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法治思维:高校法治校园建设的决策保障

作者:石维海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4-11-20  点击:

    “如果美国能变成中国一天,只要一天,一天就好了。” 这是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引人深思的一句话。那么,弗里德曼为什么会用一种羡慕的目光看待中国?那是因为“美丽中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不再走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了。如果说“美丽中国”的蓝图已经引起了美国记者的关注,那么“法治中国”的画卷必将引起全球记者的热捧。因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高扬“法治思维”的旗帜,确立“法治中国”的目标,中国走上了与“人治”彻底决裂的发展道路。高校是国家法治建设的战略要地,运用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校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需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因为他们是法治中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高校法治校园建设是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的师生员工在法治校园建设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同样离不开法治思维的运用。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求是》2014.6.16 )在法治校园建设中,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都需要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对法治校园建设的基础考量、方向定位、智库建设、特色构建等因素进行探究,用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一、法治思维为法治校园建设确立了正确的决策导向。如果说,法治国家以“法制完备、主权在民、人权保障、权力制衡、法律平等、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司法独立、程序正当、政党守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1] )为其建设标准的话,那么,除了个别要素与高校的职能不符以外,其他要素都是法治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也应当是法治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导向。法治校园的建设除了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外,还需要完善高校的《大学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让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果广大师生员工的权益被剥夺,如果学校领导不是依法行政,这样的高校绝对不是法治校园。运用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校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为法治校园的建设确立了正确的决策导向。


    其二、法治思维为法治校园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决策选择。在法治校园建设的决策选择中,走“法治”道路或是走“人治”道路,在已经觉醒的中国人眼中,找到答案并不难。“人治是指以人格化权威为国家的支点,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统治者个人的圣明与贤能之上的一种治国方式。”(《党的建设词典》理论篇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 )走“人治”的道路,中国人的教训极为深刻。在法治校园建设中,法治肯定会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法规的产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的。运用法治方式决策,具有公正性。运用法律特有的规范来处理公共事务,又具有确定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安邦治国,还能将“人治”对制度的破坏降到最低,进而树立法律权威。在法治校园的建设中,我们不能期望广大的师生员工对法律条文能记多少、背多少、认识有多高、理解有多深,而是在于努力把法治观念熔铸到他们的头脑之中,落实在行动上。只要我们不误入“人治”的歧途,法治校园建设就能走上康庄大道。


    其三、法治思维为法治校园建设的决策设置了腐败的“防火墙”。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说,“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腐败不反,亡党难免。腐败不除,国家倾覆。笔者认为,在法治校园的建设中,治理校园腐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命运,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百年大计。因此,设置腐败的“防火墙”刻不容缓。国内某些高校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如加强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干部的“免疫力”;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保证作用;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严查各种案件,提升警示威慑的作用。(《中国教育报》2005.9.8 )这些做法,突出了法律意识的培养,营造了尊重法律的氛围,制定了刚性的规章制度,实施了法律的规范,取得了法治的效果。所以说,这种思路是一种法治思维的思路,它为法治校园建设的决策设置了腐败的“防火墙”,也为其他高校法治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给笔者的启示是,奉法者强则校兴,奉法者弱则校衰。我们务必奉行“法治思维”的方式去决策,法治校园的建设才能为法治国家的版图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胡建文)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