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是一所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集两个“特殊性”于一身,一是地域的特殊性—“老少边山穷”,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各省(市)边远地区,山—大山区(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穷—深度贫困区(全国18 个贫困片之一),地域的特殊性使学校区位劣势与基础弱势突出,建设发展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要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二是功能的特殊性,地域的特殊性使吉首大学肩负的使命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更为直接和特殊。吉首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还承担着提高本地区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拉动地方消费、增加就业岗位等重任。吉首大学在湘西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吉首大学的办学特色
吉首大学办学特色之一是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少数民族研究,人才的培养在整个湘西地区起了很大作用。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视察吉首大学后,对吉首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给予了很高评价。其实作为一个地方性高校,它的贡献还不仅如此。高校集科研、教学于一身,其科研成果的转化,高科技创新能力在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地方性高校一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二是为区域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其最终结果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吉首大学对湘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湖南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少、层次低、功能弱,地域的特殊性使吉首大学肩负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更为突出和特殊,吉首大学是该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因此,不断满足该区域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切实帮助当地百姓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尽快缩短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是吉首大学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与生俱来的特殊使命。
1. 吉首大学在培养地方各类建设人才的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吉首大学对湘西民族地区的贡献有目共睹。据湘西自治州最新统计,分布在湘西州各条战线的吉首大学毕业生30000 余人。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26937 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16398 人,占60.87%,其中中学教师占75.5%,中专教师占60.37%,大专院校教师占39.58%(不含吉首大学)。全州医疗卫生部门医务人员7643 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3585 人,占46.9%。行政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11493 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为5174 人,占45%。全州处级干部1082人,吉首大学毕业生597 人,占55.2%。州级干部(厅级)占36%。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湘西州4 位代表全部为吉首大学毕业生。因为有了吉首大学,目前湘西州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比周边的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地区高6.1%和26.4%。
又如,张家界因旅游而立市,因旅游而兴市,旅游的蓬勃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的美好前景,这支庞大的旅游人才队伍都是本地高校培养出来。仅从导游队伍来说,全市2000 多名导游,绝大多数是以吉首大学旅游学院为龙头,江泽民主席视察张家界时的首席导游谢芳、湖南省十佳金牌导游第一名皮佳佳(均为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毕业生)等是优秀毕业生中的典型代表。
2. 吉首大学的科研对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吉首大学坚持以促进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取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课题研究为地方创新与发展服务。“十五”期间,学校教学科研人员获得的440 余项各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自科、社科基金课题31 项),绝大多数是以民族贫困山区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湘西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成果。
⑴吉首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对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吉首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以区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重点,通过地方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如沈从文研究,接待了美国、日本、瑞典、韩国等多批国外学者访问,承办了多次沈从文研究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研究基地;“土家语与汉语接龙教学”研究解决了纯土家语地区小学生跨语言教学障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凤凰历史文化研究使该县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并且带动了湘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兴产业。学校专家教授倡导和参与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使湘西州成为全国目前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单位。
⑵吉首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对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吉首大学重点实验室的五倍子研究、杜仲粉提纯研究、木叶通(八月瓜)开发与利用,都通过了省级验收并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专利。重点实验室对大鲵的研究,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养殖繁殖场的建立,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经过科研人员近十年努力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种“米良一号”美味猕猴桃,被评为猕猴桃“全国四强”之一,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将其作为扶贫开发推广品种向全国推广。猕猴桃深度开发产品“果王素”经专家鉴定“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科技部等五部委授予“重点新产品”称号,目前也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品已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米良一号” 在湘西地区的面积突破了10 万亩,正以较快的速度向周边地区推广。以猕猴桃研究的系列科技成果支撑的“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摸索出了“大学+公司+政府+基地” 的成功模式,成为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国家农业化、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其产业化已带动10 万余湘西农民脱贫致富。科技成果服务企业,服务农民,经济实用,易于推广,支撑了一批企业持续发展,带动了湘西地区百姓脱贫致富,为推动湘西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3. 吉首大学为湖南民族贫困山区社会进步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吉首大学作为湘西人才聚集地和文化辐射中心,积极发挥引领先进思想文化的作用。作为一个拥有包括近400位正副教授和近370 余位博士、硕士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地,构成了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思想文化的高地。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的特聘专家、顾问,积极为地方的进步献计献策,主动利用学术专长参与地方各项社会事业,发挥了直接的智力服务作用。吉首大学作为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知识创新和思想文化的聚散中心,对地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辐射力不断增强。吉首大学的存在,不仅给神秘湘西增添了文明和美的色彩,提升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随着学校声誉的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外界因为了解吉首大学的变化而更为客观地认识了今日湘西。同时,吉首大学加强了与地方的互动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围绕地方需要开展各种沙龙、讲座、培训、演出等活动,依托学科建设创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实习基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推动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吉首大学积极探求“文化扶贫”“科技兴农”的新路子,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行动计划”,选派优秀学生到村委会挂职,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直接为村寨发展献计献策,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献智献策,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事实证明,因为有了吉首大学,湘西的发展加快了;因为有了吉首大学,湘西百姓变富了。吉首大学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
地方高校不仅是人才的宝库,更是知识创新的基地,理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社会也要转变对地方高校认识上的偏差,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作用,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建立地方与高校之间合作互动的有效平台,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史秋衡.论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84-91.
[2]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3]史秋衡.高等教育产业理念比较及匡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1,(3):35-38.
[4]蒋国华.教育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当代教育论坛,2002,(1):46-50.
[5] 董昭江. 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200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