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是武陵山片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办学60年来,吉首大学坚持“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中,构建了创建引领有“方向”、宣传教育有“氛围”、凝聚合力有“机制”、实践活动有“载体”、权益保障有“制度”、健康成长有“动力”、社会服务有“贡献”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建体系,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并成为国家民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点建设高校。
高度重视 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直是吉首大学办学以来不变的使命。学校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办学经验和坚持科学论证,凝练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将吉首大学办成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提出了“立足大湘西、辐射大边区、服务大武陵”的服务面向定位。在办学顶层设计上真正将办学使命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度融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征。为此,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制定了长远规划,出台了创建方案,实施“党委领导、部门组织、基层创建、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健全了检查考核、条件保障、激励表彰等工作制度,形成了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
吉首大学针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三多”(族别多、人数多、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多)的客观实际,紧紧围绕“坚定方向、促进融合、差异培养、真情关怀、守住底线”20字方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学校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学工部,成员由具有民族教育管理经验的老师和学生组成,还专门从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中选聘了3名优秀学生留校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奋力推进。
创新驱动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载体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各族师生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各类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紧扣活动主题,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青春榜样面对面”、“与信仰对话”、“立德修身•教育为本”、“情系脱贫攻坚”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二是抓住重要节点,开展 “红五月”系列活动、革命红色电影展播、“国旗下话成长”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民族文化进校园、主题征文演讲等文化活动。三是依托主题团日、理论学习社团和新媒体等线上线下阵地平台,组织各民族学生学习党的政策知识,构建校、院、社团三位一体的青马工程培训工作格局。四是利用寒暑假,每年组织万名师生深入武陵山区,用实际行动为百姓送关怀、做服务、搞调研,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五是着力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问道”和“立人读书沙龙”被列为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项目。
图为学校举办2018年民族文化艺术节 钟兆铭摄
学校连续多年组织万名师生,克服山区交通不便、食宿简陋和暑期天气炎热等困难,深入武陵山区腹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专家调研、关爱特殊人群、文化传承与保护、精准扶贫、教育帮扶、政策宣讲、医疗卫生服务、生态保护服务、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两次被团中央评为“镜头中的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组织单位;七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奖”;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
典型塑造 取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成效
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开展评选全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并予以表彰,充分肯定其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优异成绩和典型示范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了“孝心大学生”、“校园之星”、“芙蓉学子”“青春榜样面对面”等一系列典型评选活动,通过“榜样就在身边”事迹报告会,激励各民族学生奋发成才。此类“明星工程”的建设鼓励广大少数民族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努力、成长成才,涌现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本.拉登(现更名为本.拉力)、“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田晶晶、殷沙漫、石静咏诗,“2015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之一的阿布力克木,等等。
图为学校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颁奖晚会 钟兆铭摄
学校致力于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生活帮扶,将温暖传递给各民族学生。在经济帮扶上,学校设立了诸多奖助学基金,为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基本生活经济问题。同时,激励学子专注学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在学业和心理上,吉首大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在各学院设点,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温暖的爱心帮扶。书记、校长带头,定期开展节日慰问、困难问需、家访问情等关爱活动,深得少数民族学生感动和赞誉。此外,吉首大学医学院学生在湘西州人民医院进行志愿服务,其中,部分为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为解决其用餐问题,吉首大学民族食堂秉承“一家人”理念,每日坚持“送餐服务”,为少数民族学生带来家的关怀。
因材施教 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形式
吉首大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好课堂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思想和知识,融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点加强了“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六观”的教育。将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开设了民族知识等十余门通识选修课。探索并建立了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考评体系,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做出调整,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和基础教育的差异性。
学校充分发挥了在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承担“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等一批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项目,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学校还邀请田隆信、彭继龙、石顺民、吴腊保、张明松、龙菊献、吴冬花等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和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新途径;学校还打造了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武陵山生物科学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生态民族学博物馆、吉首大学校史馆6个文化场馆构成的“湘西民族文化博览园”,给予学生全方位民族文化的熏陶,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服务社会 致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贡献
学校已成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办学60年来,为民族地区先后培养全日制各类高级专门人才20余万人;继续教育累计为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数十万急需的实用人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共培养近2万学生(新疆、西藏两籍学生1500多名);湖南教育援疆重点项目已培训12期373名双语骨干教师;为西部计划项目选拔240名志愿者(少数民族117人)到基层服务。
学校已成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智库”。学校发挥各类科研平台功能,多年来80%以上的科研课题是立足服务于大湘西地区和武陵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关于推进我省精准扶贫的若干建议》入编《决策参考•智库成果专报》;土司文化研究为老司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理论基础,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记功;在湖南省率先成立了“吉首大学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学校探索总结的“三带”理论成果应用于大湘西地区,使近百万农民脱贫致富;“米良一号”猕猴桃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帮助湘西20余万农民摆脱贫困;湘西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已孵化出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使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学校已成为多民族高校团结进步创建的“示范”。学校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中,坚持创建工作与办学使命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坚持创建工作与常规工作紧密结合,坚持学校统筹协调和基层单位自主创新紧密结合,坚持校内创建和校外创建紧密结合,建立了“党委领导、部门组织、基层创建、全员参与”的创建机制,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成为湖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和教育援藏援疆项目实施办公室单位,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学校已成为驻村帮扶贫困村脱贫的“样本”。学校开展驻村自2015年来,帮助吉首市联团村、榔木村实现脱贫,成为省、州、市驻村帮扶优秀示范单位。目前,正在开展新一轮驻村帮扶保靖县新码村工作。在“校校结对帮扶”中,学校帮扶古丈县山枣学校评为“全省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中小学校工作先进单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吉首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吉首大学在长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中,在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和少数民族干部、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振兴民族教育、提供民族理论研究与民族政策咨询等方面做出了示范,取得了一定成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报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三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武陵大地处处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