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作者:桑旭红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4-03-21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任务,必须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打通现代化新道路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新时代和历史新阶段。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这一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具有“自主性”“超越性”的现代化道路,是在吸取人类一切有益成果基础上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特征显著区别于、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统领。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起点上,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加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共同富裕的旗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共同富裕为导向,解决现代化难题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解决民生重点问题。马克思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共同富裕”一词最早是由毛泽东首次提出。邓小平指出,如果一部分人生活先变得更好,就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带动其他地区的人们向他们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了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现阶段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实现共同富裕要立足中国国情、顺应人民意愿,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努力探索中国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稳固国家发展大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种制度特征和显著优势,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制度优势,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



共同富裕为引领,实现现代化的新探索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点是在稳中求进中促进共同富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架构中,当前我们正处于“关键时期”的历史方位。在全国层面,既不能把未来的战略目标“当前化”,也不能将当前的战略目标“未来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件大事,既是一个“等不得”的问题,也是一个“急不得”的问题,而要分阶段长期推进,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推进策略,体现出不同阶段、不同国力、不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下的政策配置特征。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本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内生特点,把绿色作为普遍形态,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根本目的,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调控有力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键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向边远地区、边境地区的通达深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切实做到既要物质富裕,又要精神富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桑旭红,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