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伟大的历史使命。它既要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又要充分认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寻找突破点,抓住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吉首大学一直坚持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服务地方的理念,也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高校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高校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学发挥了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加快了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同时,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全社会提高自主创新的中心任务,也为高校发挥大学功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西部地方高校在为地方创新与发展中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西部地区的创新和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科技和智力服务的支持,这就决定了直接服务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将发挥区域外高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吉首大学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环境,牢记地方大学使命,立足民族贫困山区,艰苦奋斗办学,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基层,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自身特色的西部民族地方高校的发展之路。
1. 西部地方高校为湖南民族贫困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多年来,吉首大学立足湘西,为地方培养人才。在学科专业上,设置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在招生上,确保民族地区招生计划的落实完成,坚持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解决少数民族考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把时代精神、地方人文资源和学校艰苦奋斗的办学传统融入人才培养规格中,形成了吉首大学学生的独特的精神风貌与能力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够扎根基层,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的“永久牌” 的专门人才。事实证明,吉首大学的毕业生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大部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湖南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薪传文明之火,兴建富民之业。据湘西自治州2006 年7 月不完全统计,在湘西州工作的吉首大学毕业生有30000 余人。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26937 人,吉首大学毕业生16398 人,占60.87%,其中中学教师占75.5%。全州医疗卫生部门医务人员7643 人,吉首大学毕业生3585 人,占46.9%。行政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11493 人,吉首大学毕业生为5174 人,占45%。全州8个县、市处级干部1082 人,吉首大学毕业生597 人,占45.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湘西州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比周边的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地区高6.1%和26.4%。
2. 西部地方高校为湖南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提供源动力。湘西及周边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闭塞、科技落后,开发与利用程度低,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导致经济落后,百姓贫困。为此,各级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扶贫” 活动,山外面高校也实施过“科技咨询”之类的“送温暖” 项目,但由于这些举措难以持久,力度有限,所以它产生的实际作用是短期和有限的,无法取代本地高校的地位与作用。
多年来,吉首大学坚持以促进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价值取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地方找课题,课题研究为地方创新与发展服务。“十五”期间,学校教学科研人员获得的440余项各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自科、社科基金课题31 项),绝大多数是以民族贫困山区为研究对象,几乎涵盖了湘西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以区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重点,通过地方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如沈从文研究,接待了美国、日本、瑞典、韩国等多批国外学者访问,承办了多次沈从文研究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研究基地;凤凰历史文化研究使该县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并且带动了湘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兴产业。学校专家教授倡导和参与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使湘西州成为全国目前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单位。其他如民族学研究、民族经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等多项成果被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所采纳。自然科学研究以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为重点,坚持创新研发,取得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成果。如学校科研人员经过近十年努力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质——“米良1号” 美味猕猴桃,被评为猕猴桃“全国四强” 之一,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将其作为扶贫开发推广品种向全国14 个省(市)推广。总之,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学校为地方科技创新提供源动力。
3. 西部地方高校为湖南民族贫困山区社会进步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吉首大学作为湘西人才聚集地和文化辐射中心,积极发挥在当地引领先进思想文化的作用。作为一个拥有包括近400 位正副教授和近370 余位博士、硕士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地,构成了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思想文化的高地。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的特聘专家、顾问,积极为地方的社会进步献计献策,主动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参与地方各项社会事业,发挥了直接的智力服务作用。吉首大学作为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知识创新和思想文化的聚散中心,对地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辐射力不断增强。因为吉首大学的存在,不仅给神秘湘西增添了文明和美的色彩,提升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随着学校声誉的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外界因为了解吉首大学的变化而更为客观地认识了今日湘西。同时,学校加强了与地方的互动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围绕地方需要开展各种沙龙、讲座、培训、演出等活动,依托学科建设创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实习基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推动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学校积极探求“文化扶贫”“科技兴农” 的新路子,着力构建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优秀的师生组成“三下乡”服务队深入乡镇农村,用科学文化知识直接服务农民群众,连续5 年获团中央表彰;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行动计划”,选派优秀学生到村委会挂职,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直接为村寨发展献计献策,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献智出力,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事实证明,有了吉首大学,湘西的发展加快了;有了吉首大学,湘西百姓变富了。吉首大学在推动地方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
结束语
从吉首大学的探索和实践看, 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历史使命, 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西部地方高校只要立足当地,科学定位,充实内涵,强化特色,面向基层,服务社会,就一定能增强自身功能,为西部地方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2]蒋国华.教育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当代教育论坛,2002,(1):46-50.
[3]董昭江. 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2004,(4):7-9.
[4]柯森.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的行动纲领[J].高教探索,2000(3).
[5]吴鹏.影响大学职能演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韶关学院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