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以研促教,契合互动,凸显特色

作者:未知  来源:   时间:2006-10-26  点击:

如何以科研优势来助推历史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以期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历史与文化学院全体教师近三年来一直在共同思考的问题。尽管探索仍在继续,但在不算太短的过程和共同的努力之后,我们获得一些自己的理解。
     发挥优势,统一认识,寻找学科与专业的契合点
     我院民族学是省教育厅于1998年确定的15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科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学术队伍中有6位教授,6位副教授;有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在学科研究上,已经形成族际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和法人类学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以民族学为主导的,以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艺术、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宗教等学科为主干的学科群,成为国内民族学界一支新兴的力量。2002年我校被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小组和湖南省委宣传部列为湖南省民族学研究基地。2003年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
     为将学科研究上的优势转化为专业教学上的助推力量,学院近三年来前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四次研讨,主题只有一个——在我院院所合一的现行体制和条件下,在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与历史专业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如何建立一个契合点,之后,又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互动。经过讨论后,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学科建设与科研一定要融合本科专业教学,利用学科研究的既有优势,在促动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亦推动科研自身的进步。这是一个互动双赢的机制。认识上获得统一,意味着观念的障碍已然清除。为了获得如期的结果,大家都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充分发挥我院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优势,教授、副教授、博士应充当本科专业课堂教学的主力军。
     第二,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学科与历史学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建立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体系。
     第三,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的多学科多方向的立体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训练。
     第四,融人类学、社会学学科方法论入历史学学科学习和研究中,为学生敞开一个全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视野,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第五,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课堂教学与田野工作相结合。
     第六,教师的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与其所承担的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
     以科研优势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突出自身特色
     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立足于中国南方或西南民族地区尤其是湖南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传统科学技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获取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地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地方文献、服饰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突出了自己的科研特色,从而奠定了学科研究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学术界的学术地位。这就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色和课程体系特色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因此,根据自身科研优势,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成为教学与科研整合的逻辑思路。我们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打破原来课程设置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和调整,先后为2002、2003、2004、2005级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民族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湖南地方少数民族史》、《中国民族志》、《民族调查理论与方法》、《民族宗教》、《民族歌舞》、《影视人类学》、《生态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学》《民俗学》《民族文献研究与整理》、《历史人类学》、《人类学思想史》、《族群与社区发展》、《应用人类学》、《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等课程,并进行具有特色的教材建设(后详),这些课程的开设和教材建设,在我省历史专业本科教学中是第一次。在培养具有综合性知识的人才、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以科研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专业实践教学
     (1)、“请进来”。人才培养既是专业教学又是学科建设与研究的重要内容。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学科建设与研究,优化组合原有的科研工作人员,团聚有志于教学与研究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类学术报告、研讨会、田野调查等形式,在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与业务水平的同时,亦深化和具化课堂的理论知识教学。自2004年6月迄今,历史与文化学院先后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为我院学生和教师举办了23次历史•文化与田野的学术专题讲座。此举对我院教师而言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收获:拓宽了理论视野;转变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隔离的误识;促发对科研与教学结合的深层思考;增加了与校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
     (2)、“走出去”。学生能走出课堂、适应社会,是我们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为此,利用为学科研究建立起来的田野工作点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田野基地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研究基础,也是我院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撑。在少数民族地区贵州天柱潘寨村,湖南永顺老司城、双凤、青龙村、龙山坡脚乡、里耶镇,沅陵县民宗局,通道县阳烂村建立了专业与学科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点。在每年5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以及每年暑假,学院均将组织学生深入这些工作点进行调查和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实现三个结合:社会实践调查工作与课程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指导教师科研方向科研课题相结合(如“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利用文化制衡作用控制水土流失的可行性研究”、“《百苗图》研究”、“抑制宗族势力,巩固村民自治成效实施方案研究”、“多民族混居区域权力样态及权力司法保障研究”等国家课题);与工作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这一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转换,从过去的由老师在课堂上宣讲,转为大家一起走向社会,走向田野,与老师一道在田野中进行学习、观察、记录、思索,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观察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时代使命感。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学生们从自己的视角,建立他们对乡村社会的初步认识,写出了《阳烂村调查》、《司城村调查》和《潘寨调查》等报告。此外,利用学生的知识资源,对田野工作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引导和帮助,组织少数民族社区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认识,在发展中有效地保存其民族文化,发掘民间地方性知识,在保存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对民间传统工艺品和传统食品进行分类与提升,开发民族独特产品,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其生存质量。
     以科研为支撑,提升专业教学内涵和办学层次
     科研成果既是学科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标志,又是我院专业教学的重要支撑。课程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教师理论内涵、知识基础和结构、方法论等方面的综合提高,因而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们在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同时,亦结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将科研成果融进课堂教学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铺垫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一个重要的表现是自显特色的教材建设。结合科研和教学,我院先后组织教师撰著并公开出版了《族际关系论》、《湖南地方少数民族史》、《人类学发展引论》、《民族文化与生境》、《民族学调查通论》、《旅游学概论》等一批教材。另外,从本科层次的教学进入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学这一重要提升,是我院专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除了专业自身的多年办学积淀外,科研队伍、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知识基础、跨学科知识结构等因素为这一转折的完成及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关键的支撑。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