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乐在天耕在壤——“挑战杯”省级一等奖项目《湖南黄桑蝶类多样性及区系研究》背后的故事

作者:学生记者 戚语涵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7-06-20  点击:

  近日,我校选送的《湖南黄桑蝶类多样性及区系研究》项目在第十二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喜讯从长沙传来,为了了解获奖背后的故事,我们采访了刘志霄、张佑祥两位项目指导教师和项目团队向颖、刘素群、赵欣三名成员。

 

 

图为图谱《黄桑蝴蝶》封面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育人在天,勤耕在壤

  2015年12月,国家环保部首次启动了在全国范围内“以蝴蝶为监测对象”的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项目。经过项目专家的评估,“湖南绥宁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选为全国生物多样性示范观测样区之一。鉴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张佑祥和刘志霄两位老师被遴选为该样区的项目负责人。这些都为项目申报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为了切合“吉首大学湖南省校企合作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需要,向颖等同学积极申报了以该保护区蝴蝶本底资源调查为目标的基地建设项目,从而将她们的课外科技学术创新活动与环保部的蝶类监测项目及省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融为一体。

 

  2016年3月,刘志霄、张佑祥带领向颖等同学先后参加了在北京、广州举行的全国蝶类多样性监测技术培训。根据会议精神,结合实际,老师和同学们确定了研究方案,迅速地投入野外工作当中。

 

  短短一个月后,在刘志霄和张佑祥老师的带领下,向颖等团队成员远赴湖南邵阳的黄桑保护区开展初察。

 

  经过几天的艰苦跋涉,选择了代表性的6条样线,面对稍带困倦的学生,刘教授鼓舞说:“黄桑保护区属于雪峰山区,蝶类的本底资源还不太清楚,我们应该在以前调查小溪保护区和高望界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野外工作做好做实,做出特色和优势。环保事业是天大的事,但黄桑是我们深耕细作的土壤……”

 

  课余奔忙,身心康实;教学相长,何乐不为

  张佑祥老师说:“一天至少要走3条样线,每条样线2公里,最多的一天要走完8公里。而且还要以一定的速度行走,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中途不能休息,不能躲荫,还要根据行走轨迹,观察记录相关的数据。”

 

  在烈日下工作,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对体力、耐力都是严厉的考验。每月一次,每次3天,团队成员坚持下来,没有中途放弃。“我并不觉得很苦很累,这是我感兴趣的事,我只想认真地把这件事做好。”向颖说。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师在观测蝴蝶

 

  观察飞舞中的蝶群,要瞬间认出蝶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图为团队成员与刘志霄老师在讨论分析

 

 

图为张佑祥正在拍摄蝴蝶

 

  有时候,两种蝴蝶的相似度很大,甚至只差一个斑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不仔细观察就会搞错。拿不准的就必须予以网捕,但经过活体鉴定后又必须将其放生,而团队成员们只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将其带回室内作进一步的鉴定。

 

 

图为团队成员在查阅资料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向颖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总共观察记录了样区内的3611只,计170种蝴蝶,其中包括我国珍稀蝴蝶5种,湖南蝶类新纪录7种,并对蝶类多样性及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相关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开源刊物《世界生态学》。

 

  与此同时,出炉的还有精装版的《黄桑蝴蝶》图谱,图谱中汇集了163种蝴蝶的野外生态照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其主要的鉴别特征,同时配以简要的文字描述。

 

  面对以学生为主体做出来的成果,环保部的项目专家交口称赞,作为指导教师的刘老师和张老师也倍感自豪。

 

  挑战自我,挑战未来;重在参与,旨在创新

  享有“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美誉的“挑战杯”赛,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

 

  虽然我校参与挑战杯赛起步较晚,但成绩斐然。学校先后取得多项国家一、二、三等奖及湖南省特等奖、一等奖。而刘志霄教授是我校挑战杯赛的开路先锋,自2004年首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赛至今已有13个年头。

 

  13年来,刘志霄、张佑祥、张代贵等老师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武陵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生物资源优势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的创新成果,形成了学校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挑战,不断自新。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把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本底搞清楚,并希望通过‘挑战杯’赛这个平台展示我们的成果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刘志霄说。

 

  因此,“奖励的获得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成果最终得到了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这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我们还将根据环保部的统一要求,将蝴蝶监测项目继续做下去,做好做实,做出特色,做出新的成果,培养更多的学生,”张佑祥说。

 

  乐学勤教,滋生润物;创新创业,路在脚下

  “我正是因为喜欢野外工作,所以才加入这个团队。”这是刘素群加入团队的理由。

 

  “我找到了兴趣所在,所以就主动找到老师,同时从老师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团队成员赵欣也是这样强调。

 

  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但做科研光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体力、耐力、毅力、信心和决心。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信念是风帆,送你到彼岸;要成就事业,只有兴趣是很不够的……”刘志霄教授从一年一期第一堂动物学课开始就苦口婆心地告诫学生。正是因为向颖及团队成员坚守住了心中的信仰,才取得了好的成绩。

 

  吉首至黄桑路途遥远,山区尽是盘山路,把人绕得晕头转向。

 

  向颖说:“团队成员大多数人晕车,严重时还会呕吐,但只要有收获,有进步,这点小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只想利用所学的知识做点实事。”另外,舍得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花时间,下功夫,坚持不懈才会有收获。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的过程也就是深化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为将来更多的创新和未来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而言,野外工作特别能锻炼人,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和个性的发展,经验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基于经验的持续耕耘又是创新创业的不二法门。

 

  “乐在天,耕在壤,天壤一体,耕乐无穷”。预祝向颖及团队成员在全国“挑战杯”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断耕耘,不断出彩!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