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定位初论

作者:曾 琼  来源:   时间:2010-04-23  点击:

 

摘 要:高校发展定位是每一所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吉首大学为例,揭示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分析影响欠发达地区高校个性化发展定位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合理定位实现欠发达地区高校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高等学校; 发展定位

    我国高校有近两千所,每一所大学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出现“千校一面”的可怕局面,这是教育管理部门和每一个高校都必须认真研究和慎重对待的问题。欠发达地区高校,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办学理念模糊,办学定位不准,很容易走上模仿名牌高校的办学模式。探索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定位的合理性,是每一所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吉首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对学校个性化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拟结合其在发展定位方面的一些思考做一些分析,以期对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研究有所启迪。

    一、欠发达地区高校定位面临的主要矛盾

    欠发达地区高校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欠发达地区高校不能完全适应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拟以吉首大学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对学校进行定位时所面临的“五大矛盾”。

    1. 社会对高校人才质量的一般标准与欠发达地区对高校人才质量的特殊要求的矛盾

    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必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按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同类人才培养的一般标准,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培养,欠发达地区高校也不能例外。吉首大学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湖南西部及周边民族贫困地区迫切需要吉首大学为其提供人才、科技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诸方面又必须主动自觉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必须培养适应地方对人才特殊要求的各类人才。这一矛盾在根本上制约着吉首大学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2. 欠发达地区高校生源质量不高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

    由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吉首大学和其他欠发达地区高校一样在生源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扩招”后,低分学生、基础较差的民族地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学生,将影响学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

    3. 欠发达地区高校输送人才数量不够与欠发达地区对高校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矛盾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吉首大学所处的湘西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信息相对闭塞,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这一地区的高等教育起步晚,规模小,力量弱,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数量有限。而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欠发达地区高校内涵不足、功能单一的现状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1] 。

    4. 欠发达地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短缺与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

    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吉首大学受到“扩招”宏观政策的驱动,学生规模连年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完全依赖地方政策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学校,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再次加剧,使得本已投入不足的窘境更加严重。例如民族地方高校网络建设普遍滞后,生均校舍面积、生均教学与辅助用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占有量等各项重要指标只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较低标准,如果再考虑利用率、报废率、老化率,形势就更为严峻[2] 。这样,教育资源短缺与办学需求膨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5. 欠发达地区高校与生俱来的区位劣势与高水平人才引进和稳定困难的矛盾

    欠发达地区高校地理区位劣势明显,起步较晚,知名度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工作和生活的大环境不太理想,现代化和开放性程度不够,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吉首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比较困难,而且人才流失加重,优秀学科带头人短缺,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数量、规模和层次的薄弱也制约了人才自身的造血能力。

    二、影响欠发达地区高校个性化发展定位的因素

    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校定位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研究吉首大学发展定位中发现,区域性因素、高校自身因素和学生因素是影响欠发达地区高校个性化发展定位的主要因素。

    1. 区域性因素

    区域性因素是指高等学校有其特有的隶属关系和区域分工。不同区域的高校要明确为哪些地域服务,能辐射到哪里,能兼顾到哪些方面,并明确这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社会任何区域的发展既需要文化观念,又需要技术、产品,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链。要满足社会需求链中不同层次的需要,就要求有不同层次的人才。独特的文化总是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欠发达地区高校,要考虑为地方特色化发展服务,为本地方培养合格的人才,开展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当然,这并不影响或排斥跨区域合作。区域性因素也要求欠发达地区高校从自身能力、发展需要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适当面向更加广大的领域,从中谋求到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 高校自身性因素

    高校自身性因素主要包括办学传统、办学理念、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以及学科水平、专业门类、教师资源、科研成果、学术声誉、科研经费、生师比例、办学设施等方面。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性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高校定位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自身性因素是源泉,是定位的关键。虽然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科专业在世界或全国范围内没有其他某所同类大学的优势,但在欠发达地区内则可能体现其优势。这种优势的取得对欠发达地区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欠发达地区高校要充分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身情况这个内因,必然导致盲目定位,最终无法实现个性化发展。

