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创新——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有感

作者:田茂军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7-12-21  点击:

  自2005年国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文化保护成为当前社会与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文化保护出现各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值得注意,就是提出要原汁原味保护传统文化,反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利用,表现为新时期文化保守的某种倾向,这种倾向值得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新方针,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论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三部分第七条中,再次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创”思想,是新时代的重要治国方略,对于文化保护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即文化保护要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与时俱进,要探索出一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一致的新道路与新举措,在观念上一定要树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到新理念与创新的问题,高屋建瓴,令人振奋。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这一部分的第四点,明确提出坚持发展新理念。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这里自然也包括文化保护的问题。发展必然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创新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立足点,是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文化保护需要创新。我们过去在保护上,仅仅停留于单一的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对于文本的民间文艺和某些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确是有效的,但是这种保护仅仅是保存,并没有发挥与体现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在当前,文化保护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理念,这对于那些传统手工技艺来说,比如苗族银饰,土家织锦,传统石雕、木雕等,就是一条鲜活的充满发展机遇的阳光大道。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市等地,近年来充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与民间节日相结合,与生产性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市场对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近几年的湖湘民间文化保护实践与丰硕成绩,也证明了生产性保护的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七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第五部分中,再次提到创新问题,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我们很多文化保护专家动辄否定市场与产业化,是缺乏对文化保护所面临的新形势的理性分析和正确把握。报告中还提出,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注意,这里直接将文化与经济连在一起,成为“文化经济”,还有新的文化业态。文化的确可以成为新时代经济的组成元素和对象,在美国、日本,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在这样的时代中,作为从事文化保护的的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迎接时代的新潮流,确立文化保护的新观念,有的就可以开发利用,有的就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出一系列的非遗衍生品,从而走向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一适应文化在新形势下的顺势发展。

 

  自古自今,创新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文化保护指明了前进方向。实践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就没有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文化保护也是这样,传统的静态保护方式,有些是有效的,要坚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还要探索出一些新的保护方式与途径,比如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就是让文化资源变成产品,打造文化市场,让老百姓在文化中不仅仅获得精神上的自豪感,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与收益,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只有如此,再能通过各种创新性的探索,实现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