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创新贫困生工作思路提高贫困生能力

作者:戴林富&nbsp;&nbsp;孟昭武&nbsp;&nbsp;田筱鸿&nbsp;&nbsp;张维红</td><br/>  来源:   时间:2006-11-02  点击:
    贫困生问题是当前大学校园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温家宝、黄菊、李长春、陈至立等领导就贫困生工作均作出过重要批示。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建设和谐校园,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吉首大学是办在湖南西部民族地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老少边山穷”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形象写照。老——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少——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边——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山——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穷——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学校的主要生源地为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和周边贫困地区。因而学校贫困生面广、量大和贫困程度较深,贫困生一直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0%左右,特困生占学生总数20%左右。贫困生、特困生的比例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吉首大学的贫困生问题作为高校中比较突出的典型,曾引起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专题报道过我校特困生肖燕云与姐姐抓阄,由一根稻草决定命运的心酸故事,大型纪录片《知识改变命运》摄制组曾来校现场拍摄过我校贫困生情况。如何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增强其生存与创业能力是吉首大学办学过程中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讲政治的高度创新贫困生工作思路和机制,认真解决贫困生问题,确保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学习有动力,心理无障碍。
    一、真心关爱贫困生,创新贫困生工作思路和机制
    吉首大学贫困生工作起步早,早在1997年初,学校党委就做出了建立扶贫助学金的决定,通过10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且行之有效的贫困生工作之路。
    (一)确立了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
    贫困生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困难,由此而引发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等系列问题。但仅仅实施对贫困生的经济救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法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贫困生救助工作中,我们从单纯的经济救助逐步转向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济救助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形成了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资助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坚持关爱与激励相结合,以激发贫困生内在动力为重点;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着力构建贫困生资助和能力建设体系;坚持解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学习有动力,心理无障碍,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贫困生工作体系
    1、健全了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
    学校成立了贫困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和主管财务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学生工作部、国家助学贷款中心、团委、财务处等职能部门及各学院党总支负责人为成员。学院相应成立贫困生工作班子,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具体实施、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与各学院各负其责、各渠道协同配合、各环节紧密配合的工作体系。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助学帮困网络。
    2、健全了贫困生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
学校先后出台了《中共吉首大学委员会关于建立扶贫助学金的决定》《吉首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生工作的若干意见》《吉首大学贫困生资助管理办法》《吉首大学贫困生科技创新基金课题管理办法》《吉首大学贫困生科技创新课题导师制管理规定》《吉首大学贫困生能力建设战略规划》等文件,贫困生工作制度完善,保障有力。
    3、健全了贫困生工作的奖励资助体系
    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学生欠费多的情况下,每年将应收学费的12%作为学生经费足额拨付到位。在校内设立了非师范专业奖学金、师范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校园之星”奖学金等10余种奖学金,奖励覆盖面达学生总数的43%。学校教职工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挤出资金捐助扶贫助学金。在学校所在地贫困、学校知名度不高、社会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学校极力争取社会资源,先后在校内设立了“冠代奖学金”“光彩助学金”“荣昌奋斗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长沙慈善总会助学金”“深圳徐森先生助学金”等近10种社会奖助学金。学校还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临时性资助,开展对口帮助。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帮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贫困生的奖励资助体系。
    4、健全了贫困生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着眼于贫困生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激励机制的杠杆作用,把对贫困生的经济救助与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出台了《吉首大学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办法》《吉首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及学生科研课题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评价等评价办法,贫困生的奖励、资助及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和结题评价体系完善,管理规范。
    5、建立了贫困生综合信息数据库
    贫困生信息数据库的在库贫困生已达1924名,每年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库。为党委、行政对贫困生工作决策及学校贫困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翔实和准确的数据,为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人员的选拔,贫困生各项评优、助学金发放等提供了方便。
    二、实施“八心”工程和贫困生能力建设工程,促进贫困生成才
    (一)组织实施关爱贫困生的“八心”工程
    1、“信心”工程  学校组织编写出版了《风飞千仞——吉首大学精神与形象阐释》和《景色人生》等,作为教育学生的特色教材,用学校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和优秀校友奋斗成长事迹激励引导贫困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2、“诚心”工程  针对现实社会中屡屡出现的不讲信誉、道德缺失现象,学校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争做诚信大学生”“致毕业生一封信”等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全面提升诚信水平。
    3、“爱心”工程  早在1997年学校就设立扶贫助学金。当年全校教职工为贫困生捐款近30万元,近两年离退休老同志为贫困生捐款16500余元。同时,学校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吉首大学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育人意识,关爱贫困生的健康成才。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为贫困生送温暖活动,使广大贫困生时时刻刻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学校全体教职工对贫困学生倾注爱心,贫困学生对学校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归宿感。
