料查阅;既要负责改学生的作业与论文,还要负责分发各类学术资料;既要负责组织学术会议,还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学术团队就是一个“学术生命体”。这绝不是国内高校一到学科或者研究基地或者学位点或者研究项目需要时,就在寻找“拉郎配”。这样的“拉郎配”是在强奸民意。即使你不愿意,但学校的意志(需要)而勉为其难地进行“拉郎配”。有时甚至平时没有一点学术交流,其研究领域也不相干,既没有交叉,也没有可以延伸的研究成果,只要你有“成果”(论文、专著、项目等),都会被强奸了。而更有甚者,在国内的高校,有的还有学术“借鸡生蛋”的做法。就是借用外地学者的声誉,来打肿脸充胖子。那些被借的“鸡”,其实从来就不参与团队的学术活动,很多是利用自己的“声音(资历)”在获得学科的经费而已。更麻烦的是这些所借的“鸡”,在所借的单位不能生蛋,即使偶有生蛋,也多是寡蛋,在单位需要时由于不是单位的科研人员而不能用。于是,在这里也许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了。这也是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所不理解中国国情的。


  学术是靠积淀的,绝不是靠“拉郎配”,更不是靠“借鸡生蛋”而来的。一个高校,一个科研院所,没有“学术生命体”的形成,即使在申报的各类材料中显示了“学术成果”,显示了“学术团队”。这其实是自欺欺人的。一团乌合之众,会有学术生命吗?除了利益的争夺外,难有学术的创新,抑或是个人狭隘的荣誉也是风雨飘摇,经不起风雨的一击。


  一所高校的生命在于学术,高校的学术在于团队,一个学术团队需要有学术领袖,在学术领袖下更需要有各级学术成员。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而来,是在全面系统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中,不断地批评与反思、整合与连接中找到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在这样的学术批评中,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不断地印证,不断地实践,去发现问题,去修正前人之失误,去发现前人之盲点,去积累前人未及的资料,去开创前人未实践之路径,然后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这是学术之生命,也是学术生命体之使命。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