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脱贫攻坚路上的吉大色彩

作者:​罗惠缙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1-03-19  点击: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八年的坚持与坚守、实践与努力,为世界的反贫困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精神。作为千千万万个中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单位之一的吉首大学,在中国的减贫事业上呈现了独特的吉大色彩。


与生俱来为民族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履职


1957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吉首大学为湖南省第一所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以来,学校就与生俱来地担负着为千年贫困的湘西地区脱贫致富、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文明团结与社会进步的职责。1958年湘西州人委筹建吉首大学的决议指出,“根据目前需要,这所大学(注:即吉首大学)先设立工业、教育等系,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再全面培养各项建设的社会主义人”吉首大学正是遵照建校初心,用60余年的专心与执著,为湘西州提供了75.5%的中学教师,46.9%的医疗卫生人员,45%的行政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45.4 %的州处级干部;与此同时,学校还利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与民族相关的区域经济、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文学、文化创意产业、“三带”理论等,推动了大湘西及武陵山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正因如此,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盛赞。


大扶贫与精扶贫


职责与使命容不得懈怠,在“精准扶贫”提出之前,吉首大学就凝练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并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作是吉首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在人才扶贫、智力扶贫开花结果的同时,上世纪80年代初培育的“米良一号”猕猴桃,本世纪初的椪柑醋、杜仲研究与开发,带动了武陵山区几十万人的脱贫致富。这种大扶贫理念促进了大湘西地区的发展,也促成了吉首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办学特色,赢得了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的肯定。自2015年4月,吉首市矮寨镇联团村被确定为吉首大学对口帮扶单位后,学校开始了精扶贫的阶段,学校组织编写《干部驻村帮扶实务参考》,对口支援古丈县山枣乡九年制学校,2018年帮扶保靖县新码村,连续发布4部《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申报“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特色专业智库、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立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武陵山区发展研究院、吉首大学“十八洞”乡村振兴学院等机构学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作在田野上的精扶贫,既有实践成果,也有理论总结2016年时任校长白晋湘教授在第七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场报告会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把握好扶贫工作的“五精准”:贫困根源精准——“找贫灶”;科学研究精准——“把贫脉”;教育培训精准——“斩贫根”;智力输出精准——“铲贫壤”;理论对策精准——“变药方”。该报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吉首大学的扶贫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既不好高鹜远,也不空谈冒进。学校在遵照党中央、湖南省、湘西州脱贫攻坚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扶贫村的实际情形,制定扶贫计划,派驻工作队,投入和整合资金,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组织等建设,承担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湖南省等委托的贫困县退出国家第三方评估、东西部协作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扶贫干部培训,组织师生开展“千村调研计划”等,使得吉首大学的扶贫工作落地生效2016年,联团村被湘西州评为“脱贫攻坚先进村”2015-2016年,吉首大学连续在全省驻村帮扶工作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等级。2018年底,新码村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中“整村出列”,驻村工作队在保靖县驻村扶贫工作考核评估中荣获特等奖。2019年,驻村工作队荣获保靖县“驻村扶贫先进工作队一等奖”,新码村获“脱贫攻坚先进村”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将脱贫攻坚精神概括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吉首大学师生员工60余年的履职,大扶贫与精扶贫的结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诚,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