    4、“暖心”工程  多年来,学校建立并逐渐完善了“奖、贷、助、补、减、缓、免”七位一体的助学体系。一是设立贫困生奖励和扶助基金,重点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2003年以来为39878人次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2113.95万元。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设立了“冠代奖学金”“光彩助学金”“荣昌奋斗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等近10种社会奖助学金,均连续资助了8年以上。2000-2001年,学校争取了香港“希望之友教育基金会”贫困生资助35万港币,资助300名贫困生。2004年,争取到了长沙慈善总会助学金、深圳徐森先生助学金12万元,资助贫困生385人。三是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区别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近三年新生入学期间,学校共为432 名贫困新生开辟“绿色通道”,缓交或免交学费。四是积极主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贷款指导。2003年以来已为1440名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596.6万元。四是积极为学生办理疾病、意外安全事故等系列保险,提高全体贫困学生整体保障水平,尽力缓解贫困学生及家庭的后顾之忧。
    5、“舒心”工程   一是强化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处理成才与贫困的关系,鼓励他们将生活的磨练视为人生的一笔财富,以积极的心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二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引导贫困生扩大社交圈子,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三是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多渠道拓展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缓解其经济困难。
    6、“交心”工程   2003年9月以来,学校在全校深入开展了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班级、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寝室联系活动。全校59个教工党支部、870余名教工党员联系3000余名学生,重点选择贫困学生作为联系对象,与他们交心、谈心,收到了良好效果。
    7、“热心”工程  学校经常组织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的服务对象有的是贫困学生,有的是贫困学生为社会献爱心,使贫困学生既充分体会到别人的关心,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8、“贴心”工程  学校领导高度关心贫困学生成长,经常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及时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拉近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学校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经常进餐厅与学生共餐,实地了解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状况。每年除夕,学校都要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过年的贫困学生安排年夜饭,学校领导与贫困学生一起过新年,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广大贫困学生的一份深情厚意和贴心关怀。广大教师主动关心贫困生,真正成为贫困生的贴心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全面实施贫困生能力建设工程
    2003年,学校自筹资金55万元启动了“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项目。2005年,学校申报并实施福特基金资助的20万美元PHE项目,探索提高贫困生能力的新途径,着力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学校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搭建贫困生能力建设平台,激励贫困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1、搭建贫困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平台  近三年来,学校面向本科学生立项科研课题237项,资助科研经费10.66万元,资助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能力素质建设经费24万元。2006年,学校利用福特基金实施了“贫困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单列经费25.025万元,支持贫困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资助中,贫困生所占比例达到72%。学校实验室面向学生开发,为贫困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组建了专家教师指导团队。
    2、搭建贫困生专业技能训练平台  学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贫困生学生多的实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实训课时。加强贫困生外语等能力培训。近三年,学校根据贫困生外语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组织15名优秀教师开办了20期英语应用能力培训班,以提高贫困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贫困生开展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和经费资助,配备指导教师。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要求,开展职业经纪人、高级文秘、物流师、会计师等培训。结合专业特点组织贫困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贫困生实践能力,贫困生参与社会实践面达100%。
    3、搭建贫困生就业创业平台  学校积极争取到了国债资金300万元建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园,在就业园内规划了贫困生就业创业项目,以提高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利用福特基金项目,实施贫困生就业服务指导项目,组建了贫困生就业教育讲师团,组织编写了贫困生就业教育教材;组建了贫困生就业服务教师指导团队,建立贫困生实习就业基地。
    三、贫困生素质与能力显著提高,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的帮扶工作使大批贫困学子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都深受其益。使他们能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逐步从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的“三难”之中走了出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2005年全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贫困生占38.26%,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中贫困生占35.5%。学校95%的贫困生毕业后一次性顺利就业。近三年来,学校有80人获湖南省特困优秀大学生奖学金。文学院2000级大文科教改试验班的37名学生,35名来自农村,2名来自小城镇,均为贫困学生,在教务处党支部全体党员的教育与帮助下,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为97.29%,大学英语六级过级率达54.05%,21人考取了北京师大、中南大学等名校的研究生,就业率达100%。该班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班集体”称号。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贫困生邓涛同学的《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在2005年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一等奖。贫困生张宝娣品学兼优,事迹感人,获得湖南省首届“品学奖”,其感人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并在省内高校巡回演讲。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专题报道的贫困生肖燕云在学校帮助下成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即考取苏州大学研究生。
    受助的贫困生学会了感恩回报,例如法学院2002级法学专业1班学生宁青花把自己获得的2000元“荣昌贫困生奋斗奖学金”全部捐赠给学院的其他贫困生。文学院贫困生谭志刚将特等奖学金800元无私捐献给苗区即将失学的孩子。文学院贫困生杨荣华将获得的6000元国家当场捐赠3000元给其他贫困生,等等。
我校对贫困生得无私关爱和有效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称赞。《民族文学》2005年第5期的报告文学《一所大学的身影和容颜--吉首大学的故事》称赞我校贫困生工作是“播撒爱的甘露,迎来桃李芬芳”;2005年6月7日的《湖南日报》以《让贫困生微笑着面对生活--吉首大学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2005年第8期的《湖南共青团》以《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构建“八心”品牌工程》推介了我校贫困生工作的成功经验,《湖南在线》《青少年思想道德网》《中国教育产业联盟网》《湖南青年在线》全文转载; 2006年9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以《高校贫困生搭建自助助学网络平台》报道了我校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工作的情况;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湖南日报》《潇湘晨报》《科技导报》《张家界日报》《团结报》等纸质媒体,新浪网、红网、湖南在线、湖南教育网等网络媒体对我校贫困生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