    3. 学生因素

    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仍然是以高考来“寻求适合教育的学生”。一方面,国家实行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划线,这就造成没有优势的欠发达地区大学里学生的基础、特色与其他大学迥然不同。另一方面,扩招带来了多层次学生共同上大学的局面,欠发达地区大学除了与其他地区大学生源层次不同外,在自身内部又分为多个层次。外部层次的差异和内部层次的多样,决定了欠发达地区高校定位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定位。

    三、吉首大学个性化发展定位的主要经验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 年, 是一所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老少边山穷”是所处区域的基本特征,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地域的特殊性使学校区位劣势与基础弱势突出,建设发展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要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同时,地域的特殊性使吉首大学肩负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更为突出和特殊。因为湖南西部及周边民族贫困地区高校数量少、层次低、功能弱,吉首大学是该区域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在正确认识各种矛盾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确立了个性化发展的学校定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高等教育界的充分肯定。

    1. 科学的办学理念

    “平民大学”是吉首大学的办学理念。“平民大学”就是变传统意义上骛在高远、追求尖端、成就名望的“精英学府”为贴近民众、服务地方、造福百姓的“平民大学”。

    吉首大学在学校发展问题上,没有盲目地模仿名牌大学,而是立足于自己的办学实际和历史使命,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在办学实践中吉大人悟出了“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3] ”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吉首大学的“平民大学”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和地域实际,全方位和全过程贯穿“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几代吉大人的选择。

    第一,在办学方向上,学校提出为湘西老百姓服务,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服务。

    第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第三,在办学机制上,学校办学体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充分考虑湘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第四,在教育方法上,学校注重突出学生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品格培养、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培养。

    第五,在教育管理上,学校针对该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实行“小行政、大教学、活后勤”的管理机制。学校实行了“八心”工程和贫困生能力建设工程,建立了“贫困生基金”和“光彩奖学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正确的定位原则

    作为办在湖南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高校,吉首大学在对学校进行定位时坚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把握定位的系统性,包括学校类型、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回答办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二是把握定位的准确性,包括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学校的自身实际,使定位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要求,又符合自身实际,彰显个性,解决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问题;三是把握定位的前瞻性,既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地位、现实水平及影响学校发展的客观环境等,又着眼于学校和社会未来的需要,将客观现实与未来发展有机统一,将谋划学校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统一,体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 符合实际的定位选择

    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定位是实际的定位,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定位,是有利于真正落实的定位。它作为一所高校的最高行为准则,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往往需要高校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来遵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予以实现。如果大学的定位是不符合自身实际的,盲目定位,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必将失去其立足之地[4]。

    吉首大学的发展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地方性综合大学;发展目标定位是建成湘鄂渝黔四省(市) 边区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结构合理、效益最好、特色鲜明、以服务地方为使命的综合性大学;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科专业定位是以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夯实基础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学科专业,重点扶持与湖南西部及四省(市) 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

    4. 规范的定位实践

    大学定位目的是促进高校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其发展。但是,只定位而不去落实定位或者落实不好都是无效的定位。真正的定位应归于实践,只有真正实践、落实的定位才是有效的定位。吉首大学非常重视定位的实践性,把定位提升和转化为大学全体人员的行为规范。定位的落实过程是一个全校上下,包括领导、教员、学生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在内,对学校的历史、基础、方向、目标的广泛讨论、认可、统一、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全校上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奋斗的过程[5] 。吉首大学的个性化发展定位在吉首大学的重要决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在人力、财政和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从而很好地发挥了吉首大学个性化发展定位对人们行为模式的引导,有利于其个性化发展定位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游 俊. 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不发达地区地方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 . 理工高教研究,2002 , (1) ) :76277.
     [2 ]王 琼. 民族地区高校的定位与跨越式发展研究[J ] . 民族教育研究,2003 , (3) :28232.
     [3 ]游 俊. 经济全球化与不发达地区大学发展的思考[J ] .湖南社会科学,2002 , (3) :93295.
     [4 ]陈国顺,李英明.“定位”:大学发展目标的理性思考[J ] .高等农业教育,2003 , (4) :14216.
     [5 ]刘 旭,郭 婷. 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再论[J ] . 大学教育科学,2007 , (1) :28230.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